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说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jiuqing

博文

(旧文重贴)中国院士的多重角色初探

已有 3640 次阅读 2012-6-14 09:2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 科学家, 工程院, 角色

注:新一届院士大会又引发了院士话题。把2006年写的文章重新贴在这里。
中国院士的多重角色初探

  张九庆

  摘要:我国的院士是一个扮演多重社会角色的特殊个体,其特殊性来源于院
士的最高学术声誉和极少的数量。通过与一般科研人员的比较,本文简单地对我
国院士的角色构成及其含义、角色要求与角色内的矛盾、角色之间的冲突与角色
调适等内容作了一般性描述。


  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是中国优秀科学家的杰出代表,目前两院院士
总和也仅仅1200多人。院士作为一个特殊的个体,也决定了其角色的特定性。由
于院士的学术地位和威望,他们在现实工作中,并不仅仅担任单一的角色,而是
多重角色的复杂体。由于社会对院士的需求不一样,院士对自己的要求不一样,
这些角色之间必然产生重叠、交叉和冲突。每一个角色的背后,都包含着相应的
责任与义务;角色越多,面对的矛盾与冲突便越多;这就需要院士保持自我平衡,
也需要社会外界把冲突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本文将简单地从理论上分析我
国院士的角色构成、角色责任、角色冲突、角色调适等内容[1]。

  1 角色构成及其含义

  角色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环境(如社会、团体、组织)中所占有的适当位置和
被环境规定的行为模式。根据不同的标准,个体扮演的角色分类也不同。例如,
根据角色的存在形态,可分为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根据角色获得方
式的不同,可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根据角色受制约的程度,可分为正式角
色或者规定性角色和非正式角色或者开放性角色;根据角色间的权力地位关系,
可分为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一个个体扮演的角色都不是
单一的,而是由多个角色构成的。

  就院士而言,理想角色是指院士章程所规定的或者公众社会所希望的院士应
该表现的行为模式,领悟角色是指院士自己理解的应该表现的某种行为模式,实
践角色是指院士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实际行为;院士的角色是他后天努力获
得的,是一种自致角色,他有自主选择的权利;院士的众多角色中,有些是要受
到严格的规章制度(如院士章程、单位制度)的约束的规定性角色,有些是受约
束较少的、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社会的要求自由履行的开放性角色;在科研人
员的群体中,院士较其他科研人员具有更大的支配力,通常表现为支配角色。

  在分析院士具有的角色时,我们可以从这个角色与他的科研活动的关系的紧
密程度来进行分类。院士的角色由科研核心角色、科研关联角色和科研边缘角色
构成,它们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场合被表现出来。之所以按照科研活动来分类,
是因为科研活动是院士扮演一切角色的基础。一个科研人员如果没有科研活动的
才能和成就,就不会有院士的称号。院士之所以获得院士的荣誉称号,是因为他
们“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

  虽然这里的很多角色也体现在一般科研人员特别是具有高级职称如博士生导
师的科研人员中,但在角色扮演的程度和频率上具有巨大的差距,也就是说院士
比其他科研人员更容易、更被社会要求和更频繁地扮演这些角色。这种程度和频
率的差距是由院士的极高的学术权威和极少的数量决定的。就学术权威而言,院
士是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从我国众多的科研人员中选择出来的,是我国设立的科
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是一个科研人员的终身荣誉。就数量而言,院士的
人数在整个科研队伍中占的比例是非常小的。2001年和2002年我国科学家和工程
师的数量分别是207万人和217万人,而院士的数量分别是1195人和1248人,院士
占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例还不到万分之六。即使在院士人数极多的清华大学,
院士也仅占全校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约为1%,占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
比例约为5%,占博士生导师的比例也不到8%。当院士得到了这些角色扮演的机会
后,如果能够适应角色的要求或者得到了较高的评价与利益,他就会更加频繁地
扮演这些角色。

  另外,这里讨论的主要是仍然从事科研项目研究的、年纪较轻的院士的社会
角色。一些资深院士(80岁以上的院士)可能已经不再从事科研活动了,一些院
士已经完全从事行政管理了,他们的角色应另作分析。

  1)科研核心角色:学术研究者、教育指导者和评审把关者。

  科研核心角色是指院士基于科学研究活动本身的、限于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一
系列角色,包括学术研究者、教育指导者、评审把关者三个子角色。院士作为学
术研究者是指他必然从事专业学术领域的科研活动,为人类知识大厦增添创新的
研究成果。院士作为教育指导者是指他必须为学生或者被指导者讲课、培养和指
导研究生和其他学术地位较低的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院士作为评审把关者是指
他担任评审人评审同行的各类科研论文和技术成果,如对基金申请书、结题报告、
博士硕士论文、学术期刊论文的评阅,对晋升人员的评价,对招聘人员的考核。

  2)科研关联角色:普及传播者、管理经营者、咨询服务者。

  科研关联角色是指与院士的科学研究活动相关联的、介于科学共同体与社会
外部之间的一系列角色,包括普及传播者、管理经营者和咨询服务者三个子角色。
院士作为普及传播者是指他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而参与相关的活动。院士作为管
理经营者是指他管理和经营一个较小的科研团队或者较大的科研机构。院士作为
咨询服务者是指他应邀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或者其他组织提供科技咨询服务,
为社会发展的科技问题提出政策性建议。

  3)科研边缘角色:模范榜样者、形象代言者、公共知识者。

  科研边缘角色是指那些与院士的科研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只是借助院士的声
望和象征意义(掌握科学知识、采用科学方法、体现科学精神等)所产生的那些
角色,包括模范榜样者、形象代言者和公共知识者三个子角色。模范榜样者是指
院士要参与一些被树立为其他人的学习和仿效的英雄和偶像的活动。形象代言者
是指院士被作为一个具有智慧、成功或者崇高品质的代表性人物成为某种场合的
标牌,成为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形象代言人。公共知识者是指院士就专业领域之
外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公共领域的多种问题进行各种评述、批评和咨询建议活
动。

  2 角色要求与角色内的矛盾

  当个体被赋予某种社会角色之后,他就要受到角色规范的约束,即角色规定
了他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同时个体会因为自我对这些约束的不协调、不适
应而产生角色矛盾。在院士章程中,都规定了院士的义务。院士通过扮演不同的
角色,行使角色赋予它的权利,采取相应的行为模式,接受相应的规范的制约,
来完成这些义务。院士的角色内矛盾表现为内心的不适应和能力的限制:社会上
的不同人群对院士的期待不一样,可能会使他感到无所适从;他对所充当的角色
感到力不从心;院士扮演的角色人格同他的真实人格不一致。

  一个典型的个案描述来自中国工程院的秦伯益院士:“我的专业是药理学,
长期从事新药评价工作。早些年,特别是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的最初几
年,我兼任过国家和军队医药界各种评审机构的评委。不下十几家医药院校和政
府机构请我当兼职教授或顾问。那时,大部分邀请我都接受了,也努力想把这些
工作做好。久而久之,发现事情远不是原来想象的那么单纯。有些工作是我国科
学管理中繁琐体制造成的无效劳动,有些是别人想借重‘院士’的招牌以提高他
自己的学术品位。有时记者采访我,其实并不都是真地向发掘我身上有什么闪光
点,而是要完成他自己的文字写作数量。有时中小学生和我座谈,其实并不是真
的想向我学什么治学经验和为人之道,而是要完成老师交给他们的作业,写一篇
‘与科学家爷爷面对面’之类的作文。至于开大会时请我坐主席台,让大家见见
面;颁奖会上请我给获奖者发个奖,让群众鼓鼓掌;新闻发布会上请我正襟危坐,
让记者扫一下镜头;联谊会上一些不相识的人请我站立中央,让他们轮流照照相;
无非都是迎来送往,逢场作戏。这样的生活我不习惯,不喜欢。我越想越觉得这
不像什么‘终身荣誉’,倒像一只花瓶。可以任意摆放,没有使用价值,只是供
人观赏。” [2]

  1)科研核心角色。

  科研核心角色也是其他高职称科研人员的基本角色,院士的核心科研角色因
为院士的学术权威而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强化。作为一个科研核心角色,院士必须
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科研活动上,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始终保持高的学术水
平和强的研究能力,以满足这些角色的特定要求。科研核心角色把院士的活动圈
子限定在科学共同体中一个较小的专业圈子之内,他们得较长时间地留在实验室、
图书馆或者专业学术研讨会上。

  ①学术研究者。基于马太效应,与一般高职称科研人员相比,院士在争取科
研资源上更具有竞争力,因此更容易获得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开展学术研究。
作为学术研究者,院士必须尽可能地亲自参与科研课题的选择与申请、实验方案
确定与操作、技术工艺路线的优化与实施、实验结果的分析、理论公式的推演、
模型的建构、论文的撰写和投稿、专利的申报等诸多环节,在科研成果上主要体
现为拥有正式发表的高水平的论文或者发明专利。

  多数院士在获得院士称号的时候,已经到达或者超过了自己科研活动的高峰
期,那么他能否继续做出更多的、更好的成就,就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其次,院
士已经是一个科学家一生中的最高学术荣誉,他可能会缺乏继续研究的动力;另
外,如果一个人在专业领域待得过久,可能会缺乏创新思想。

  ②教育指导者。与一般高职称科研人员相比,院士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更优秀
的学生、助手和同行科研人员。院士可能作为教师要直接教育指导学生,也可能
只是指导一些年轻的、学术地位较低的同行科研人员。作为教师,院士必须掌握
现代教育的技术手段,讲授本学科的核心基础课或者专业课,对学术前沿的研究
成果能够做出准确的描述,激发学生对学科前沿的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组织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甚至还包括推荐
研究生继续深造或者就业。作为同行的指导者,院士更是起到要言传身教的作用,
在科研选题的确立、科研方法的确定、科研结果的讨论等方面提供自己的真知灼
见。

  由于专业领域的偏好、时间的紧迫、学生数量的庞大和科研任务的繁重,院
士作为教育指导者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一是把学生或者下属的研究项目局限在自
己利益、兴趣的范围内,二是让学生或者下属承担例行性的、常规化事务的辅助
劳动,三是对学生或者下属疏于培养指导和管理。

  ③评审把关者。科学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评审把关方法是同行评议。参与同
行评议,必须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敏锐的科学洞察力和较强的学术判断能力;
熟悉被评项目的研究内容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发展情况,并且近年实际从事
研究开发工作;也必须有严谨的学风,公正的办事态度。评审把关的基础仍然是
院士的学术水平。但是在科研人员的引进、招聘等把关活动中,院士比其他科研
人员具有更大的决定权。

  同行评议中存在的问题也可能体现在院士的身上。例如,囿于思想的保守和
专业知识的狭窄,在评审过程中可能会扼杀真正的创新项目、低估项目的研究价
值,甚至受到人情世故的干扰,难于做出独立和公平的判断和评价。

  2)科研关联角色。

  院士扮演科研关联角色的基本假定是,既然他能够成功地扮演科研核心角色,
他也就有能力扮演好科研关联角色。科研关联角色对院士的学术水平的要求没有
像科研核心角色那样高,只是需要院士对学术发展的趋势有所掌握和理解,但对
其他能力的要求则比较多,例如人际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组织管理能
力等。

  ①普及传播者。在今天,大多数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的发展依赖于公共
资金的赞助,科研项目就必须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科学的普及传播成为科学
共同体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与一般科普工作者相比,院士在掌握科学知识、使用
科学方法和体现科学思想方面具有切身的体会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更容易
得到大众传媒和社会团体的邀请,担任科普活动的主角。作为普及传播者,院士
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沟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
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他面对的是专业外人士而不是同行,因而必须深入浅出,把
复杂、深奥的问题用准确、透彻、通俗、流畅的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让公众能
够很好地接受和理解。

  学术论文的写作风格和科普读物的写作风格是不一样的,写惯了学术论文的
院士往往不能满足科普读物的要求。“写科普书比写学术专著还难”是很多院士
的同感。例如,1998年,暨南大学出版社和清华大学出版社会同中国科学院学部
联合办公室和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部,共同发起《院士科普书系》这一种大科普
工程。《院士科普书系》结合当代学科前沿和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
题,按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是编写的总要求,由院士撰写。从已
经出版的书籍来看,与趣味性的要求相去甚远。

  ②管理经营者。小到一个科研小组,大到一个科研院所,都是需要管理和经
营的。一个组织领导者的权力可能来自于法定的程序如任命等,也可能来自于自
然形成的权力如学术权威。与一般科研人员担任的管理者的权力不同,院士在科
研组织的权力既来自于学术权威,也来自于法定程序,可能前者的影响力更大。
作为管理经营者,院士要负责确定具有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延揽高水平的人才、
建立宽松自由的研究气氛、装备先进精良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制定合理的报酬和
激励机制,保持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良好秩序,争取更多的经费资助,建立广
泛的合作网络,集成和整合内外部的优势资源,获得效率和效益最大化。

  学术精英并不能和管理精英和企业家划上等号。因此,院士能否愿意并能够
尽快地掌握如人事管理、组织规划、任务下达、财务管理、心理学、公关等管理
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他能否成功扮演经营管理者角色的制约条件。

  ③咨询服务者。这里的咨询服务既包括基于院士的学术专业领域提出的特定
的政策建议、决策参考(而不是本人领域之外的社会公共问题的政策建议);也
包括科技成果的转让、转化服务。作为咨询服务者,院士需要对国家经济建设、
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进行独立的分析考察,对部门、行业和地区经济
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和重大科技决策发表自己的意见,为一些重要的科研机构的科研的发展和企业的
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思路和对策;通过技术服务合同,为企业提供可供产业化的科
研成果。例如,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与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的“企业技术创新
院士行”活动,就是有计划地组织院士对企业开展技术诊评和咨询,以充分发挥
院士的整体优势,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该活动至今仍在继续,对企业的技术创
新活动的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院士可能是政府或者机构聘请的正式的科学顾问,
也可能被临时组织起来参与到重要的决策制定过程中,还可能是企业的合作伙伴。

  一个可能的问题是,院士会把专业的咨询服务活动变成政策上的寻租活动,
即通过咨询服务活动来影响政府对科学发展方向和优先发展项目的政策,影响产
业技术路线的选择,从而使自己所在的专业、行业、部门或者机构的利益最大化。

  3)科研边缘角色。

  院士扮演科研边缘角色来源于社会对院士的权威性、美誉度和公信力的高度
认同。科研边缘角色是建立在对院士的过去的成就的承认的基础之上的,对院士
当前的学术研究水平没有要求。科研边缘角色把院士从图书馆、实验室等科研场
所中拉出来,走向各种开幕闭幕仪式、宴会晚会、演讲台、广播电视节目之中。

  ①模范榜样者。社会倾向于把事业上的成功者树立为模范和榜样,院士就是
科研事业上最为典型的成功者。作为模范榜样者,院士被认为是一个注重个人涵
养、道德品质高尚、勤奋刻苦、谦虚谨慎、爱国爱家、无私奉献、追求真理的完
美典型。他必须接受自己的出生地、就读的母校、工作过的单位的邀请,接受大
众媒体和传记作者的采访,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自己的奋斗经历、成功的经验和失
败的教训以及人生格言。

  为了树立榜样作用,院士倾向于被社会当成圣人或者英雄特别是智力超群的
天才,容易被要求彰显其优点和长处,掩盖其缺点和短处,树立起典型的科学家
形象,这会导致院士要求自己实事求是、淡泊名利的精神相矛盾。

  ②形象代言者。院士作为形象代言人不是因为他们的外表,而是他们所代表
的权威性、知名度、美誉度,这是其他科研人员难以企及的优势。一个组织机构
或者活动选择院士作为其形象代言人,希望借助院士的声誉促进组织的发展或者
活动的开展,因为院士的一举一动也颇受世人瞩目,希望人们在关注院士的同时
也注意到该组织或者该活动;希望公众将对院士的喜爱转嫁为对该组织或者活动
的喜爱。因此,院士经常被邀请到各种公益的、营利的活动中,例如在研讨会上
发表致词,在展览会合影留念,担任期刊的名誉编委。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
限公司是我国第一个以中国工程院袁隆平院士的名字命名的公司,已经在深圳证
券交易所成功地上市。

  院士不能很好地充当形象代言人的障碍是,他对所代言的组织或者活动的信
息并不了解,也缺乏激情,处在被动接受的、受人支配的精神状态,不能真正融
入到组织或者活动之中。另外,院士还会担心自己的名誉可能被组织或者活动特
别是纯粹追求利润的企业或商业活动滥用。

  ③公共知识者。由院士声誉衍生而来的公信力,使得院士易于成为公共知识
者。社会公众对院士保持着相当高的信任度,因为院士作为学术权威人物,有较
强的问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他在学术领域之外的意见也更加受到重视,
其合理性较少受到怀疑。作为公共知识者,院士必须尽可能地把科学上的权威转
化为公共领域的影响。与普及传播者不同的是,公共知识者并不热衷于向公众介
绍自己的学术成就和专业知识,而是参与到现实的、敏感的各类问题(如环境保
护、基因伦理)的讨论分析中,作出及时的价值判断,成为某些社会活动的积极
倡导者。

  问题是,在充当公共知识者的角色中,由于对该领域的了解程度不深和时间
的匆忙,院士可能会激情大于理性,快速的判断多于精细的分析,提出的抽象的、
宏观的战略多于具体的、微观的战术,实际上对公共问题的解决帮助不大。

  3 角色间冲突及其调适

  只要院士有多重角色存在,角色间的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同时
身兼多个角色的院士不能满足多方面的要求。

  1)角色间冲突。

  院士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克服上述某个单一角色内的矛盾,从而尽可能地满
足角色的要求。当院士扮演多个角色时,角色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它们只
能被缓解不能被消除。

  角色冲突的基本层次表现为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即使院士的精力可能比一
般的科研人员充沛一些,院士的时间安排也可能比其他科研人员合理一些,但是,
当他把时间花在了科研边缘角色,这些时间就不能用于学术研究、教学指导、咨
询顾问以及休息。对科研人员的评价首先是基于科研活动的成就,因此一般的规
律是,在时间分配上,科研人员首先应该保证的是扮演科研核心角色的时间,其
次是扮演科研关联角色的时间,最后才是扮演科研边缘角色的时间,因为在科研
核心角色中,其重要性依次是学术研究者、教育指导者和评审把关者。而院士的
学术成就已经得到了肯定,其角色的重要程度可能不同于一般规律。当时间发生
冲突时,他们更多的可能受制于社会的要求而不能自已。

  角色冲突也表现为经济利益的获得上。个体的角色收益越大,那么他越倾向
于扮演这个角色。作为一项职业,报酬已成为吸引科研人员的重要因素,院士扮
演的不同角色也有着不同的报酬的标准。在单位时间里,院士扮演科研核心角色
的收入,可能比不上他扮演其他角色的临时性收入。例如,企业可能会利用院士
的声望和权威,给出丰厚的科研费、咨询费,让他参加产品鉴定会、测试评估会
和新闻发布会上,而实际上他对该产品没有研究,对该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也知
之甚少。

  角色冲突还表现为价值取向的不同。科学家的理想境界被认为是远离世俗诱
惑,为科学而科学,因此一个院士最好只是扮演科研核心角色。例如,吴文俊院
士认为“数学有一种说不清的魅力,一旦上了道就恋恋不舍,不由自主地去爱好,
不肯丢掉,从而从低级走向高级。数学事业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就可以做好的,
它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不想当社会活动家,我是数学家、科学家,我最重要
的工作是科研。”[3]。重学术研究轻教学指导、重基础研究轻商业应用、重科
研活动轻管理经营是一些科研人员的价值取向。当院士扮演核心角色之外的其他
角色的时候,可能会受到其他学术同行的冷嘲热讽,认为他是沽名钓誉,缺乏科
学精神,在利用教学和科研资源谋取私利。

  2)角色间冲突的自我调适。

  院士的每一个角色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每一个角色都称可能成为他
乐趣的源泉。但当出现角色间冲突时,院士就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和调整,这种
选择和调整往往会因人而异。

  尽力保持科研核心角色。院士继续从事科研活动的动力可能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他对科研有强烈的热情,科研是他不可割舍的真正的事业;二是为了保持自
己作为院士的学术荣誉,他不得不继续努力,防止自己落伍,这是科学研究中的
棘轮效应;第三,由于马太效应的存在,院士更容易获取科研项目和资助经费。
因此,很多院士通常会保持其科研核心角色到终身,而不是像一般科研人员那样
退休就结束。

  重新确定自己的职责。例如,院士作为我国优秀的科学家,掌握着开展科学
活动的有利条件,可以为年轻的、有潜力的科学家谋取职位、争取研究经费和推
荐论文。当他削减了自己的研究工作,把精力转而用于促进别人的研究工作,也
同样是为科学事业做出了贡献,虽然这些贡献无法用学术论文的数量来衡量。

  充分认识到每一个社会角色都能为自己带来不同程度的快乐。例如,作为科
研边缘角色中的公共知识者,他的乐趣是:为公众问题的决策提供精心收集并经
过认真分析的数据,有利于公共政策的合理制定;在公众行动中担当领导者,有
利于公共政策的实施;成为公众利益最为重要的保护者,获得公众的更多信任。

  正确认识自己的荣誉和价值。院士并不是通才全才,有自己的长项和短处。
当研究能力明显跟不上专业要求时,角色的转换在所难免。也就是说,他不得不
从科研核心角色转换到科研关联角色或者科研边缘角色。例如,王选院士对自己
的看法是:“现在我过了60岁。从55岁开始,一年戴一个院士桂冠,一下子成了
三院院士,这样一想,还真是一个权威了。其实人们不知道,在计算机技术领域
里头是没有60岁的权威的。所有的创业者都是年轻人。在计算机技术领域里面很
难找到45岁以上的创业者,55岁以上不再可能达到创造高峰了。很有趣的一点是,
在我年轻的时候,没有得到承认,是小人物。一到60岁,忽然成了权威了。我发
现人们把时态搞错了,明明是过去时,搞成了现在时,甚至以为是能主导将来方
向的将来时。这是很大的误会。所以我说,在高新技术领域千万不能迷信院士。
一般来说,院士者,是他一生做了重要贡献,给他一种安慰、一种肯定而已。多
数院士创造高峰已过。当然在医学、农业、考古、植物分类等知识更新不太快,
又需要长期积累的领域里,年纪大的还是很有作用的。此外,少数年轻院士还在
创造高峰期,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但在计算机等新兴领域,很难有60岁的权威。
有人见到我说,前两天又在电视台上看到你了,我就说一个真正有才能、正在创
造高峰的科学家,哪有时间去频频上电视。上电视说明我的科学生涯快结束了,
只能在电视台上露露面了。”[4]。由于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知识的专业化程
度加深,院士在担任其他任何角色的时候,还有一个潜在的角色—学习者,也就
是说它必须随时随地地学习更新的知识、更多的知识,以满足角色的需要。当不
具备某个角色必需的知识的时候,院士要尽可能拒绝充当该角色,以免造成角色
的尴尬。

  3)角色间冲突的外界调适。

  当角色间冲突出现后,仅靠院士的自我调适是不够的。作为社会人,院士生
活在制度和环境的约束之下,制度和环境的改善更有助于院士的角色调适。

  尊重院士的角色选择。不同的院士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和需求,也相应地更倾
向于扮演某几个角色而不是其他角色。当院士希望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科学
研究的时候,当他更乐意与实验材料而不是人打交道的时候,行政管理或者频繁
的抛头露面就成为他的负担。而现实的情况往往是一旦某个科学家当选院士,行
政任命、新闻媒体、社会活动邀请等就会紧跟而来,院士也只好尽量满足社会的
要求。因此,当社会准备赋予院士更多的角色的时候,要和院士进行必要的沟通,
尊重他的角色选择。

  降低对院士的角色期望值。院士原本是一种在科学共同体内有效的学术荣誉,
也就是说他过去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同行的认可,这并不意味着他在学术范围之外
有着相应的地位并发挥作用。而社会往往对院士的期望值过高,例如某些高校、
地方政府大规模招揽重金院士,以为引进了院士,学校或者地方的科研水平就可
以有快而大的提高,而忽视了科研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更复杂的系统工程,或许实
际上这些院士只是充当了形象代言人的角色,只不过是被用以展示本届领导特别
重视人才的业绩而已。

  重视院士的角色转换。一些院士已经完成了角色转换,即从科研核心角色转
换为科研关联角色或者科研边缘角色,而社会仍然赋予他多重角色,或者有意利
用他的多重角色谋取个人的、单位或者行业的利益。如因年龄已高已经丧失了研
究能力,因政府需要脱离了科研岗位,因改行不再进行实质性的学术活动,院士
就不应该再扮演科研核心角色,他所在的单位也不应该以他的名义介入学术领域,
从而出现在申请研究基金、招收研究生、评定科研成果、发表科研论文等场合,
更不应该成为只挂名的国家大型科研计划项目的申报人、完成人。

  接受社会对角色的监督。不管院士愿不愿意,他已成为社会名流,他的多重
角色来源于社会的多方面需求,因此也必须接受社会的监督。例如,院士的科研
核心角色的时间分配状况、院士扮演各类角色的收入比例、院士违反角色规范的
情况,也应该向社会通报,接受社会的监督。

  参考文献:

  R.K.默顿.科学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弗·兹纳涅茨基.知识人的社会角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哈里特·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卡尔·J·辛德. 乐在科学—科学卓越性及其回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2001

  理查德·A·波斯纳.公共知识分子-衰落之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刘易斯·科塞.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北京:学术责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张九庆.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近现代科学家群体透视[M].合肥:安徽教育
出版社,2002

----------------------------------------------------------------------

  [1] 目前还缺乏基于我国的大多数院士的调查和访谈的实证资料用来检验理
论分析。关于一般科技人员的调查结论并不能外推到院士这个特殊的群体。通过
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手段,开展关于院士群体的角色问题的实证研究,
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目前我国院士的角色现状(例如,当选院士前后的角色变化,
时间分配的比例),将有助于消解院士面临的种种角色矛盾与冲突,尊重院士的
角色选择,从而更好地发挥院士特别是年轻院士的积极作用。

  [2]见于秦伯益所著的《漫说科教》一书(新世界出版社,2004)中“院士
不是花瓶”一文。该文也发表在众多的媒体中。

  [3]转引自胡作玄、石赫编撰《吴文俊之路》一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4]转引自文池主编《思想的声音:在北大听讲座》一书,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2-581962.html

上一篇:去天堂之路
下一篇:不学奥数了,学点趣味数学好不好?
收藏 IP: 123.117.228.*| 热度|

1 曹聪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