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说说科普工作的另一个“轮子” 精选

已有 4398 次阅读 2025-3-31 07:18 |个人分类:科教与社会|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说说科普工作的另一个“轮子”

2025年1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要求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青少年宫、博物馆、科技企业等力量,确保每所学校至少有 1 名科学副校长。这是提高青少年科学教育水平的重要措施。

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需要两条腿走路,或者说,有两个轮子驱动,一个是对于全民的科学宣传,另一个更基础一点的是学校教育。

好的学校科学教育,对于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育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实际上也是为了将来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打下一个基础,这个工作主要由学校来完成。而对于全民的科学普及工作,媒体则担负着重要的责任。这两个“轮子”,都不可偏废。

对于科学普及中媒体这个轮子的工作,我有以下一些看法。

如今自媒体蓬勃发展,对于自媒体,当然是文责自负,只要不是造谣生事,就只能积极引导,对于其错误的看法,应当以适当的方式予以批驳。这里,有一个适度管理的问题,只要求它们对事实的叙述不发生大的差错即可。

在科学技术事实的叙述和评论,主流媒体包括以自媒体名义出现的主流媒体,应当切实负起他们的责任。

与学校需要配备科学副校长相类似。主流媒体似乎应当有切实负责的有较高科学水平的科学副主编和科学编辑。

对于主流媒体上发表的科技文章,应当请专家审查。即使是专家撰写的文章,也应当请其他专家予以审查。由于科普文章往往涉及到不止一个科学领域,所以请相邻专业的专家看一看还是有好处的。只要不是时间性特别强的文章,宁可略慢一点,也要保持质量,坚持准确性,避免差错。

只有坚持对于科学问题叙述的准确性,才能够使得绝大多数人,对于主流媒体有信任感。只要绝大多数人对主流媒体的科普工作有足够的信任,而主流媒体做好了科普工作,那么那少数几个宣传反科学、伪科学的自媒体就翻不起大浪。

为什么即使对于专家撰写的科普文章也需要请人再审查和核对呢?这是因为科普文章涉及到学科领域往往比较宽,而专家只是对于自己研究的领域熟悉,当叙述到离开自己研究的领域时难免会有一点差错或者不很准确的地方,所以多请人审查和核对一下是有益的。

现在的传播技术使得文章(无论好坏)的转播变得非常容易。一篇文章出来,往往许多媒体都予转载,如果这篇文章中有一些差错,这种差错也就很容易得到广泛的传播。所以,主流媒体中有关科技方面的文章,一定要坚持科学方面的准确性,避免差错。在这个问题上,质量比数量重要,宁可少些,也要好些。

这里我可以举两个例子,说明专家有时候也会出现问题。

这是在某著名媒体上的文章,《这些食物可能是结节的“催化剂”,一定要管住嘴》中的一句话,其中说到,“注意:如果患有甲状腺结节,尽量少吃胡萝卜、卷心菜”。这句话是不对的。

实际上这一句话原自某著名医生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他说的大意是,十字花科蔬菜中的硫苷在遇水后会转化为硫氰酸盐,这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但需要满足特定条件(如短期内大量食用、碘摄入不足等)才会产生显著影响‌‌。这段话是正确的,但是他把胡萝卜与萝卜弄混了,他说“因此,如果患有甲状腺结节,建议尽量少吃胡萝卜,因为它可能会对甲状腺结节产生一定影响。”

萝卜是十字花科的,含有可以转化成硫氰化物的硫苷,但是胡萝卜是伞形科的,因而没有多少硫苷。

再举一个例子,也是著名媒体上的,这是一篇很好的说补钙的文章。但是也有一些不准确的地方,例如文章说:

“无机钙主要包括碳酸钙、氯化钙和磷酸钙等。无机钙最大的特点就是便宜,而且含钙量高,但是它的消化需要消耗大量的胃酸。

有机钙包括柠檬酸钙、醋酸钙、乳酸钙,还有葡萄糖酸钙、枸橼酸钙等。”

众所周知,人体要吸收钙,必须使得钙元素成为离子状态。碳酸钙和磷酸钙都是不容易溶于水的,难以产生钙离子,所以需要胃酸(HCl)的帮助。但是氯化钙(CaCl)极容易溶于水,从而解离出钙离子。把碳酸钙、磷酸钙与氯化钙放在一起说需要大量胃酸,这是不确切的。

另外,柠檬酸就是枸橼酸,柠檬酸钙就是枸橼酸钙,只是新旧名称的不同。Citric acid过去翻译为枸橼酸,现在统一为柠檬酸。说有机钙包括了柠檬酸钙,还有枸橼酸钙,这也是不对的。

所以即使是好文章也可能会有缺点,这就需要媒体的编辑去识别,把这些缺点改掉,而修改这样的文章,就需要另外的专家审查,或者懂得专业的编辑去修改。

因此,主流媒体上的科普文章需要更加重视准确性,需要很好地审稿。

我希望,科普工作的两个轮子,学校教育和媒体宣传都能够得到很好的维护,都能够对科普工作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480016.html

上一篇:食用酱油最应当注意的是什么?
收藏 IP: 27.211.14.*| 热度|

19 刘进平 许培扬 王涛 郭战胜 尤明庆 孙颉 郑永军 王安良 武夷山 孙冰 冯圣中 晏成和 段德龙 陈怡 崔锦华 钟炳 钟定胜 汪运山 李志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IP: 124.126.96.*   回复 | 赞 +1 [6]李志林   2025-4-3 11:04
科普和科研一样需要严谨,切忌信口开河。非常赞同“质量比数量重要,宁可少些,也要好些。”
回复  多谢您的看法。
2025-4-3 15:2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21.197.66.*   回复 | 赞 +1 [5]孙冰   2025-3-31 16:03
现在的一个不好的倾向是,很多人看科普文章只看个大概其,对其中的细节不注意分辨,但是另一方面,这些细节消耗了写作者的大量工夫。所以难免有人觉得“不值得”。
回复  甚至只看标题。
2025-4-1 09:24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19.216.176.*   回复 | 赞 +1 [4]游奎   2025-3-31 15:30
说错很容易,纠错很难,纠错的难度就要大上十倍乃至百倍了。
回复  确实如此。
2025-4-1 09:24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59.35.115.*   回复 | 赞 +1 [3]guest28121089   2025-3-31 12:32
科协加AI
回复  AI能普什么,还难说。
2025-4-1 09:2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02.102.253.*   回复 | 赞 +1 [2]尤明庆   2025-3-31 10:36
只要绝大多数人对主流媒体的科普工作有足够的信任,
而主流媒体做好了科普工作,那么那少数几个宣传反科学、伪科学的自媒体就翻不起大浪。
**********
是啊,就该如此啊。
回复  多谢您的赞同。
2025-3-31 14:12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23.72.67.*   回复 | 赞 +1 [1]许培扬   2025-3-31 09:54
在教育部推动科学副校长制度夯实学校教育基础的同时,面向全社会的科学普及工作正如同一台精密的科学仪器,通过多维度联动构建起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生态系统。这种立体化科普体系正在产生裂变效应:武汉光谷的创客马拉松中,外卖小哥提出基于陀螺仪原理的防撒餐箱设计方案;浙江渔民用声呐成像技术改良传统探鱼仪;退休教师组成"社区科学纠察队",用pH试纸检测网红食品酸碱度传言。

当学校教育夯实基础科学素养,社会科普则构建起持续终身的科学认知更新系统。这两个"轮子"的协同转动,不仅培育着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更在塑造着现代社会应有的理性精神。这种双向赋能机制,正是建设创新型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也是应对未来科技伦理挑战的免疫系统。
回复  多谢您的评论。
2025-3-31 11:0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1/1 | 总计:6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8 2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