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水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具有深远的影响,风水的是非一直是华人热议的话题。《园林》杂志特邀知名学者、中南大学张功耀教授撰写“风水的环境观及其错误”一文,该文见解独特,观点犀利而坦率,值得关注和深思。
以下是该文的概要内容,全文发表在2011年第二期《园林》。
有人认为,风水属于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环境科学,这是错误的。风水与环境科学毫无关系。但是,风水的确存在一种环境观。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风水是怎样的一种环境观?它与我们通常所讲的环境科学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一、风水从自私的动机出发致力于环境选择,而环境科学致力于为全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进行环境营造
风水的基本思想是选择一个符合风水师审美标准的地方去安葬死人或者安顿活人,并且毫无根据地认为,这样还可以为活人带来世世代代的好运气。否则,就要宅主人就要倒霉,最严重的还要断子绝孙。
其实,我们每个人对环境都有自己的审美情绪和审美标准。由风水师做出的环境选择,往往也与我们的环境选择观念相吻合。这也是风水师讲出来的话“很有道理”的奥秘所在。
有人认为,倡导风水有利于环境保护。其实大错!风水的最大为害恰恰就是严重地破坏环境。而且,遭受风水破坏的环境,恰恰又是那些原本最好的环境。众所周知,哪里有最好的环境,哪里就会被风水师点去葬坟或起房子。
与风水师选择环境不同,环境科学致力于环境营造,也就是努力保护和营造最适合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而不是像风水师那样,把原本公共所有的好环境变成私人占有的坟场或别墅。
二、风水师的环境观是不变的环境观,环境科学是变化的环境观
风水师之所以热衷于环境选择,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被他们选择了的环境一劳永逸地都是好环境。而那些未被他们选择的坏环境,世世代代都是坏环境。与风水师的环境观不同,环境科学从一开始就认为,环境是可以改变的。这些改变既可以由自然的原因引起,也可以由人工的努力去实现。
三、风水师不能正确理解环境要素,更理解不了环境要素的作用
风水师在进行勘舆、认龙、找穴的时候,有些环境要素实际上是不能成为环境要素的。比如说,一个小山包(风水当中的“砂”)位于左边和位于右边,其环境效果是一样的。同样道理,一条水渠是从右往左流,还是从左往右流,于当地环境都没有什么大的关系。比如说,风水师在进行环境选择的时候,建议住宅前面不能有两口水塘,因为它像一个“哭”字。但是,从科学的环境观来说,只要好好利用和经营这两口水塘,它们反而能够产生更好的生态效果。
可见,就周边环境要素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影响来说,只有科学才能够真正地认识它,风水师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环境要素的意义的。
四、风水师缺乏征服恶劣环境的信心、勇气和能力
风水师是依靠捏造“风水缺陷”诈骗钱财的骗子。如在一所民居的西北面如果有一片小树林,西南方向有一条小溪流,这本是一个相当好的民居环境。可是,风水师硬说这样的居住环境犯了“煞”。居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女的要淫荡,佳丽要早死,母亲也会经常犯病,子孙后代也没有好日子过。
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可能完美无缺。像“坐北朝南”那样的方位选择也往往不能够做到。当左边的街道房屋坐北朝南的时候,右边的房屋就很难再继续坐北朝南。
如果以色列人也像我们中国的风水信徒那样去寻找和抢占风水宝地,对存在“风水缺陷”的地理环境表现出怯懦,甚至无病呻吟,那原本就不多的风水宝地,不是被死人占据,就是被房地产商圈走盖房子,再加上修路、修飞机场、盖工厂、办学校,也都拼命地抢占风水宝地,恐怕以色列早就自己灭亡自己了,它还能取得这样的经济成就、军事成就和科学文化成就吗?
五、风水的环境观妨碍国家的工业化建设
由于风水“环境观”的偏狭与自私,不但破坏自然环境体系和社会秩序,更重要的还表现在妨碍国家建设方面。风水师今天说这里是龙脉,明天说那里是风水宝地。今天说这里凶,明天说那里煞。风水师实际上并不真正知道工业化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废渣、废水、废气对环境的影响都不在风水师的堪舆范畴之内。但是,风水师为了某些自己毫无根据的“风水利益”,却经常打着风水的旗号来妨碍国家的工业化建设。
1876年,李鸿章任命唐廷枢主持洋务运动当中的铁路建设。后来,他终于主持修通了一条从唐山到胥各庄9.7公里长的铁路。1881年,用蒸汽机车牵引车厢试车成功。可是,朝廷里边有人向慈禧太后进言说,这条铁路震动东陵,破坏皇家园林的风水,机车煤烟有伤禾稼。太后闻后震怒,迅速派人下来查办。查办结果是,不许使用蒸汽机车牵引车厢,改用马拉车皮,创造了世界铁路史上空前绝后的马拉铁路。
风水的环境观是一种自私而且偏狭的环境观。它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秩序,和国家的工业化建设,都是蕴含了相当大的危害。要避免风水的环境观搞乱人们的思想,为害社会安定团结,尤其是禁止公共环境的私人占有,大胆推进我国的两个文明建设,我们应该努力破除风水的环境观,弘扬科学的为全人类谋取环境福利的环境观。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