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谈苹果03》
帕里斯的金苹果:战争的起源
“他们(特洛亚的领袖们)望见海伦来到望楼上面,便彼此说出有翼飞翔的话语:特洛亚人和胫甲精美的阿开奥斯人为这样一个妇人长期遭受苦难无可抱怨,看起来她像永生的女神;不过尽管她如此美丽,还是让她坐船离开,不要让她成为我们和后代的祸害。”
在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中,海伦第一次出现的时候,诗人荷马没有直接描述海伦的美貌,而是通过特洛亚领袖们的话语,来烘托出海伦的魅力。在他们看来,为争夺绝色美人海伦打一场战争,在情感上是可以接受的。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一个金苹果。
1 金苹果不再是苹果
当苹果变成金苹果的时候,它已经摆脱了作为一种水果的形象,而是被人们赋予了特别的象征含义。
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金苹果首先出现在天父宙斯和天后赫拉的婚礼上。大地女神送给宙斯和赫拉的结婚礼物是一棵大树,树上结满了金苹果。为了防止金苹果被盗,大地女神还派了夜神的女儿和一头巨龙看守。很明显,金苹果在这里被打上了爱情的烙印。
阿塔兰塔是一个父亲遗弃的女孩,但她长大后成了一个经验丰富的猎人,很多小伙子都来追求她。根据神谕,她不能随随便便嫁人,只有能在脚力比赛中胜过她的男人才能成为她的丈夫,而失败者则被处死。英俊的小伙子希波墨涅斯爱上了阿塔兰塔,知道自己无法赢过她,就向一位天神求助。这位天神给了他三个金苹果,让他在适当的时侯抛在地上,使阿塔兰塔在奔跑中分心。为了捡起金苹果,她耽误了不少时间,希波墨涅斯最终赢得了爱情。
赫拉克拉斯是大力神,他被要求完成十二项艰苦危险的差事,其中之一就是偷取金苹果。赫拉克拉斯并不知道由夜神四个女儿看守的这个种植金苹果的圣园在哪里,经过长途跋涉后找到了预言家涅柔斯,打听到了圣园所在。苹果园由巨龙把手,外人不能使用进入了。赫拉克拉斯以代替提坦巨神阿特拉斯扛一阵子苍天为交换条件,让阿特拉斯帮忙摘取了金苹果。摘到金苹果后,阿特拉斯不想再背负扛天的重任了。赫拉克拉斯假装让阿特拉斯扛一会儿天,一边在肩上垫上一块垫子减轻重力对颈背的压力。在阿特拉斯接过苍天的瞬间,赫拉克拉斯抓取金苹果就拔腿飞奔而去了。
2帕里斯的判决
这是关于金苹果的最著名的故事,依然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三位女神战神雅典娜、天后赫拉和美神阿芙洛狄忒(维纳斯)原本相处平安无事,因为纷争女神厄里斯的捣乱,在一个众神都参加的婚礼上抛下了一个金苹果,引发了谁是天神中最美女神的话题,并让众神之父、万神之王宙斯来评判。宙斯对三个女神一样喜欢,不想得罪三位女神中的任何一位,便让神使赫尔墨斯带着三位女神,把评判难题交给了帕里斯,最漂亮的女神将得到这只金苹果。帕里斯原本是一个王子,被遗弃后由牧羊人抚养,长大成人后身材健美,力气过人。宙斯知道英俊的帕里斯具有很强的审美能力。
三位女神为了获得金苹果,都对帕里斯许下了承诺。雅典娜的承诺是交给帕里斯作战的艺术,让他成为天下无敌的勇士,以保卫特洛伊城;赫拉的承诺是让帕里斯不必冒险征战,就能统治亚洲;阿芙狄罗忒一边宽衣解带充分表现自己的美,一边承诺是让帕里斯得到人世间的绝世美人海伦,因为海伦可以媲美阿芙洛狄忒。帕里斯迷惑于美女的姿色和甜蜜的许诺,把金苹果判给了阿芙洛狄忒。许多欧洲著名画家用画笔记录了帕里斯判决的瞬间。
此时的住在斯巴达的海伦已是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被情色冲昏头脑的帕里斯费尽心血,把海伦拐进了特洛伊城,也引发了斯巴达联合希腊各城邦远征特洛伊的战争。特洛伊人和希腊人对峙十年,帕里斯在战场上中箭身亡,特洛伊城因为希腊人的木马计最终沦陷,海伦被带回希腊。
古希腊诗人荷马根据这一神话故事,写出了两篇长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3 《伊利亚特》中的决斗场面
《伊利亚特》没有详细记载帕里斯和海伦的如何相爱如何逃走的情景,主要叙述的是特洛伊战争后期了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交战的场面和过程,第三卷描写帕里斯和墨涅拉俄斯之间的决战。
墨涅拉俄斯勇敢地出场了:他犹如饥饿的狮子,满心喜悦地看见草原的野羊和花斑鹿,下了战车大步上阵。
帕里斯胆怯地出场了:他犹如在山谷中遇到蟒蛇的人,脸色苍白,双腿发抖,迅速退回到自己的士兵中间。
赫克托大声用羞辱的语言来责骂自己的弟弟:好色的帕里斯,我宁愿你没有出生和早死,也不愿成为希腊人的笑柄。你把海伦从海上带来的勇气哪儿去了?
帕里斯则这样回答赫克托:我要的不是两军之间的决战,而是与墨涅拉俄斯之间的决斗,谁赢了,谁就拥有海伦和她的财产,两军休战,两国人民保持友谊。
赫克托本来就认为是帕里斯的错误导致了战争,因为帕里斯终于有勇气独自承担责任感到欣慰,答应了帕里斯的决斗要求。墨涅拉俄斯也知道希腊人厌倦了这场因他而起的战争,自己又有必胜的信心,因为也同意了这一提议,并让特洛伊老国王在场发誓接受决斗的结果。
海伦也被信使请到城门,亲自目睹这一场面。海伦知道自己即将到来的命运:作为和平的交换工具,她将成为战胜者的妻子,不管战胜者是年长的前夫墨涅拉俄斯还是英俊年轻的现任丈夫帕里斯。
特洛伊国王认为海伦嫁给自己的儿子帕里斯,不过是神的旨意。他没有责怪海伦,只是让海伦为他介绍了希腊军中的统帅阿伽门农、奥德修斯和勇士埃阿斯。
特洛伊城的领袖们也来到城楼观看战事,许多人是第一次看待美丽的海伦。他们也认为海伦是战争的根源,希望墨涅拉俄斯能够赢得决斗,把海伦带走。
希腊统帅阿伽门农则为这场决斗增加了附加的条款:如果帕里死人赢了,海伦和她的财产留在特洛伊,希腊人坐船回家。如果帕丽斯输了,特洛伊除了归还海伦和她的财产外,还要付出一部分可观的赔偿;特洛伊人拒绝赔偿,则战争还会继续。
在完成一系列祭祀活动之后,正式决斗开始了。帕里斯根本不是墨涅拉俄斯的对手,很快就被打败。幸亏那位得到帕里斯的金苹果的天神阿芙狄罗忒及时出手,把他救了出来,同时也把海伦从城楼上带回到帕里斯的身边。
在荷马史诗中,勇猛的墨涅拉俄斯有天后赫拉和战神雅典娜相助,而英俊的帕里斯则有阿芙狄罗忒庇护。因此,帕里斯和墨涅拉俄斯的决斗只不过是三位女神争夺金苹果的延续。
4 电影《特洛伊》呈现的战争观
2004年电影《特洛伊》把宏大的战争场面搬上了银幕。每一个主要角色都用语言或者行动表明了自己参加战斗的原因。
影片一开始,特洛伊城的大王子赫克托和斯巴达王墨涅拉俄斯达成了和平协议。在庆功会的当晚,二王子帕里斯与斯巴达城王的妻子海伦陷入爱河。第二天,帕里斯把海伦偷偷带进了特洛伊人渡海回城的船中。无论是海伦、帕里斯和赫克托都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但每个人都已经没有了退路。
墨涅拉俄斯蒙受了巨大的屈辱,他宣誓对特洛伊战争的初衷也十分简单,那就是报仇雪耻,夺回海伦,杀死帕里斯。
墨涅拉俄斯知道仅靠自己的力量石不够的,他找上了自己的哥哥、强大的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和他一起共报大仇。阿伽门农觊觎特洛伊城已经很久,他参战的目的自然不是为了墨涅拉俄斯的美丽妻子,而是为了完成统治特洛伊城的心愿。
希腊军中最勇猛善战的战士是阿喀琉斯。他本不愿意听命于阿伽门农,不想参加远征。但是奥德修斯劝告他,参战能够得到巨大的荣誉,成为希腊最伟大英雄而垂名青史,这是阿喀琉斯作战的最初动力。,随着战争的进行,阿喀琉斯爱上了特洛伊著名美女帕里塞伊斯,他为了女人而战;他的表弟被赫克托耳杀死,他为了复仇而战。
面对希腊人的大举进攻,特洛伊人不得不被动地应对。
特洛伊城的老国王这样说道:我打了很多仗,为了土地,为了权力,为了荣耀。这一次是为了儿子的爱情。国王拒绝了大儿子把海伦归还给希腊人以避免双方交战的建议,而是选择了战争来来维护自己作为国王的地位和父亲的尊严。
赫克托是特洛伊城最勇猛又最仁慈的王子,在弟弟闯祸之后,他便承担起了捍卫国家的使命。在他的带领下,特洛伊人顽强抵抗了希腊人的多次进攻。当阿喀琉斯为表兄报仇来到城边撂战时,赫克托阻止了士兵射死阿喀琉斯的企图。不幸的是,在与阿喀琉斯的对决中,赫克托被刺身亡。
帕里斯为了赎罪而战。他是一个既缺乏战斗力也缺乏勇气的王子,在大军压城时,他提出了独自与墨涅拉俄斯决斗以换取特洛伊短暂和平的建议,结果差点死在了对手的刀下,也因为自己的懦弱得到了赫克托的出手相助,保、全住了性命。后来,帕里斯勤练射箭。在希腊人屠城时没有逃走,用箭射中了阿喀琉斯的脚踵。
5 帕里斯和海伦的结局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写到赫克托战死疆场后就结束了,电影《特洛伊》也没有给出帕里斯和海伦的结局。在《希腊罗马神话和传说》一书中,作者参考其他史诗,描述了帕里斯和海伦的最后命运。
在与希腊人的战斗中,帕里斯腹部受伤后退缩逃走,他的战士们也跟着逃走了。受到神的指引,帕里斯找到了他的前妻俄诺捏,请求前妻原谅自己的过错,为自己疗伤。帕里斯的这一行为,宣告了帕里斯对海伦的爱情的结束,年轻时对海伦的诱拐来自于未经世事的内心冲动。而在俄诺捏看来,帕里斯死前对自己的乞求也不是真心,不过是出于求生的本能。因此,俄诺捏决然地把帕里斯赶出了家中。求助无门的帕里斯在逃命途中痛苦死去。
海伦的命运要比帕里斯好一些。特洛伊沦陷后,希腊人带走了各种战利品,包括财物和特洛伊的女人。女人成了俘虏,要离开自己的家乡,自然会泪流满面。海伦没有流泪,只是满面羞愧,跟在前夫墨涅拉俄斯的身后。海伦依旧美丽动人,引得众人观看。那些目睹了海伦芳容的希腊人对她赞赏不易,并没有也不敢当众责怪这个因美色为他们带来灾难的女人。墨涅拉俄斯和海伦两人都忘掉了一切不愉快的往事,过着甜蜜幸福的晚年生活,直到墨涅拉俄斯去世。
丈夫去死后,传说中海伦的结局,暗示了两种极端的认识。一种传说是,海伦死后,与丈夫合葬在一起。海伦这样的美好结局代表者希腊人对海伦行为的宽容。另一种传说是,丈夫去世后,海伦去投靠别的女人。这个女人的丈夫死于特洛伊战争,为了报复海伦,就叫人吊死了海伦。海伦这样的悲惨结局则代表着希腊人对海伦行为的谴责。
6 女人真的是战争的导火索吗
没有足够的文字证据和考古证据,来证实历史上真的发生过一场特洛伊战争。战争尤其是国家之间的战争,真的会因为争夺一个女人而发动吗?
历史上有记载的、与特洛伊战争最为接近的是公元前431年爆发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争的起因与美女和爱情一点关系都没有。战争的导火索是一个小国埃皮达努斯。埃皮达努斯是科希拉的殖民城邦,科希拉是科林斯的殖民城邦。当时的地中海小国林立,各自占据一个城邦,其中较大的城邦斯巴达和雅典,这两个城邦都有自己的同盟,斯巴达领导伯罗奔尼撒同盟,雅典领导提洛同盟。埃皮达努斯发生内乱时求助于科希拉,结果被拒绝。埃皮达努斯转向科林斯求援,科林斯人同意了。科希拉和柯林斯两国开战。科林斯是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中的大邦,科希拉原来不与任何国家结盟,迫于战事只好求援于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尽管两个联盟之间原来签署有和平协议,但是当时的雅典正在崛起,必须通过战胜斯巴达来确立自己新霸主的地位;斯巴达则惧怕对手比自己更强大,必须通过战争来捍卫自己的霸主地位。公元前431年战争爆发,直到公元前422年才结束。
公元前415年,第二次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战争的导火线来自西西里岛最西边的小城邦艾格斯塔。这个小邦与它南边的塞林努斯人交恶。塞林努斯寻求科林斯人建立的殖民城邦叙拉古的帮助,一起进攻艾格斯塔。艾格斯塔则救助于雅典人。雅典人也觊觎西西里岛很久了,害怕西西里被叙拉古人全部占领,因此帮助艾格斯塔人成了自己出兵的最好理由。于是雅典人派出巨大舰队进击西西里,对叙拉古展开围攻。斯达巴为叙拉古人及时派出了援军,雅典军队被反包围后全军覆灭。
这一段战争的起源被历史学家称为“修昔底德陷阱”,即一个新崛起的大国(雅典)必然都要挑战现存的大国(斯巴达),先从大国必然要回应这种威胁,两国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
7 战争的起源和目的
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兹在《战争论》中认为,战争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大规模决斗,是一种暴力行为。战争的双方像两个角力者,每一个角力者都想摔倒对方,解除对方的武力,让对方屈服在自己的意志之下,不再抵抗。有两种动机引导人类走向战争,一种是直觉的敌意,这种动机只存在于早期的野蛮社会中,战争不过一次性完成的暴力打击,一方快速达到目的后,战争就很快结束了;一种是战争的意图,这种动机广泛存在于文明社会中。战争的意图通常称为参战方的政治意图或者政治目的,这比较复杂,会导致战争中很多的不确定性,战争可以持续数年,经历不断的互动过程后,实现参战方的和平。
克劳塞维兹强调说,有时候政治目的就是军事目的本身,如征服某一个地区;有时候政治目的不同于军事目的,通常会在谈判求和中体现出来。要达到政治目的,军事目标就得巨大一些。政治目的的扩大与缩小,也使得军事目标相应地扩大与缩小。战争行动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这段持续的时间可以称之为备战。备战的双方,一旦引入仇恨的感情作为导火索,战争就会爆发;备战的时候,双方虽然处于暂时的和平时期,但仇恨的种子依然存在,只不过在等待一个成熟和对自己有利的时机。参战方只要有一方实现了政治目的,军事行动的必要性没有了,战争就会暂时停止。另一方如果接受对方的政治目的,则通过谈判求和,否则另一方必须行动,战争就会继续。
战争缘起于政治目的,终结于政治目的,但政治目的究竟是什么,克劳塞维兹对此语焉不详,或者在他看来,这是不言自明的。政治的核心内容无非是权力的拥有和运用,是对资源的占有和支配。权力让是个人、群体臣服的欲望,资源是那些土地、财产等引起物质欲望的东西。族群、部落、城邦乃至国家的战争,乃是某个族群、部落、城邦和国家的首领争斗权利,最终实现对另一个族群、部落、城邦和国家的资源的掠夺。人类历史的早期,在交通不发达、武器不先进的时候,战争通常在临近的族群之间展开,族群越多,战争越频繁。战争之后是族群之间的合并发展成大的部落,是一段和平和繁荣的时期。“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就这样战争与和平交替循环,诞生了帝国,出现了现代国家。战争的频次可能会减少,但是战争的持续时间可能会变得更长,战争的破坏性可能会变得更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一个塞尔维亚青年因杀害了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王储,给了奥匈帝国发动战争的一个口实,即使刺杀事件发生后,塞尔维亚答应了奥匈帝国很多无理要求,但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依然发动了对塞尔维亚的战争。接着,俄国站到了塞尔维亚一方,德国入侵法国、比利时,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英国向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奥匈帝国和德国的失败而告终,德国丧失了很多的殖民地,被迫签署了在德国人看来极其不平等的《凡尔赛条约》,战争赔款造成的贫穷苦难也在德国人心中埋下了复仇的种子。以复兴民族为政治口号的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和意大利发展起来,日本觊觎中国陆地领土的野心日益膨胀。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件”,随后占领了中国东北。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发动卢沟桥时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攻占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战结束后的70多年,世界性的大战虽然没有,但国家间的战争依然频繁发生。比如,1979年12月末,苏联发动了对阿富汗的战争;从1980年9月开始,伊朗和伊拉克进行了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1991年1月,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发动了海湾战争;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发动了科索沃战争。
8 结束语
总之,人类天生的好奇心并不会直接导致成系统的科学研究组织,人类天生的好胜好斗脾气也不会直接产生大规模的冲突,人类天生的权利欲和物质欲望也不会立即引发战争。战争爆发的后面一定隐藏着许多我们看不见的、复杂的社会因素,而我们把帕里斯的苹果当作是战争的导火索,不过是因为它太过鲜艳,因为显露在外,恰巧能被我们看见而已。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4: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