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中国、美国与欧洲发明专利统计分析报告博客版86.docx
2018年中国、美国、欧洲发明专利统计分析报告(附录第一部分)
中美欧日韩五局专利数据统计分析小组
该方面的专利属于IPC分类体系中的C部化学和冶金。第11个技术领域是材料化学与纳米,主要涉及无机化学,包括玻璃、水泥、金属、晶体的生产和制备,还涉及微观结构和纳米。国内的大学是专利的主要研发者。
北京市在该领域有较强的优势,获得了该领域9%的专利。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具有很强的专利实力。
附表2.4-11 材料化学与纳米领域的专利数量对比
总体前十机构 | 数量 | 北京前十机构 | 数量 | |
1 | 中南大学 | 348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210 |
2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228 | 北京科技大学 | 173 |
3 | 山东理工大学 | 197 | 北京工业大学 | 84 |
4 | 东北大学 | 189 | 清华大学 | 76 |
5 | 北京科技大学 | 173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 70 |
6 | 浙江大学 | 14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68 |
7 |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 | 141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63 |
8 | 昆明理工大学 | 139 | 北京化工大学 | 60 |
9 | 武汉理工大学 | 130 | 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 55 |
10 | 济南大学 | 126 |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 53 |
第12个技术领域是化工,涉及污水处理、肥料制造、制糖、制革,还涉及与煤炭、石油、天然气、油脂等相关的化工技术。专利最多的是国内的企业和几所大学。
北京市在该领域具有非常强的优势,获得了该领域13%的专利。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具有极强的专利实力,居国内第一和第二名。另外,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具有一定的专利实力。
附表2.4-12 化工领域的专利数量对比
总体前十机构 | 数量 | 北京前十机构 | 数量 | |
1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949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902 |
2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204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204 |
3 | 华南理工大学 | 108 | 北京化工大学 | 54 |
4 | 济南大学 | 93 | 清华大学 | 54 |
5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92 | 北京工业大学 | 51 |
6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91 | 神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45 |
7 | 美国3M创新有限公司 | 84 |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 38 |
8 | 浙江大学 | 83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36 |
9 | 韩国株式会社LG化学 | 71 | 北京林业大学 | 33 |
8 | 江苏大学 | 70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33 |
第13个技术领域是有机化学。国内的公司、科研院所和大学获得了大量的专利。
北京市在该领域具有非常强的优势,获得了该领域11%的专利。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具有极强的专利实力,居国内第一名。另外,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也具有很强的专利实力。
附表2.4-13 有机化学领域的专利数量对比
总体前十机构 | 数量 | 北京前十机构 | 数量 | |
1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677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655 |
2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140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97 |
3 | 浙江大学 | 114 | 北京化工大学 | 37 |
4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97 | 北京大学 | 31 |
5 | 浙江工业大学 | 83 | 清华大学 | 31 |
6 | 华南理工大学 | 77 | 中国农业大学 | 26 |
7 | 青岛科技大学 | 67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26 |
8 | 大连理工大学 | 61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21 |
9 | 苏州大学 | 61 | 首都医科大学 | 17 |
10 | 济南大学 | 58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17 |
第14个技术领域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中石化的专利最多。外国的化工公司也获得了大量的专利,如韩国LG化学、美国陶氏和德国巴斯夫等。
北京市在该领域具有较强的优势,获得了该领域9%的专利。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具有极强的专利实力,居国内第一名。另外,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大学也具有很强的专利实力。
附表2.4-14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领域的专利数量对比
总体前十机构 | 数量 | 北京前十机构 | 数量 | |
1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502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467 |
2 | 华南理工大学 | 151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135 |
3 | 韩国株式会社LG化学 | 143 | 北京化工大学 | 94 |
4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135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41 |
5 | 美国陶氏环球技术有限公司 | 104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 22 |
6 | 东华大学 | 104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18 |
7 | 北京化工大学 | 94 | 北京工商大学 | 18 |
8 | 德国巴斯夫欧洲公司 | 93 | 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 16 |
9 | 江南大学 | 82 |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 15 |
10 | 四川大学 | 78 | 北京理工大学 | 14 |
第15个技术领域是生物化学,主要涉及酿酒、酿醋、微生物和生物酶。专利最多的是江南大学、浙江大学,以及国内的几所农业大学。
北京市在该领域有很强的优势,获得了该领域11%的专利。中国农业大学具有较强的专利实力。
附表2.4-15 生物化学领域的专利数量对比
总体前十机构 | 数量 | 北京前十机构 | 数量 | |
1 | 江南大学 | 161 | 中国农业大学 | 57 |
2 | 浙江大学 | 102 | 清华大学 | 42 |
3 | 华中农业大学 | 69 | 北京泱深生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39 |
4 | 华南农业大学 | 59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39 |
5 | 南京农业大学 | 58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26 |
6 | 中国农业大学 | 57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 25 |
7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52 |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 23 |
8 | 上海交通大学 | 48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22 |
9 | 东北农业大学 | 47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22 |
10 | 山东农业大学 | 44 | 北京化工大学 | 20 |
感谢大连理工大学刘则渊教授、河南师范大学梁立明教授、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武夷山研究员对本报告的支持、帮助、建议和意见。同时也感谢对本报告做出贡献的一些审阅者和讨论者,包括武汉大学张琳教授、武汉大学黄颖副教授等学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9 2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