张晓良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iaoliang

博文

江豚昼舞供鼓吹(古今诗词咏江豚续六百一十七)

已有 757 次阅读 2025-4-6 05:46 |个人分类:鲸类动物保护|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程正揆(1604-1676),名正葵,字端伯,号鞠陵,又号青溪道人。湖广孝感(今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周巷镇大屋村)人。明崇祯进士,翰林院编修、尚宝司卿。入清改名正揆,为光禄寺卿,官至工部右侍郎。顺治十四年(1657)去职。翌年秋回到家乡孝感,此后经常往来于南京、湖北之间。善山水,师董其昌(程正揆父亲程良孺与董其昌交好,程正揆为董其昌门生。程良孺为南京光禄寺署正,迁户部主事管凤阳仓。崇祯八年正月,李自成攻入凤阳,程正揆之母与妻皆被杀。湖北省博物馆藏董其昌书碑铭《行书程母墓志铭卷》,即为程正揆母所书)。程正揆所作诗文题跋,卒后由其子程大皋辑为《青溪遗稿》28卷。2025年1月17日,“江山留胜迹 国朝第一人”——程正揆史志文化艺术展陈暨学术活动在孝昌县文化馆举办。翻阅《青溪遗稿》,有咏江豚诗两首。

1.png

《大风歌》:大风起兮飞云扬,楚客开帆归武昌。蓬脚入水一尺半,水高于船翻白浪。白浪无天复无地,与人须眉争位置。回流一泻过千山,江豚昼舞供鼓吹。船底风雨鸣,舟师失色言无声。桅高五丈如弓曲,大儿呼号小奴惊。主人危坐思渺然,呼酒开瓮留白涎。手挽箕毕驱河伯,骊龙为我吸长川。愿得大江一带水,起自荆门京口止。仙人尽种红白莲,烂漫二千五百里。使予荡桨浮清波,荷翻珠玉鼓灵鼍。痛苦读骚吊三闾,临池开卷书曹娥。湘妃击竹吹清怨,洛川女史凌波见。扬眉吐气歌大风,上干斗牛走雷电。

汉高祖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蓬脚:控制船帆的绳索。[shǎ shǎ]:或是象声词。箕毕:箕与毕为二星宿名,据传箕星主风,毕星主雨。河伯:河神。三闾:楚国屈原任三闾大夫,作《离骚》。曹娥:东汉蔡邕书写颂扬曹娥孝行的石碑。湘妃:帝尧之二女,帝舜之二妃,名曰娥皇女英。二妃没于湘水,遂为湘水之神。洛川女史凌波见:三国曹植《洛神赋》:“河洛之神,名曰宓妃。……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2.png

《寄省李晓湘大司寇座师四首》其一:忆昔此函丈,而今犹石城。钟云屯塞马,秦月动江鲸。头白干戈老,音鸿道路平。何缘新溧水,得话旧师生。

江鲸:长江中有白鱀豚、江豚两种鲸类动物。江鲸,大概率指江豚。【元】陶安《凌歊台》“塔鹳泣云怜废迹,江鲸喷浪洗余羞。”【清】马世骏《瓜州晓登楼船视师台》“海鳄江鲸休跳舞,将军下天乘楼船。”

3.png

在宜昌葛洲坝下游江南大道上段江面的江豚母子   杨河 摄

1.jpg

在宜昌胭脂坝段江面上,一只江豚妈妈带着小江豚正在水中嬉戏   杨河 摄

谢谢江豚美图摄影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1480808.html

上一篇:玉经磨琢多成器(读图偶拾362)
下一篇:凉月奔牛镇(奔牛诗话之一百二十七)
收藏 IP: 27.19.231.*| 热度|

10 孙南屏 钟炳 许培扬 刘进平 王涛 孙颉 陆仲绩 郑永军 杨正瓴 韩玉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IP: 202.107.243.*   回复 | 赞 +1 [3]韩玉芬   2025-4-11 10:40
真真图文并茂!
IP: 223.72.64.*   回复 | 赞 +1 [2]许培扬   2025-4-6 08:20
关于“江鲸”这一意象的文学与历史解析,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生物学视角的模糊性

白鱀豚(已功能性灭绝)与江豚虽同属鲸目,但古人缺乏现代分类学认知,常以“江鲸”统称大型水生哺乳动物。

江豚体型较小(1.5-2米),与海洋鲸类差异显著,但古代文人可能通过夸张手法强化意象,将江豚喷水行为升华为“喷浪”的磅礴气势。

二、诗歌意象的双重隐喻

陶安诗中的历史沧桑感:凌歊台(南朝刘裕行宫)的“废迹”与“江鲸喷浪”形成时空对照,江鲸既是实景生物,更象征自然力量对历史兴衰的涤荡。

马世骏诗的军事隐喻:“海鳄江鲸”并提暗含对水寇/外敌的指代,楼船将军的威仪通过镇压虚拟化的水中猛兽得以展现,体现清代长江水师巡防背景。

三、文学传统的沿革

自《文选·左思〈吴都赋〉》“长鲸吞航”始,鲸意象即与水上凶险相关联,江鲸继承此传统,成为内河水域的危险符号。

唐宋诗词中“鳄”多代指岭南边患(如韩愈祭鳄),明清诗人移植该意象至长江,反映地域认知的扩展。

四、生态书写的特殊性

不同于“沉牛”“鼍鼓”等程式化水兽描写,江鲸因真实存在而兼具纪实色彩,为长江生态的珍贵文学记录。

喷浪行为在《尔雅翼》等典籍中有“江豚拜风”记载,诗人将民俗观察转化为诗意想象,构成独特的生物诗学。

结论:“江鲸”是糅合生物观察、文学传统与历史隐喻的复合意象,既可指代江豚等真实物种,更承载着文人对于自然伟力、历史变迁、水域安全的多元投射。其价值不仅在于动物指涉,更在于揭示古代长江流域的人地关系与精神图景。
回复  “江鲸因真实存在而兼具纪实色彩,为长江生态的珍贵文学记录。”谢谢许老师精彩点评!另,北宋苏轼《留别蹇道士拱辰》“愿持空手去,独控横江鲸。”之后“横江鲸”又有:【南宋】孟点《龙泉山》“彼哉横江鲸,舟楫诧吞噬。”【宋末元初】仇远《次韵萧饶州见寄》其一“自是横江鲸,终然辞网罟。”【元】张仲深《云文阁》“云连香炉峰,宛若横江鲸。”【清】汤右曾《自百盈泉至黔灵山寺》“寻诗问法两无碍,空手欲控横江鲸。”……
2025-4-6 09:0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23.72.64.*   回复 | 赞 +1 [1]许培扬   2025-4-6 08:19
程正揆作为明末清初的文人画家,其生平与创作呈现出多重文化维度,值得深入探讨:

一、身份转型与文化立场

仕途轨迹:从明翰林院编修到清工部侍郎的转变,折射出明清易代之际士大夫的生存困境

改名隐喻:"正葵"改"正揆"的符号学意义(揆有度量、管理之意,暗含对新朝的妥协)

艺术与政治的双重选择:晚年往来南京-湖北的文化地理学解读

二、艺术传承脉络

董其昌影响考辨

师承关系:其父程良孺与董其昌交游考

《行书程母墓志铭卷》的书法史价值

"南北宗论"在程氏山水中的实践

家族创伤与艺术表达

崇祯八年家变(母妻遇害)对其创作心理的影响

墓志铭文本与绘画意象的互文性

三、江豚诗的生态书写
《青溪遗稿》中两首咏江豚诗的特殊性:

文学史中的江豚意象谱系

唐代许浑"江豚吹浪夜还风"的典故流变

明代王守仁、杨慎等江豚诗比较

程诗特色分析(需原文佐证)

可能包含的遗民意识投射

对长江生态的观察记录

水墨意境与诗歌意象的转换

四、当代文化重构
2025年孝昌县展览的策划启示:

地方文化记忆的激活策略

"史志文化艺术展陈"的跨界叙事模式

从区域名人到文化IP的转化路径

建议后续研究方向:

对两首江豚诗进行文本细读与图像学分析

梳理程氏山水画中的题跋与诗文互证

考察其宦游路线与艺术交游网络

探讨明清鼎革之际湖广士人群体的文化选择

这位跨越明清的艺术家,恰似长江中的江豚,在历史洪流中沉浮,其作品成为解读时代裂变的艺术密码。
回复  杨慎《江行杂兴》“江岸黄芦点白头,江豚迎浪拜东流。”王守仁无咏江豚诗。
2025-4-6 09:1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1/1 | 总计:3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5 2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