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985、211要求研究型大学师生比,觉得我们现在教师人数太多了,应该像美国的一些大学一样,教师人数要少一些。当时我也觉得我们自己太笨了,那么多人还干不过别人一名教授,生产效率也太低了。等我了解了这些美国学校到底如何组织成的队伍,才知道我们认识错误大了。
我们的科研队伍一般是一个团队(这和学校有关,很多学校不太关注团队),一个成熟的团队里面有一到两位领头的教授,下面有几名教授、副教授、讲师合起来5-8人,大家带领着20-30名研究生,现在的团队下面大家收入水平不高,总共学校给团队的12个月工资大约50-80万之间(税前的),给研究生的补助也应该在10-20万左右。大家平均收入不高,自己毕业的学生工作几年后大多能收入到20万/年,学术带头人的同学年收入很多达到50万以上,在学校的教授收入很低,因此国家给了大学可以通过科研创收的模式提高收入,这里有很多陷阱,稍有贪心就会有灭顶之灾。这个队伍每年的科研经费如果在500万以上,日子过得应该还算可以。
对比美国的科研队伍,一个队伍仅PI是学校正式职工,他自己可以使用科研经费聘请自己队伍的科研人员,包括研究工程师、博士后,一个成熟的PI手下大约有10人左右的队伍,这些人不算学校职工,他手下可以有10-30名的研究生。学校给这个队伍的工资仅有PI一个人的,大约每年10个月12-15万美元/折算人民币70-90万美元(也是税前的),给研究生的奖学金总数2-3万美元/年。这个队伍的大部分经费是PI的科研经费支持的,科研费中人员费占绝大部分,大约一个NSF项目能支持一个博士的费用(大约20万美元,算了不少其它花销),很多人有政府专门的资助如能源部/国防高技术局/NASA等,他们和政府部门的关系比中国人要铁,也有人是企业经费充足。PI有两个月的工资要自己挣,他的经费多,学校发的工资也就高,也就不需要自己再想办法从科研经费里面创收了。美国也有不少没有多少项目的教授,他手下几乎没有人,研究生也少,除非谁自己有钱出学费上。
对比中美的科研队伍,可以看到科研费的管理和人员费的安排在科研结构中的影响巨大。对一个成熟团队看来,总的工资投入中美已经差距不大,只不过中国投到了8-10人身上,而美国只投到了一个人身上而已,也就是说,对一个大一点的团队,大部分人的作用是美国队伍里的外聘人员。我国现有的体制下外聘人员无法正当的拿到收入,这导致或者多留人或者找特殊途径。
我们有一些几乎完全靠横行经费的团队,他们就可以自己聘人,校内队伍只有2-3人,科研经费一千多万每年,非职工人数可以达到数十人,这样生产效率就高了。
因此制度很重要,尤其管理制度很重要,期望着中国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早一点改革。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