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次我下班回到家,uu在跟她爸爸赛跑,但是跑不过,就很“生气”,冲他爸爸发脾气,耍赖说自己赢了。爸爸也不让她,说:“那你下次跑快一点,赢回来就好了。”
看他们一大一小吵吵闹闹,正好有快递需要去拿,我就让他俩跟我一起下楼去。到楼梯口,爸爸提议再跑一次,uu有点犹豫。我蹲下来,拉着她到旁边,跟她说:“uu,你知道你为什么跑不过爸爸吗?因为你是小孩子啊,你看爸爸那么高,腿那么长,跟你一起赛跑,对你来说是不公平的。”uu看看爸爸的腿,点了点头。“所以你要是和爸爸比赛,你的起跑线应该在爸爸前面,比爸爸先跑,这样才公平。”
说完,拉着uu站在爸爸前面很远,再来跑一次,这样uu很轻松就跑赢了,自己开心得不得了。
虽然她爸爸美其名曰在锻炼uu的抗挫能力,但是这个“挫”是什么,挫折还是挫败?这两个可太不一样了。
目标的达成离不开能力和努力。
有时候没法做的很好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能力不够。能力的形成最需要的就是时间,长时间的学习、积累、体验、历练,甚至就是长时间的等待。没人会要求一个刚百天的孩子健步如飞,因为ta做不到,等到一岁多,到了会走路的时候,自然就会了。这就是能力。
给孩子定一个ta能力范围之外的目标,基本上都是很难达到的,这个时候失败对于孩子来说意味着“你不行”,因为无论如何努力,ta都难以达到目标,自信心会被打击,挫败感油然而生。
如果在能力范围内,没有达成目标,这是没有努力的事,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这种情况下,来要求孩子努力,是合理的,也是孩子能够接受的。
比如uu有一次去爬滑梯,因为有点高,而且是直上直下的,她爬不上去,哭哭哭,我就很耐心教她哪个腿怎么上,手抓哪里,给她鼓劲,努努力就爬上去了,成就感满满。
所以当孩子没有达到目标的时候,需要家长帮忙分析,到底是能力的事情还是努力的问题。如果是能力的问题,那就不要强求,顺其自然,耐心等待,或者降低要求;如果是努力的问题,那就分析原因,找出可以努力的方向,具体的解决办法。
抗挫能力的锻炼离不开自信心的培养,对自己能力边界的认知。一个总是有自信的孩子,就算是遇到了挫折和失败,ta会分析原因,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抵抗挫折;但是如果总是很体验挫败感,对自己没自信,遇到失败就会认为“我就是不行”,慢慢的就会越来越害怕失败,或者不会愿意去挑战更难的事情。
孩子的挫败感来源于要去完成与自己能力不匹配的事情,在孩子还没有认知能力之前,家长就承担了引导的责任,设定符合孩子能力的目标,给孩子当好导游耐心解说,要不然,就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吧。
#生活点滴中的思考
#育儿心得
#万事皆可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