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蛇岛考察工作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以来,被毒蛇咬伤的事儿经常发生,我也曾经被蝮蛇咬过多次,所幸的是没有发生特别严重的事儿,我曾写过一篇“被毒蛇咬伤的感觉”的博文。那是第一次被蛇咬伤但不是最重的一次,记得最重的一次是1987年秋季的一天下午,我在实验室被山东长岛岩栖蝮蛇咬伤了手指,那次我是在给这条蛇治疗口腔炎,在给它涂药的时候可能是我将蛇捏重了它反咬我了一口,当时手指就出血了,可能是我被蛇咬习惯了,开始并没有介意被蛇咬的事儿,我还是坚持把剩下的工作做完了。这时手指已变黑手背肿的像馒头似的,伤口流血不止,并伴随着剧烈的疼痛,两个小时以后我不得已走进医院,我不担心蛇伤会伤及我的生命安全,因为我已被蛇多次咬过了,大多数是我靠身体的抵抗力挺过来的,但这次让我疼痛难忍,我并没有办理住院手续,只在门诊治疗,我要求医生给我止痛就行了,不需要注射抗蝮蛇毒血清,医生让我签字后给我注射了杜冷丁,两个小时后在我的一再要求下又注射了第二支杜冷丁。
那天晚上我无法入睡,像个幽灵似的在空旷的大街上来回行走,午夜时分实在疼痛难忍再次走进医院要求再打一支杜冷丁,被医生委婉的拒绝了,我只好忍痛到天亮,一个星期后完全康复了,这次蛇咬伤让我刻苦铭心。伤口现在遇到阴雨天还有些发麻。
下面我给大家讲述几个在蛇岛发生的蛇咬伤事件:
1955年6月的一天金巩带领大连麻风病防治所捕蛇队在“老神洞”一带捕蛇时,一个队员麻痹大意被蛇咬住胳膊。他们立即以布带紧束到伤口上部,不使血液沿血管或神经流入中枢,并以烧过的针尖和小刀将伤口周围的皮肤挖下去,用吸吮器将伤口内带有毒素的污血吸出。吸血后以冲淡的高锰酸钾液冲洗伤口,又注射了抗蛇血清,这个队员经过抢救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
为了让大家吸取教训,他们立即召开会议,向大家讲诉了去年有一位渔民来蛇岛躲避风浪,不慎被蝮蛇咬伤,当时风浪太大渔船不能拉患者回去治疗,由于他们缺乏处置蛇伤的基本常识,这个渔民在岛上停留了一昼夜即死亡典型病例,要求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千万不可麻痹大意。并讲解了蛇毒的毒性和被蛇咬伤后的简单处置方法。
在1973年蛇岛考察中,由于工作不慎一名同志被毒蛇咬伤,
蛇伤发生后随队医生立即用布条扎肘关节减少蛇毒吸入体内,并用手挤压伤口排毒,口服南通蛇药片10片,50分钟注射抗蝮蛇毒血清一支,四环素500毫克,每六小时口服一次,伤后的第二天早晨疼痛减轻,只有患肢麻木感,第三天肿胀逐步消退,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一周后伤口基本治愈。
1986年春季蛇岛管理处副处长李春和带领科技人员到蛇岛调研,由于疏忽大意在没穿防护服的情况下上山,不慎脚脖子被毒蛇咬伤,尽管做了伤口的临时处理,但脚和小腿马上就肿了起来,伤口在不断地流血,我们立刻用摩托艇送伤员到旅顺海军406医院治疗,从被蛇咬伤到住进医院仅有3个多小时,可它的腿已肿到大腿根儿处,腿肿的裤子已脱不下来了,医生只好用剪刀将新买的裤子剪开了,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治疗大腿才渐渐地消肿。这个蛇伤比较特殊,被蛇咬到脚在蛇岛上还是的头一次,这是典型的麻痹大意造成的,其他蛇伤都是咬到手指,因为有些工作是不能戴手套的手指咬伤比较多的,另外,手指较细比较好结扎,蛇伤扩散比较慢。脚脖子比较粗加之被咬者又比较胖,结扎的效果不好,蛇毒的扩散速度比较快,所以这次中毒比较严重。
2007年5月10日,我们保护区科技人员王小平在蛇岛工作时不慎被蛇咬了手指,在岛上对蛇伤进行了简单的处理后,当天下岛到医院手指到胳膊已肿得发黑,身上都有水肿现象,半个多月不能消肿仍有脓血流出,一个多月后才治愈(见照片)。
蛇岛蝮蛇属于管牙类毒蛇,根据115条蛇岛蝮蛇测定结果,其毒牙长为4.5—10.0mm,平均7.4mm,雄的毒牙平均比雌的长。毒腺为纺锤形,单个毒腺重为50—310mg,平均为163mg。
蛇岛蝮蛇毒主要以血循毒为主,不含(或只含极少量的)神经毒素。LD50vi为0.813mg/kg。其毒性均低于国内其它种蝮蛇毒。
在野外万一被蛇咬了,千万不要惊慌失措,最好是先把蛇捉住,看看是否是毒蛇,如果分辨不清,请仔细看一下被咬的伤口,毒蛇咬的会有两个很深的伤口,无毒蛇咬的会留下四排很均匀的牙痕。一旦确认是毒蛇咬伤,也不要过于紧张,那样会使血液循环加速,加快蛇毒的吸收。那该怎么办呢?首先应采取自我救助。
早期结扎阻止蛇毒吸收。立即在伤口上部(近心端)用布带或鞋带结扎上,松紧要适度,以能阻止淋巴和静脉回流为限,但不妨碍动脉血流为宜。每隔15—30分钟放松1—2分钟,以免造成组织坏死。
冲洗伤口扩创排除蛇毒。结扎后,用清水、冷开水、盐水或肥皂水冲洗伤口,用小刀或三棱针等挑破伤口,然后自上而下边冲洗边挤压排毒,此外还可用吸奶器、拔火罐等把毒液吸出。
自我救助后,应尽快去医院接受治疗。
王小平被咬的手指
蛇伤已肿到腋窝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8 04: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