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
1) 基督文化与西方的人际关系;
2) 当前国人是否存在信仰缺失
3) 正能量与信仰的关系
4)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1.摘自
http://fashion.sina.com.cn/zl/style/blog/2013-12-24/1545585/1139204272/43e6e0b00102fz7p.shtml
弘扬传统,拯救信仰,绝不是靠拒绝西方节日就可以的。过了西方的节日,不一定有信仰的危机或者迷失。既然是改革开放,既然是要做国际公民,知道一些、懂得一点西方的传统、西方的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年轻人喜欢追求时尚,在西方的节日里用自己的方式玩乐一下有什么不好?无非是给自己找乐么,和信仰没一分钱关系。过了圣诞节就不过春节了?我看未必,否则我们就不会有什么春运了,也就不会有放不放鞭炮的争论了。
中国人还是要过春节的,春节对中国人来说其隆重和热闹以及其象征意义是远远超过圣诞节的,这是摆在那里、谁都看得到的事实。过节无非是个乐和,和信仰无关,更谈不上拯救。
要说信仰危机或是什么,那不是圣诞节的过错,而是其他方面的原因。信仰危机的出现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政治的大变化引发的,在1976年4月达到了一个高峰,那一年天安门广场出现的标语和诗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那个时候不要说洋节了,连春节过的都简单的不行,那还有什么圣诞节?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胡适之先生的那句遭到无情批判的话语:“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对于那些提出拒绝圣诞节的人们,这句话依然是语重心长呀。
在中国过节的主题是家庭,于是一家人去了父亲家。母亲走了以后,基本上每个周末都要带着女儿去父亲那里。父亲今年85,年纪大了,很是喜欢他唯一的这个孙女,女儿也乖巧,把爷爷逗得大笑连连。简单吃了中饭后睡了一会,醒后到菜场买菜。利用做晚饭前的一点时间看完了最新一期的《头等客》。晚饭妻子和我一起做的:用红烧肉炖了白菜,炒了虾仁豆腐、菜椒炒鸡腿肉,临时加了一个虾米皮炒胡萝卜丝,用花椒炝锅,炸香虾米皮后放入葱丝煸炒,然后加入胡萝卜丝炒熟。味道不错,最先吃完的就是这个胡萝卜丝,美味伴随着亲情,欢乐又温馨的一天。
血缘与宗亲是骨子里的,真不是过什么节就能改变的。
2.http://news.sina.com.cn/c/2013-12-25/003929072114.shtml
圣诞节类似国内春节:回家与亲友团聚 商店餐馆不营业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又称耶诞节,译名为“基督弥撒”,具有宗教性质。萧放告诉记者,在西方起先并无“圣诞节”之称,待宗教文化发展起来后,才变为一个宗教节日。因其靠近岁尾,也可算作“年节”,过节方式含有很多辞旧迎新的内容。此时,西方国家的商店、餐馆均不营业,人们放下工作回家与亲友团聚、吃饭,或者去教堂。
近年来中国人将圣诞节过得有声有色:早在圣诞来临之前,网上各种关于过圣诞的兴趣小组层出不穷;商场门前摆好圣诞树,店员一袭“圣诞老人”的红装;年轻人则兴致勃勃挑选各种圣诞礼物,节日气氛不可谓不浓。但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很多热衷于此的人既无基督教信仰,也根本不知道圣诞节从何而来,他们感兴趣的或许只是西方式的过节气氛。
对此,萧放首先表示,现在中国人过的是“变味儿”的圣诞节,已经不具备西方传统意义,而是经过了改造,融入了国人特有的过节方式。在萧放看来,圣诞节在国内已经变为一个年轻人社交、狂欢的社会性节日。究其原因,可能与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较注重家庭,缺乏社会节日有关,很多人希望有新的节日来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国人热衷过圣诞节惹争议 原因或为缓解工作压力
国人热衷过“圣诞节”的现象一度引发争论。一名高校教授表示,作为中国人不应盲目追捧圣诞节等,而应更推崇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部分网民也抱支持态度,认为中国人越来越关注外来的洋节而忽略了传统节日,是新时代的数典忘祖。
然而,更多的是一片反对声。不少人明确对记者说,他们并不在乎圣诞节有何内涵,而是希望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有一个合适的节日放松身心。他们坦言,没有宗教信仰并不妨碍他们过一个欢乐的圣诞节。“现在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大。有这样一个节日能够舒缓工作压力、与朋友共同娱乐,大家都乐意接受。”供职于某外企的张小姐说。
据萧放介绍,眼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确实在变小,现代化生活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传统文化长期被淡忘,仅在近几年才重新得到重视。萧放认为,政府、媒体、学者乃至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维护复兴传统节日,把自己的文化传承好,这是一种义务:“同时把我们节日文化中的精华总结出来,适当加以改良创新,相信对年轻人同样具有吸引力。”
谈及具体做法,萧放建议在传统节日中适当增加一些与时代贴近的元素,如游戏、娱乐成份,使之变得更有吸引力,更好玩儿。
“洋节入侵”? 专家:传统节日不可能被其取代
眼下看来,不仅是圣诞节,其他来自西方的节日如情人节、母亲节等,中国人一样过得有滋有味。每至2月14日花店里玫瑰花热卖,巧克力销量大涨。万圣节等较为“专业”的节日,在中国也逐渐风行;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如腊八节、中秋节却大有被“淡化”的趋势。这种现象曾引起担忧:中国传统节日会被“洋节”取代吗?
提及这种担忧,萧放告诉记者,这是一种正常文化现象,可算是西方节日中国本土化的过
程。“此前西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相对而言,在文化方面影响力较大,因此一些年轻人会对类似‘圣诞节’等西方文化感到时尚与新奇。这只是一种文化传播方式,其实外国人也会过春节之类的中国节日。”萧放笑言。
或许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共享与互相欣赏已成为常态。萧放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首先应做到珍惜自身传统文化,不能一味迎合西方。而把西方文化中一些有益成份作为欣赏对象,也未尝不可。
展望中国传统节日的未来,萧放称,传统节日不可能被“洋节”取代:“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力已有几千年,根基深厚。中国人对之也具有特殊情节,有责任心把这种传统传下去。随着中国的强大,文化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强。目前看来,可能的趋势是把西方一些节日文化融入到中国文化中。”
据萧放分析,中国节日形成的历史上,便曾有与佛教有关的节日,如盂兰盆节,被吸收、发展为现今中国节日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对“洋节”盛行不必过分忧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6: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