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太让我看女儿班级的博客。不看不知道,一看吃惊不小。新近一篇博文记录了化学老师课堂上的种种趣事,有学生把它整理成文字,起名《经典走叉课堂语录》。化学老师是去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姓赵,介绍时说自己姓走叉赵。于是,“走叉”成为他的绰号。这篇博文不乏对老师的揶揄,也充满师生间的热络与随性。我对女儿说,你们公开称呼老师绰号不太合适吧。女儿说,老师可不在意。想想也是,要是老师不高兴,谁还敢写在博客里?博主可是班主任。
我又一次切身体会到,“90后”确实发生了改变,与我们这代人差别很大。我记得我高一时,语文老师也是新进的大学毕业生,由于年岁相近的关系,彼此之间的交流自然多一些,有一次,一群调皮的同学和他聊得正欢,不知谁从背后拍了他脑袋一下。老师顿然严肃起来,非要追查是谁干的,僵持到最后,老师眼里竟泛起了泪花……
如今,世道变了。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大人讲话,小孩不要插嘴(延伸到工作场合就是,领导讲话,群众听好)。于是,课堂中的老师自然就是绝对的权威。即便没有威信,也要想法建立起威信。稍有影响老师“权威”的事发生,老师不惜代价给予消除。我小学时从一年级跳入三年级,有次不知如故,影响了课堂纪律,老师训斥到,“还跳级呢,当心留级!”边说边走到我课桌旁,竹教鞭抽到我的脑门,我顿时眼冒金星。回家后母亲摸了我的脑袋,发现肿起了包,找到校长论理。好歹我还是一位好学生,怎么对我如此深仇大恨呢。现在我的分析是,我的某些举动破坏了老师在课堂上的“权威”性,才让老师出此下策。不过,我理解并接受那个时代。
多少年来,我们印象中的课堂是,老师高高地站在讲台上讲,学生静静地坐在台下听。从头到尾,只有老师洪亮的声音。(这大概就是“一言堂”的来源)除非老师点名,学生不敢也不得自由发言。即便老师偶尔讲错,学生哪敢当场指出?在大庭广众,老师的面子怎么丢得起啊!可是,在我女儿——“90后”的课堂上——这篇《经典走叉课堂语录》记录着——
走叉第n次在黑板上写了错别字。。
刘zy曰:老师,“成千上万倍‘的’改变”不是这个“的”,是这个“地”。
走叉叹了口气,答曰:你们不知道,这其实是通假字。。。
是的,面对发生改变的“90后”,我们做老师的为什么不相应地作出些改变?就像这位年轻的“80后”老师的回答,多漂亮。
多年以来,我不时在我的大学课堂上呼吁,同学们,如有想法,请马上发言,你的发言是对课堂极大的贡献!你们可以随时打断我的讲课,如发现错误,请马上指出。让我略感失望的是,多年来收效甚微。我理想中的课堂是,师生频繁互动,平等交流;学生的想法和见解促进老师的思考,进而再反馈给学生;学有心得的学生能够成为课堂上的明星。
想起李宁的广告语“Make the Change”。“90后”已经走向大学课堂,也即将成为研究生,亲爱的朋友,面对“90后”的课堂,面对“90后”的师生关系,我们有所准备了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