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以退稿率的计算公式为基础,通过引入篇论文平均页码数和来稿总量这2个参数来修正退稿率计算公式,建立综合退稿率的表达式。以此为基础,给出刊发周期的理论表达式。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以下简称“《学报》”)2004–2010年所刊登论文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验证综合退稿率和刊发周期2个理论公式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刊发周期的因素有3个:篇论文平均页码数、综合退稿率以及当年所刊论文在各年份的分布比例,而与刊期没有关系。研究结果可为相关编辑部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 退稿率 综合退稿率 刊发周期 刊期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rejection rate and publication cycle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s// LIN Songqing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investigation, the formula of rejection rate is modified by introducing two parameters: average page of paper and total paper manuscript received, and the relative formula of comprehensive rejection rate is established. In addition, the formula for publication cycle is also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from 2004 to 2010, the two proposed formulae are verif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publication cycle are average pages of paper, comprehensive rejection rate and distribution rate of papers published in a year. And it has no relation with the issues per year. The achieved results may have certain reference to related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s.
Key words:rejection rate; comprehensive rejection rate; publication cycle; issues per year
First-author’s address Editorial Office of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430071,Wuhan,China
大多数科技期刊对退稿率的合理选取都非常关注,是关系到期刊刊发周期与质量控制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子。关于退稿率的研究,目前取得一定进展。何剑秋[1]就期刊的质量与退稿率的关系展开论述,并明确退稿与退稿率之间关系,给出科技期刊质量的一个衡量标准。邱炯友[2]就退稿与退稿率的定义做出讨论,并给出退稿率的推拟与试算。叶敏[3]就科技论文退稿率与发表周期进行量化控制。上述研究工作对退稿率的讨论以及其对刊发周期影响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理论上还基本上处于摸索阶段,给出的公式大部分为试算公式,没有形成理论上的真实表达。这需要在理论研究上需进一步研究,找出退稿率与刊发周期之间的关系。本文拟就此展开讨论,希望能为相关编辑部提供一定借鉴。而关于退稿的原因分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有关成果[4–7],本文不再赘述。另外,关于退稿率在初审[8]、外审以及复审、终审等各阶段的合理分布也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1 综合退稿率理论研究与实例分析
1.1 理论研究
一般来说,大多人认为退稿率是指当年论文退稿数量与当年总投稿论文数量之比值,其理论计算公式可表示如下:
(1)
式中: 为当年退稿率, 为当年论文退稿数, 为当年总投稿论文数, 为当年正刊接受率, 为当年增刊接受率。对于不出版增刊或增刊主要以会议文集为主而不计入当年退稿率的编辑部来说,可认为增刊的接受率 。于是式(1)可以退化为:
(2)
式(1)一般是建立在编辑部一年内的收稿数量基础上,对单个年份的粗略估计其退稿率是可行的。根据笔者多年的数据统计,发现式(1)这种计算方法得到的退稿率仅考虑当年来稿总量与退稿总数,虽可近似满足日常退稿率的估算,但考虑因素还不够全面。要想了解多年来稿量与相应退稿量,并得到其综合退稿率来说,则需要做进一步研究。由于式(1)不能充分考虑每年来稿总量的差异性,更没有涉及到期刊每年所刊发版面可能存在的差异性,因此需要加以修正,以得到更为合理的退稿率表达式。
鉴于此,本文引入“综合退稿率”,以取代“退稿率”,并考虑各年来稿总量差异性以及篇论文平均页数差异性,对式(1)做出改进,建立了科技期刊的综合退稿率理论计算表达式,即
(3)
式中: 为综合退稿率; 为综合离散系数,是编辑部根据多年的平均来稿量所建立的一个综合平衡的指标; 为篇论文平均系数,反应被接受论文页码的离散系数,进一步可以反馈到论文数量。 和 可分别表示为
(4)
(5)
式中: 为第 年来稿量; 为统计年数,一般不宜少于5年; 为第 年篇论文平均页码数; 为一定统计年份内(一般不宜少于5年)的各年份的总页码数。
1.2 实例分析
为说明式(3)的合理性,笔者对《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010年所发表的3 156篇论文(仅包括正刊,且不含讨论稿)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由于2008年的来稿量为1 414篇,较往年来稿偏少,若按照式(2)进行计算,其退概率为76.5%。但是实际情况是,编辑部对稿件的录用把握原则没有太大的变化,也没有出现较大的波动,保持较为平稳,因此在退稿上不会出现较大变化,所以该退稿率有待商榷。在考虑篇论文平均页码数和来稿量的基础上,按照本文式(3)所计算的综合退稿率为83.8%,较接近真实情况,即正刊退稿率为83%–84%,且各年相似度均达0.91以上,说明本文所建立的综合退稿率公式是可行的、合理的。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鉴于其他编辑部在稿件取舍标准会有一定的连续性,综合退稿率出现较大波动的可能性不大,上述方法值得推荐。
表1 《学报》2004–2010年稿件退稿率、综合退稿率与平均刊发周期(不含讨论稿)
年份/年 |
刊期/月 |
收稿/篇 |
当年刊发/篇 |
当年录用/篇 |
篇论文平 均页数/页 |
按式(2)计算的 退稿率/% |
K1 |
K2 |
按式(3)计算的 综合退稿率/% |
2004 |
24 |
1 306 |
771 |
534 |
5.515 |
59.1 |
1.17 |
0.75 |
55.4 |
2005 |
24 |
1 367 |
738 |
404 |
6.236 |
70.4 |
1.11 |
0.85 |
68.6 |
2006 |
12 |
1 437 |
372 |
243 |
6.968 |
83.1 |
1.06 |
0.95 |
83.5 |
2007 |
12 |
1 689 |
334 |
264 |
7.760 |
84.4 |
0.90 |
1.06 |
82.5 |
2008 |
12 |
1 414 |
318 |
332 |
8.151 |
76.5 |
1.08 |
1.11 |
83.8 |
2009 |
12 |
1 624 |
314 |
275 |
8.255 |
83.1 |
0.94 |
1.13 |
85.4 |
2010 |
12 |
1 832 |
309 |
279 |
8.388 |
84.8 |
0.83 |
1.15 |
82.7 |
2 刊发周期理论研究与实例分析
2.1 理论研究
固然,在期刊每年所刊发论文页码总数固定情况下,退稿率是影响论文发表周期的唯一因数[2],但这种观点在实际中有待商榷,因为影响出版周期的因素较多,如当年刊发论文在当年及以前各年份的分布比例没有考虑等,故单一指标恐怕难于令人信服。显然,较高的综合退稿率有利于缩短刊发周期,退稿率与刊发周期是存有较大关联性,但非唯一性。本文所推导的公式做如下假设:1) 论文的选用符合自然法则,即收稿日期相应靠前的论文,其安排刊发时间也相应靠前,即满足“先来先刊”;2) 论文的发表周期服从平均分布;3) 不考虑开辟“绿色通道”论文过多的情况,或提前发表的论文所占比例不大,不超过50%。本文所推导出的论文平均刊发周期的计算式为
(6)
其中,
(7)
(8)
式中: 刊发周期(天); 为经验拟合参数(天),与编辑部多年退稿控制力度有关,为常数; 为选定年份的已知刊发周期; 为选定年份其当年所刊发论文在其他年份的分布系数,可采用式(8)计算(即 年); 为第 年所录用的论文在所计算年份的篇数。
2.2 实例分析
仍然以《学报》为例,表2给出了2004–2010年当年所刊发论文数分布情况(不含讨论稿)。由表2可知,除2008和2010年外,其他年份当年所刊发的论文在当年及其前2年均有分布。鉴于2005年当年所载2003年的论文数据不全,本文以2006年为例来说明所建立的式(6)的合理性(当年所刊发论文在2004,2005及2006年均有分布)。 天, , 天,将相关数据代入到式(6)–(8),可得到2007–2010年每年刊发周期的计算结果,见表3。
表2 《学报》2004–2010年当年所刊发论文数分布一览表
出刊 年份 |
当年所刊发论文在各年份的分布/篇 |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
2004 |
7 |
327 |
352 |
85 |
|
|
|
|
|
|
2005 |
|
|
248 |
341 |
149 |
|
|
|
|
|
2006 |
|
|
|
108 |
234 |
30 |
|
|
|
|
2007 |
|
|
|
|
21 |
213 |
100 |
|
|
|
2008 |
|
|
|
|
|
|
163 |
155 |
|
|
2009 |
|
|
|
|
|
|
1 |
177 |
136 |
|
2010 |
|
|
|
|
|
|
|
|
139 |
170 |
由表3可知,2007–2010年实际刊发周期与计算得到的刊发周期非常接近,相似度达0.98以上,说明本文所建立的刊发周期计算公式是合理、有效的。虽然2006年的刊发论文有2004和2005年的论文(这两个年份刊期均为半月刊,2006年为月刊),但对于整个计算过程来说,刊期没有影响。另外,在综合退
表3 按照式(6)计算得到的刊发周期
年份 |
Kj |
Kn |
Aj |
Tr |
Tn |
实际平均刊 发周期/天 |
2004 |
|
|
|
|
|
491.5 |
2005 |
|
|
|
|
|
421.5 |
2006 |
0.365 0 |
0.365 |
2 592 |
-25 |
415.9 |
415.9 |
2007 |
-0.128 0 |
0.493 |
2 592 |
-25 |
257.5 |
264.5 |
2008 |
-0.024 6 |
0.518 |
2 592 |
-25 |
210.8 |
197.0 |
2009 |
-0.007 3 |
0.525 |
2 592 |
-25 |
201.8 |
203.9 |
2010 |
-0.007 2 |
0.532 |
2 592 |
-25 |
199.2 |
193.5 |
稿率为84%、年刊发论文页码2 592页不变的情况下,由式(6)还可以预测,2011年的刊发周期为195天。
3 讨论与结论
3.1 稿件数量计算原则
1) 来稿总数。本文来稿总数是指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编辑部接收到的所有来稿。对于“修改后重审”和“修改后重新投稿”的稿件,本文认定修改后重新投稿和修改后重审被退再投的稿件均为第二次新投稿,计入稿件总数。若第二次新投稿是跨年度的,则计入下一年度。
2) 讨论稿数。本文未统计各年份的讨论稿数,主要是考虑到讨论稿在没有原则性争议下一般予以刊发,所以不宜按照正常投稿来处理。另外,《学报》每年所刊发讨论稿的数量有限,一般不超过6篇[9],约20页,对于整体数据而言,可忽略不计。
3) 正刊和增刊论文数。考虑到很大一部分期刊所刊用的增刊来源于会议论文,且大部分编辑部较为关心正刊的录用率和刊发周期,故本文的主要目的也就是计算正刊刊发论文综合录用率和刊发周期,所以没有计算增刊论文的综合录用率和刊发周期。
3.2 综合退稿率与刊发周期
1) 综合退稿率。本文所建立的综合退稿率是基于多年的统计结果所得出的结论,并非是单个年度的退稿率,建议感兴趣的编辑部可选取持续性的年份予以统计,一般不宜少于5年。另外,由于本文考虑了各年的来稿总数、当年刊发论文总页码数以及篇论文平均页码数 ,得到的综合退稿率是一个可以较全面反映期刊的整体录用情况,因此其计算结果与期刊的刊期(如月刊或双月刊等)将没有关系。
2) 刊发周期。本文所建立的刊发周期是基于一定时段的统计结果。对于式(6),若多年综合退稿率维持较为平稳,则 一般为定值,且接近0天。若 为正值,说明刊发周期有增长的趋势;反之,刊发周期有减少的趋势。不过由于各个编辑部在稿件录用的尺度和取舍标准不同,因此 会有一定变化。在实际刊发周期计算时,可以先对式(6)多试算几次,便可以找出经验系数 。
3.3 结论
科技期刊的综合退稿率一般需要建立在多年刊发稿件数量与来稿量的基础上,因此合理的综合退稿率需要建立在多年办刊经验的基础上。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每年3–5月及9–11月一般是编辑部来稿量相对较多的月份,而综合退稿率是基于一定年份统计得到的退稿率,建议编辑部在制定具体月份的退稿率时候,可根据实际来搞质量作出适当调整;在退稿力度与退稿把握原则没有太大变化的编辑部,其退稿率不宜夹杂过多人为因素,如人情稿等。另外,本文不涉及到刊期,故所给出的计算公式较为简化,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推广价值。
本文所建立的刊发周期计算公式是采用系数分配法则,这与整体论文发表时间相对滞后没有太大关系,但与期刊在一年内论文刊发时间先后排序有关系,即总体上满足“先来先刊”的精神。不过,本文建立的理论公式目前仅有《学报》2004–2010年的数据论证,尚缺乏更多学报的数据加以验证。在此希望得到更多的数据论证,以便于修正理论公式,使之更加完善;同时希望本文研究结果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并能得到更多同行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何剑秋. 论科技期刊质量与退稿率的关系[J]. 编辑学报,1992,4(3):145–147
[2] 邱炯友. 学术期刊“退稿率”定义的反思[J]. 图书情报知识,2005(5):92–94
[3] 叶敏. 科技论文发表周期的量化控制[J]. 编辑学报,2008,20(1):50–51
[4] 孙宽. 科技期刊常见退稿原因及退稿艺术[J]. 天津科技,2007(6):78–80
[5] 陈丽文,昌兰,傅希文,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的退稿原因分析[J].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2(5):925–928
[6] 张林东,尹廉,赵剑云,等.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005年度退稿统计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5):456–458
[7] 马章淳,林赟,陈姗. 医学科技论文退稿原因分析及对策[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5,2(4):95–96
[8] 林松清. 浅论科技期刊责任编辑的职责与减负之我见[J]. 编辑学报,2011(待刊).
[9] 林松清,佘诗刚,付少兰.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在确保质量中谋发展[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2):258–262
2011-05-03收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9 0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