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yanw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yanwu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博文

学科交叉中的比较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之可行性探讨(4)

已有 2600 次阅读 2012-4-17 14:38 |个人分类:学科建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原创, 学科交叉, 理论建构, 比较文学, 乔氏

四、 我的个人理据:

   我感觉乔氏的语言认知理论可以应用于比较文学批评理论中,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是可行的,还有没有更适合的语言理论来进行比较文学批评呢?

扪心自问,人和宇宙没有分别。
  
现在的科学研究发现,生命体的细胞带有生命体的整体信息。比如,微观中采用科学技巧发现小白鼠的细胞是整体小白鼠的形象。物质小颗粒具有整体颗粒的特性。都是这个道理。
    
因此,我们大可以说:生命由精神和物质构成的整体,在佛家的所谓修心断欲过程中,去除低层意识观念等等而归于无上的纯净的纯善之后,就是生命的整体的升迁。道家的恬淡虚无,回归精神之最真,也是去各种不善,不正,不真的私心杂念的,包括不当的言语行为等等。
     
而混沌之先天的现实中,因无私无我的如意如神之境,所以成其大,有其伟,圆其浩,无形无碍。其中生命各有千秋,不拘一格,但盖不出真纯,善良,宽容柔忍不动之神旨。

佛法算不算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理论呢?我总觉得任何事物都有相同的规律性。我感觉用科学的方法(e.g.语言认知理论)去界定精神(e.g.比较文学现象),就有如《易经》归纳生命的规律性,《道德经》归纳人生的至高准则,普遍语法对语言规律的概括,我们可以自己去定义比较文学吗?也许我们会发现利用直觉感受到的东西,原来是最准确、最科学的东西。科学就是数字,用科学解释直觉,就是把直觉科学化、数字化,Chomsky把语言规律参数化,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比较文学规律参数化?

     奥地利心理学家Freud提出精神分析治疗法。他提出一个重要概念下意识”(the unconscious)。Frued假借历史原因来解释社会中的规范和心理情结,为的是说明如今继续存在着一个集体心理Collective Psyche, 这叫下意识心理。他认为正因为有这种下意识心理,一件事情过去之后,继续深深地影响人类。在人类的心理组织中,内疚之情不仅可以产生行为,而且可以产生欲望。 这种创造性的内疚感使一种行为的影响永远在人的心中记忆犹新。就是说人的内疚感不一定直接产生于具体事件。人类逐渐形成一个底层心理系统。人们对这种心理系统没有意识,但时时受到他支配和控制。Freud用这种方法说明,无需到历史中去寻找最初的原因,这种原因已在人类心理中内化了。(刘润清,2002
   
理解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和精妙性,从而在实践上更多地注意质量而不是数量,形容词而不是名词,心理学而不是经济学。这个问题必须永远藏在科学家的意识里,从而使他同时能成为一个道德家和哲学家。
我的想法:任何有价值有生命力的理论必须是开放的、游刃有余。僵化、静止、片面、狭窄的理论没有持久性。

   
认知语法、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的意义不是唯一的,而是动态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会有误读的产生。
   
和普遍语法中的参数设置理论一样,文学批评理论必须是全方位的、有弹性空间的、动态的、发展的、上升的、日趋成熟的、前进的而不是倒退的、连续的、承载的。

 

精神的本质超物质,但是精神的各界体现,却和合于各界的物质。人心和观念,是精神的肤浅表现,是物质性的,也是意识情态,但实质上,不同于精神。就像,衣服不是人体。

   
真正的本质的精神,是超物质的,就像古人说:人是万物之灵。真正的超越各界一切物质境态的。那是一种宇宙法的一层真实存在和构成,是超物质的。朋友说:不管你修行哪一个门派和法,最后结果是一样的,就是请出那个真正的
   
标准是本质,一旦标准丧失了,一切都没有了意义,也就没有了作用。也没有好的效果。所以,标准为要,此后可言其它。就像,首先方向得对,然后,走去才得到结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7113-560378.html

上一篇:重温经典:《阿甘正传》
下一篇:学科交叉中的比较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之可行性探讨(5)
收藏 IP: 218.199.20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04: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