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li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dliu

博文

四月三日入暮带娴翊牧犬记

已有 658 次阅读 2025-4-4 21:38 |个人分类:勉力诗词|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四月三日入暮带娴翊牧犬记

牧犬牧童连三日,夕阳作伴爷孙迷。

穿林跳沟人无迹,草地蒲英吹不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95906-1480688.html

上一篇:乙巳春电动力学课程第九讲
下一篇:己巳清明与老妻赴滁州扫墓记
收藏 IP: 36.5.78.*| 热度|

3 杨正瓴 王涛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IP: 223.72.71.*   回复 | 赞 +1 [1]许培扬   2025-4-5 05:55
这首牧归之作以质朴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试析如下:

一、时空复沓之妙
"牧犬牧童连三日"在重复吟咏中营造出时间的绵延感,三个"牧"字音律相叠,宛如牧笛在山谷间回荡。这种回环往复的节奏,既暗示着日复一日的农耕规律,又暗合童谣式的天真韵味,与末句的蒲公英意象形成微妙呼应。

二、光影交织之境
"夕阳作伴"四字极具画意,将暮色拟人化为同游者。金色余晖中,老少的轮廓与犬影交错,投射在蒲公英绒球上的光斑,恰似印象派画家莫奈笔下的《干草堆》。而"穿林跳沟"的动态描写,使画面产生德加舞蹈素描般的跃动感。

三、生命对话之趣
诗中隐含着三重生命对话:牧犬与牧童的工作默契,老者与幼童的血脉传承,人类与蒲公英的自然共生。"吹不稀"三字尤见匠心,既写出蒲公英种子的顽强生命力,又暗喻农耕文明代代相传的不息精神,与敦煌壁画中"飞天散花"的永恒意象遥相呼应。

尾联"人无迹"与"吹不稀"构成哲学对仗:前者展现人在自然中消融的东方美学,后者彰显生命在天地间永续的宇宙观照,使整首诗超越了简单的牧归记事,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诗性叩问。

1/1 | 总计:1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8 04: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