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在不同程度上都爱虚荣,这是一种通病。该病流行在某些领域,没有大问题,也许还可以结成同病相怜的利益共同体。但是,身在科技界,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研究者,这种病不治疗或抑制,让其流行、恶化,可就成了发展科技顽症甚至是绝症。
当今,中国政治大气候是史无前例的好,国家极力发展科技,倡导科教兴国,而不是以前“抓革命,促生产”瞎折腾(这种瞎折腾本质上是毛的虚荣)。但是,某些“和尚”可把这个“好经”念歪了。引进“海龟”,把自己单位打扮成可以多生产的“英雄母亲”,就是一例。大力引进智力发展本国科技,本不是“歪经”,而是一个好的权宜之计,虽然不是好的长远之策。关键是,引进后不是应用这些智力着力培养年轻人,改良贫瘠的科研“土壤”,而是用“海龟”已有成果去张扬本单位的实力,这就可笑了。
有些“海龟”有实质性成就并且真正爱国或爱真理,引进他们有用的。但是,有些“海龟”既没有实质性成就,仅仅具有国外某某著名大学教授这种虚名,也不是真爱国或爱真理,仅仅是爱钱和爱舒适,就没有必要引进了。事实上,国外著名大学教授当中也有许多相当平庸。所谓平庸教授就是,没有他们科技发展进程没有丝毫影响,或有了他们却滞后科技发展(例如他们提出阻碍科学发展进程的错误观点,虽不是有意的),他们仅仅靠发表垃圾论文(包括发表在所谓高级别杂志)当上教授的(西方科教界不是天然的净土,也有主观的、客观的垃圾)。头衔其实常常并不重要,例如比尔.盖茨、卡尔.马克思并无什么头衔,地学界的牛顿—阿斐雷德.威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当时还是讲师。此外,我们应该特别尊重“自愿”回国有成就的学者,例如有些老一辈回国科学家,而不是被钱引进的有成就的学者。
从长远来看,中国应该发展成科技智力“进出口”并举者,最好成为“出口大于进口”者,象英国和美国。做到这一点,需要良好科技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对于具有同等成就的、土生土长的科学家,在现阶段给予更高的待遇(至少同等待遇)。我纳闷,为什么袁隆平每月靠6000元生活(据袁自己说),而施一公他们却每年170万元(据最近网上流行说法)。中国需要陈景润和袁隆平那样伟大的科学家,他们才是国家和民族的真正光荣。
(原帖XYS20090121,略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5-28 2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