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生物多样性的发现、认识和描记是人类认识自然、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据估计世界已知生物物种在1000万种以上,但是经过近250年、几代分类学家的不懈努力,目前我们人类只描记了170多万种。按照现在的认知速度,人类要认识这些生物多样性资源需要至少1000年。尽管如此,大量的生物由于环境的变化正以非常快的速度在灭绝,很多类群在人类没有认识它们之前就已经消失了。同时,随着全球资源的大量消耗与短缺,社会经济发展对生物多样性认识的需求愈来愈强。
对于生物多样性认识的核心是物种多样性的描述,开展这项工作的核心人员就是分类学人才队伍。但是,目前分类学人才队伍严重萎缩,许多类群无人问津,一些重要类群后继乏人;研究的手段和技术相对比较落后,更多是凭借经验的积累,因此严重制约了人类对生物多样性认识的速度和深度。当前,国家经济建设与学科发展对分类学的巨大需求与分类学本身存在的瓶颈问题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矛盾。
而数据库建设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网络智能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和成熟预示着基因组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这些新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理念为分类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基于标本资源,对所有标本信息的数字化,不断积累的基因组信息,智能化信息,专家经验的信息化,以及异地调用专家队伍的远程鉴定网络建设将成为未来分类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或潮流。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前期的合作基础以及各自的特点与优势,中国科学院与澳大利亚科学与工业组织联合支持的“中澳分类学虚拟实验室”(China-Australia Virtual Taxonomy Laboratory,简称VTL)于2009年9月8日正式揭牌,这不仅代表了中澳实质性国际合作的开始,也预示着一个崭新的、综合的、新型模式的分类学平台的构建。“中澳分类学虚拟实验室”旨在中国与澳大利亚两国之间搭建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远程与快速鉴定、资源的标准化整理整合、实物与数字化信息共享、人才队伍交互培养的虚拟平台。在VTL中,中澳合作者将整合计算机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分类学家验证的背景下,达到物种发现、鉴别与分类学研究的高通量与高精度,推动标本的快速与准确鉴别;利用数据库和数字化技术,使标本信息进行标准化整合和储存;利用显微技术与网络交流工具,构建标本远程鉴定系统和网络,达到双方实时的交流与合作的目的。
中澳分类学虚拟实验室得到中国科学院、澳大利亚联邦科工委组织的大力支持。由于该实验室基于国内现有工作和与澳方长期良好合作基础,也在逐步得到国内外相关部门和同行的支持。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为未来中澳更大范围的合作搭建一个综合平台,同时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分类学学科的调整力度与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国家经济建设与科学发展对分类学成果的需求。它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分类学学科的调整力度与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国家经济建设与科学发展对分类学成果的需求。通过项目实施,构建基于多技术、多学科交叉的、智能时代的综合性分类学研究平台,开创分类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模式,推动整个分类学学科的变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