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色光与韵律
在小学和中学里,我们就知道了彩虹和三棱镜,知道了白色的日光可以被分解为七种颜色的光。
当然,我们更知道了,从宏观上说,太阳光谱是不同频率电磁波的连续光谱。可见光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频率的辐射,其频率大约在 3.9×1014~8.6×1014赫兹之间,折合成波长,其范围约在770~350纳米之间。
按照波长由长到短的次序排列,七色光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七色光都不是单色光。也就是说,它们都不是单一波长的光,而是在某一波段范围内光的总称。这样,它们之间的波长间隔也并严格不确定,只是一个根据大多数人的感觉而确定的值。
七色光的波长范围一般这样约定:770~622nm,红色;622~597nm,橙色;597~577nm,黄色;577~492nm,绿色;492~450nm,蓝色;450~420nm,靛色;420~350nm,紫色。
由于波长在一个范围内变化,其色度也在一个范围内变化着。
七色光并不是我国的传统词汇。在我国古人那里,并没有七色光这样的说法。虽然古人也说七色,但不是如今我们所说的七色光,而只是说有很多的颜色。如南朝梁·江淹《构象台词》:“云八重兮七色,山十影兮九形。”在古汉语里,七和八放一起总有多而杂乱的意思。与之接近的词汇是七彩,古人是写法是七采。采是彩的本字,后来造一个?字,又后来才造了彩字。《西京杂记》卷一:“高祖斩白蛇剑,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南朝梁·江淹《丹砂可学赋》:“烂七采之照燿,漫五色之熅烟。”
七色光,是从西方人那里翻译来的,是近代科学发现的产物。
在流传的过程中,七色光的顺序除了上面所说的红、橙、黄、绿、蓝、靛、紫之外,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红、橙、黄、绿、青、蓝、紫。
对于年龄略大一点的人,可能后一种说法的知名度更大。因为他们都熟悉这样一句极其著名的词句:“赤橙黄绿青蓝紫”。
但是,现在比较正规地说法,却不用后者,其原因应当是因为青并不只表示一种颜色,而可以表示多种颜色。所以青色的定义太不清楚,我们来看一下我们国家影响最大而最权威的几本辞书对青字的解释:
《新华字典》在颜色这个义项下:1.绿色;2.蓝色;3.黑色。
《现代汉语词典》:1.蓝色或绿色;2.黑色。
《辞海》在颜色的意义下有两条:1.春季植物叶子的颜色。2.黑色。
《辞源》在颜色的意义下也有两条:1.五色之一,《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黑色。
《汉语大词典》:1.绿色;2.蓝色;3.白色;4.黑色。
假如我们按照“红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把青色定义为介于绿和蓝之间的颜色,再给它分配一定的波段,那就会造成更大的混乱。
所以,在讲究严格一点的科普作品中,运用红、橙、黄、绿、青、蓝、紫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合适的,现在一般都使用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说法。
但是,做诗作词却是另外一回事情。做诗、作词讲究的是意境和韵律。不能与诗人讲科学逻辑,讲科学的真实就无法做诗了。“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有这样的科学真实吗?而不讲意境和韵律也做不了好诗。
意境的问题不好说,韵律却可以说几句的。科学网上有些中青年博主喜欢写几句诗,从外表上看还是格律诗的样子,却往往不讲格律。即使我们不算格律诗,不讲格律,韵律还是要讲的。诗歌是要读的,韵律好的诗歌,读起来才抑扬顿挫。
所谓韵律,最基础的东西之一是字音的平仄。我们从小学汉语拼音,就懂得了汉字普通话的四声:1.阴平;2.阳平;3.上声;4.去声。这是从古汉语的四声中演变来的,古汉语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其中平是平声,上、去、入三声是仄声。如今普通话中入声消失了,只剩下平上去三声,而平声分成阴阳二声。所以仍然称四声。
平声按照古人的说法,要“平声平道莫低昂”,是比较高亢的。
仄字的意思是倾斜、狭窄。正如上声和去声的符号∨和╲所表示的那样,仄声发出的声调都是不平的。
按照调值的高低来说,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如下图所示
我们写读诗句的时候,由于每一个字的平仄声不同,如果安排得适当,那么读出来的声音就轻重得当、抑扬顿挫,很是好听。
“赤橙黄绿青蓝紫”,这是一句七言词句。词,古人称诗余。它的各种句子的音调结构与格律诗基本上是一样的。
例如,“平平仄仄平平仄”和“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是七字句的两种普通的格式。诗句和词句都一样。
但是,实际上人们在读诗的时候,更注重第2、4、6、7字的声调。所以,在普通的情况下,人们总结出“一三五不问,二四六分明”的入门初步。词律一般要更严格一些。
“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七个字的平仄声是“仄平平仄平平仄”。它是上面所说的“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变化。
虽然说一三五不问,把“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3字变平声,成为“平平平仄平平仄”,也可以,但是,我们发现在把第3字变平的同时,把第1字变仄声,往往会使得声调更和谐、好听。例如,这里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就比“红橙黄绿青蓝紫”要略为更好听一点点。
“赤橙黄绿青蓝紫”是菩萨蛮词的第一句。菩萨蛮词规定格式的前两句的平仄是一样的,都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中第1、3两个字可平可仄。
如果不按这个规律,写成现在更“科学”的写法,写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第6字靛是去声。与“平平仄仄平平仄”的标准句式相比,把不能更改的第6字更改了。那就不合乎写古典诗词的格律了。读起来也就不那么和谐。
所以,写科普文章和做诗作词是两回事情,不能弄反了。
不但写古典诗歌要将平仄,即使是写现代诗歌,注意用字的平仄也是很有用的,它可以使人朗读起来更加好听。
写对联也是要讲究平仄的。拿七字对联来说,如果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就最好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当然,实际上的问题要复杂得多。但是,上下联的关键几个字要平仄相对,是做对联的基本原则。
我看现在一些中青年知识分子偶尔也玩玩对联,但是却不知道要平仄相对。过去,作对联是做诗的基本功,小孩子都是先学作对联,然后才能够做诗。我们的中小学语文课上应当讲一点这方面的基础知识。不知道现在讲不讲,反正过去有好几十年是不讲的。
当然,现在的人不懂得这些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这毕竟只是“雕虫小技”。多懂一点甚至熟悉一些最好,不懂也没有大关系。这就像喜欢不喜欢看戏、听音乐、写毛笔字一样,熟悉、喜欢最好,不懂不喜欢也不必“上纲上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0: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