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domwallklx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andomwallklxw

博文

先申请专利之后再发表论文可以解决抢发问题吗?

已有 16117 次阅读 2015-11-17 22:4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成果如何归属于主要贡献者?发明可以归属于发明者(发明者或申请者),这个基本很难被抢,若抢也是发明人与申请人不一致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即使如此,发明人和申请者应该能够很容易协商。但是对于科学发现,特别是重大理论突破,却很难做到把真正的成果归属于真正的贡献者。我们需要探讨以什么方式能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科学家具有专利保护的意识,能够将自己的成功先以专利的方式申请确立后,估计其他人很难抢了,并且专利本身有可能孕育大的经济利益,对于科学家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但是不是任何科学发现都可以申请专利,比如一些重要的发现,特别是基础的理论研究,按照现有的专利制度基本不会被授权。是不是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或者说能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将自己的发现概括为专利,即使明知道不会被授权,但是可以先申请了再生,这样是不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我由于早先申请了专利,所以我们的肿瘤新药试验还没有发表文章,我就敢在博客中介绍,不怕别人抢夺。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83543&do=blog&id=935995

最近讨论的张生家和谢灿的抢发论文事件,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合适的机制保证真正贡献者享有自己的开拓理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还真需要多探讨。

 

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学术不端”事件的公开调查

“张生家案”真相还原



1.  引子

 

2015年的9-16个不寻常的日子,因为这天中国科学界“吹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大事”--- 中国最负盛名的两所大学陷入了一个“论文抢发”风波,清华大学正从2014年诺贝尔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实验室引进的一个海归抢在北大先前引进的海归之前发表了一篇据称是基于北大研究基础之上的研究,因此被认为严重的“学术不端”(见科学 www.sciencenet.cn  2015/9/18 新闻清华北大论文抢发风波:两校疑认定该事件“违反学术规范”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9/327215.shtm )。国际顶尖杂志《自然》2015921日立马跟踪发表了新闻“Chinese scientists row over long-sought proteinthat senses magnetism”(http://www.nature.com/news/chinese-scientists-row-over-long-sought-protein-that-senses-magnetism-1.18397 )。中国主流媒体也广泛报道(见《人民)。

 

“抢发”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张生家,一个2008年起就在2014诺奖得主莫瑟尔(Moser)夫妇实验室工作,正被清华大学从挪威引进的中年华裔学者,论文的题目是“Magnetogenetics:remote non-invasive magnetic activation of neuronal activity with amagnetoreceptor磁遗传学:使用磁受体蛋白,用磁刺激手段远距离非侵入地激活神经元的活性”,于2015914日在线发表在《科学通报》(英文版)(Long, X., Ye, J., Zhao,D. & Zhang, S.-J. Sci. Bull. http://dx.doi.org/10.1007/s11434-015-0902-0 (2015).

 

“被抢”的论文的通讯作者是谢灿,一个2009年就从美国回国到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职的年轻研究员,他的论文在2014128日投稿《自然》(Nature),但在201561日被拒稿,之后投给《科学》(Science),(Cell),但是都被编辑拒绝,并没有送出去外审。最后投给《自然-材料》NatureMaterials,但(当时)仍在审理之中(目前已接受)。

 

说张生家的论文是“基于”谢灿的论文之上的理由是张生家论文中提及的磁蛋白基因正是由谢灿实验室发现的,因此张生家“提前”发表论文是“抢发”他人成果。为此,两校在914日晚就联名致信《科学通报》编辑部要求撤稿。

 

张生家辩护说,双方研究内容完全不一样,因此不属于抢发。而且对于谢灿的贡献,其论文已明确致谢,完全符合国际学术规范。张还指出:此基因的发现和克隆是1998年被西班牙科学家报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5262227 

 

不过,谢灿认为即使张生家的研究与他的不同,而且是张生家的实验室独立完成,张生家在他的论文还未发表之前就发表也是不对的,因为两人有“君子”协定,说好了“谢先张后”或者“同时并发”。

但是为什么张生家不当“君子”要当“小人”,非要先发论文里。因为他认为有“大人”要抢他的成果,而这“大人”不是别人,是清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鲁白。张生家称2015811日鲁白在他们研究基本完成,论文和图表正在准备时提出要当论文的通讯作者,但这一要求被张按学术规范断然拒绝。  

不过,鲁白要当通讯作者的理由也是有“中国特色”的,因为他不仅为初来乍到的新海龟“畅游”清华科学园地提供了一些物质条件,而且他对张与谢的合作还有一个间接的“人情” ---他交给张带的一个学生带张到北大见了谢。所以,面对张的“无情”拒绝,鲁白也觉得张没有尊重他的“学术贡献”,是抢了他的学术思想。因而在张还没有发表论文之前,就已状告张“学术不端”。根据《自然》2015921日新闻,“the university has launched an investigation intoZhang’s actions after Lu complained that Zhang stole his research materials andideas”。  根据《新语丝》贴出的一篇《来自学生的倾诉:我所经历的清华大学张生家事件》(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6/zhangshengjia2.txt ),鲁白不仅在“论文抢发”风波发生之前就已状告张“学术不端”,而且还与清华北大生命联合中心的主任以及原生命学院院长饶毅一起规劝谢作出了否认和张合作,承认是和鲁合作的说明。并促使谢在822号向北大清华高层提交了张违背学术道德行为的情况说明。所以,一个表面上貌似张谢之间抢发论文的风波,实际上是张鲁之间关于研究成果归属的争夺之战。有媒体如此说:“张生家以抢夺、隐瞒、撒谎等不正当手段,将鲁白实验室的磁遗传学课题据为己有”(见《澎湃新闻》记者吴跃伟首先报道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93381,楚天都市报转载http://news.ctdsb.net/tianxia/2015/1106/301779.shtml )。而张声辩:鲁白和谢灿的接触都是在8月份之后,而他和谢灿从4月开始就有很紧密的邮件和微信联系。”(参见《最高学府清华也是如此黑暗,有权有势便可一手遮天?》(http://www.sciencenets.com/home.php?mod=space&uid=731&do=blog&id=9712)) 而导致张不做君子要做小人的原因是因为张在谢被饶鲁诱导转变态度并公开否认他是与张合作而在有饶鲁谢签名的文件中证明他是与鲁合作,而鲁的实验室按照张的论文重复出张的一些实验结果。张意识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将被鲁等他人占有,因此想争取谢同意他先发论文。可心态已变的谢却拒绝再和张沟通。在此情况下,张只好把谢从作者中撤掉而改为致谢,这样他才可以放弃原来和谢一起投奔顶尖杂志的打算,选择可以快速发表的《科学通报》。换句话说,是鲁白的行为把张逼上了梁山,而张对谢的不义也是在谢已对张不仁之后(参见赛德夫转发的《南方周末》报道http://www.sciencenets.com/home.php?mod=space&uid=478&do=blog&id=9717)。 目前,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以张作为学术不端分子的惨败而暂时告终,北大、清华不仅都做出了张学术不端的调查结论,而且清华还解聘了张或者说停止了对张的引进入职(见2015115日《自然》新闻“Neuroscientist fired after dispute over magnetic-proteinresearchhttp://www.nature.com/news/neuroscientist-fired-after-dispute-over-magnetic-protein-research-1.18719 )。 

那么,事实的真相果真是如此吗?赛德夫在《华科网》已经发出《公正查处学术江湖张生家-谢灿-鲁白-饶毅之纠纷,检验国家科技创新双一流 ...》的呼吁。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副校长施一公也确认清华内部在鲁白和张生家之间也有纠纷。对此,清华方面已经启动相关调查程序。

由此看来,已经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学术不端事件还只是个开端,不仅两校之间的论文抢发还未导致是否撤稿的最后定论,清华内部的研究成果归属问题也还未解决。虽然张已人走,但其还未凉。为此,《科学伦理》(Scientific Ethics)杂志将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这一事件展开深度调查和广泛讨论。期望还原真相,回归正义。

欢迎大家关注和投稿。

 

刘实

《科学伦理》主编

SVL8EPA@gmail.com

2015111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83543-936114.html

上一篇:我们的肿瘤新药初显成效
下一篇:我看生酮饮食就是节食疗法
收藏 IP: 1.202.243.*| 热度|

1 陈楷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8: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