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是教育的灵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yc 原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教授,著有《创造思维》等书。

博文

[转载]海大科技新闻

已有 72 次阅读 2024-9-27 20:04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博客资讯|文章来源:转载

 

【科技创新】我校科研成果亮相第十六届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

作者:肖玥 来源:科技处 编辑:王雨薇 摄影: 添加时间:2024-09-27 14:08 阅读次数:91

 

9月22日至24日,第十六届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简称“交通展”)在北京首钢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交通展是唯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主办的国际性专业展览会。我校以近期交通强国试点任务产生的代表性成果,通过独立展位的方式参展。

本次展会以共创“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美好愿景为主题,我校参展的项目涵盖了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凸显了高校作为人才和创新资源集中地的优势。我校展位是整个馆区互动最强、观摩人员最多的展位之一,得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和中国交通报的报道。

参展成果介绍:

1.零碳港口能源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针对港口能源低碳化技术的重大需求,马相坤教授团队构建了港口“风光氢储”多种清洁能源的智能微网系统以及多能互补能量管理系统,研制了港口装备集群生产作业与能效提升的协同优化技术以及能量回收控制技术,重点突破了大规模、高安全、长寿命的长时液流电池储能技术。液流电池储能技术能量效率大于80%,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已在多个储能应用示范项目中得到了验证。该成果能够满足港口“储-运-加-用”的能源需求,实现港口碳排放量的下降以及运营的提质增效,为实现“零碳港口”提供技术保障,创新推动我国港航的绿色安全发展,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全海深系列科考绞车系统深海科考绞车系统用于深海调查仪器的吊放和回收,是科考船的基本配置。在“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李文华教授团队联合企业成功研发国内首套全海深地质绞车系统,最大工作水深达11000多米,首次实现全海深地质绞车系统在7762 米深度取得样品。研究团队已完成全海深光电缆绞车系统联调工作,即将随船开展海上试验,为我国海洋科考事业“走向远洋、走向深海、走向极地”提供可靠保障。

3.波浪自适应双体救助艇在国家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科研计划(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的支持下,熊伟教授团队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套波浪自适应性双体救助船,相关成果填补了我国相关技术领域空白。船长6.6米,船宽3.3米,重量1.2吨,救助船可手动操作,也可实现远程无人遥控操作。救助船在5级海况下,可从母船安全收放,具备对海面落水人员实施有效救助的能力。大连海事大学掌握救助船所涉及的所有核心关键技术,且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目标成果未来将以海事水面作业为导向,拟在此基础之上围绕海况适应能力和无人导航控制等方面进行技术改进,以进一步提高波浪自适应船高海况作业的稳定性、准确性和高效性。

4.智能水下检测机器人徐敏义教授团队研发的智能水下检测机器人是一款可以在水下工作的缆控潜航器。该水下检测机器人能够进行水下拍摄、船体检测、水文检测以及打捞救援。该机器人已在船厂、渔场、海洋公园等多家单位进行了水下作业,具有在多种复杂环境下作业的能力。相比传统人工的工作方式不仅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而且也改善了工作者的作业环境。

5.谱系化AIS/VDES产品胡青教授团队研发的AIS/VDES全系列谱系化产品,其中包括国内首套全功能VDES产品。产品能有效满足船舶、岸基设施、卫星之间与日俱增的信息通信需求。系列产品通过了IEC 62320标准检测,对标瑞典SAAB R60产品,展现出行业领先的性能,已在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正式入网运行。本成果成功打破了国外在海上通信导航领域的技术壁垒,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产业空白。相关技术成果已被纳入ITU-R M.2092-1技术标准,显著增强了我国在该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了我国船舶装备和国防安全等产业的技术进步,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AI船舶水上加油作业溢油辅助监测系统基于先进的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侯登凯教授团队推出的AI船舶水上加油作业溢油辅助监测系统,专为船舶水面加油作业量身打造。该系统能够全方位、全天候地对加油过程进行精细化的溢油监测,确保每一个细节都不被遗漏。在中国船燃供油船上的实际应用中,AI溢油辅助监测系统展现出了卓越的性能。它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水面加油作业的安全性,有效避免了因溢油事故而可能引发的环境污染和财产损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3222-1452991.html

上一篇:入无极之门,学习札记
收藏 IP: 49.5.15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2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