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宽容、开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yue

博文

再生医学与NMT非损伤微测技术(1)技术解读

已有 4600 次阅读 2018-5-6 11:55 |个人分类:NMT-101|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克隆猴, 再生医学, NMT, 非损伤微测技术, 关键因子

再生医学与NMT非损伤微测技术

(1)技术解读


1)  再生医学:新时代的宠儿

再生医学(Regenerative medicine),是转化医学的一个分支,是指以修复或重建具有正常(生理)功能为目的,进行人体细胞、组织或器官的替换、工程制备或再生生产的过程

它是制作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身体器官组织,用于修复或是替换身体内,因为老化、生病、受损所造成之不健康的器官与组织。或是以其他的方式,来刺激体内组织或是器官再生的方法。通常在这领域的工作者,会在实验室中,培养身体内的组织或是器官后,用安全性地移植方式,移植至病患身体中。

在中国、美国、日本、欧洲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历史时期,对于再生医学需求的快速增长完全在人们的预料之中,就如同下面这幅图所示,近些年人们在再生医学上面的投入都在逐年显著递增。

58e3c3078af5781e008b628f-480-360.png

(来自于网络)

 2)  技术角度解读再生医学

timg (6).jpg

(来自于网络)

近日,中国科学家成功地完成了灵长类物种的克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再生医学方面取得的一突破。

大家或许注意到了,在电视报道中,该研究团队的一名科研人人员透露道,除了操作技巧上日积月累的熟能生巧外,很重要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该团队发现了影响卵母细胞能否进入正常细胞分裂的关键点两个(环境)因子,即:如果卵母细胞所处的环境之中,缺少了这两种因子,它就无法启动细胞分裂进程并最终形成胚胎,直至成体。

因此,这次中国团队的成功,部分印证了我在《从PC膜片钳到NMT非损伤微测技术(2)时间与空间》中所述的那样,没有固执地去寻找某些所谓开关基因,而是找到了能够左右细胞和组织发育命运的两个因子。因此,避免了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寻找治愈癌症的开关基因一样失败的结局。

当然,谁也不会天真地相信,有了这两个因子就能够成功完成克隆的全过程,但我们可以想象在从受精卵到成猴的漫长过程中,还会有很多环境因子在起着各方面的关键作用。

因此,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再生医学就是寻找能够使人体细胞、组织或器官立体再生的关键(环境)因子的过程。

timg (7).jpg

 (来自于网络)

大家可以想象,如果有一种技术,能够帮助这些科学家,在活体状况下,和尽量模拟正常生理状态的外部环境条件下,能够实时监测从单个卵细胞,到分裂后的几个,几百个,几千个细胞群,再到不同组织,不同器官,不同个体肌体部位等等,它们与外界环境,即所处微环境中的各种因子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些调控因子,极有可能就是某些离子和/或各种大小和类型各异的分子,比如Ca++负责信号传导,葡萄糖/O2负责能量代谢等等。而且这个技术还不能够对被测材料造成任何损害。那么这种技术不就是,NMT非损伤微测技术吗?!

 

作为测量和研究生命体外微环境中离子/分子流的一种技术,我将在下一部分具体探讨NMT在干细胞,细胞外介质,组织器官再生等再生医学领域的潜在应用。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 Regenerative Medicine, 2008, 3(1), 1–5 [47]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再生醫學

  •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venture-capital-interest-in-regenerative-medicine-2017-4

  • Chaomei Chen, Rachael Dubin & Meen Chul Kim. Emerging trends and new developments in regenerative medicin: a scientometiric update (2000-2014). Expert Opin. Biol. Ther. (2014) 14(9):1259-1317

  • 有关NMT非损伤微测技术(请到百度学术输入“非损伤微测技术”获取相关信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5-1112578.html

上一篇:从PC膜片钳到NMT非损伤微测技术(3)现状与未来
下一篇:《科学》癌症免疫疗法非意外受挫:中国的机会?
收藏 IP: 123.119.3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2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