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粉生物学研究涉及多学科交叉领域,在国际上是进化生物学、生态学、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农业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交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一些学者认为该学科在国内一直处于边缘和零散的状态。大家都希望能够搭建平台,联合起来,把基础研究和生态系统安全、粮食安全联系起来,期待在多个环节开展比较系统的研究,直接为传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2011年11月10日下午,在黄双全教授、罗毅波研究员等同行的积极推动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联合发起,并成功举办“2011年传粉生物学研讨会“。该研讨会主题涉及动植物的相互作用与适应机制,包括传粉机制与花期物候配合、植物繁育系统(包括个体的性表达)、取食关系等。研讨会让我认识到:植物繁殖生态学和动物传粉工作者之间还缺乏有机的合作平台。这次会议为后续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的倡议和学术论坛的组织,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在欧美科学家的努力下,蜜蜂蜂群下降以及野生授粉蜂数量下降现象得以确认。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证明授粉蜂多样性和数量与农业产量存在正相关。然而在中国,野生蜜蜂基础数据非常缺乏,也缺乏社会经济价值的关联信息。时任动物研究所所长康乐研究员,多次参加美国昆虫学年会,敏锐地洞察到传粉昆虫学是美国乃至世界研究热点之一。生态环境中心傅博杰研究员,也非常鼓励把传粉功能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推进研究。植物研究所马克平研究员,结合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对传粉昆虫多样性也非常重视,并鼓励我加大对昆虫多样性和传粉系统物种互作研究。2015年9月,中国昆虫学会学术年会在沈阳召开。以青年工作委员会成员为主体,我和武春生研究员牵头,向全国常务理事会提交了“关于建立“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的提议”。该提议得到康乐理事长和全体常务理事的支持。武春生研究员任第一届委员会主任。自此,中国昆虫学会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组织工作正式开始。
通过单位推荐、同行推荐和自荐等不同方式,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成员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由于传粉昆虫中家养蜜蜂在农林业生产中的特殊贡献,我们关注并吸引了养蜂学方面专家(安建东、吉挺、李江红、牛庆生和姜玉锁)。委员名单通过昆虫学会办公室上报主管部门备案。考虑到人数受限,而中国传粉昆虫研究迫切需要国际同行的支持和帮助,委员会同时建立了传粉昆虫专业工作组(Working Group on Pollinator Insects)(QQ群:486685007)。
委员会成立之初,即重点关注了国际和国内重要的IPBES工作。2015年,我接受了中国科学院的任务,对野生传粉蜜蜂状况进行评估。2016年开始,承担《昆虫学学科发展报告》中传粉昆虫部分。同期,我们也受到中国环境保护部的邀请,多次出席国内和亚洲传粉昆虫报告的审阅。在开展传粉昆虫的现状评估的期间,我们发现中国及其周边基本上没有系统而长期的传粉昆虫多样性数据用于量化分析。另外一方面,中国农业,特别是植保行业的数据已经有一定积累。通过内部研讨,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粉昆虫研究水平和生命学科的态势明显不相称,也明晰了中国传粉传粉昆虫研究严重滞后的原因:1、缺乏面向传粉者的分类队伍,本底不清;2、对传粉者多样性价值认识不够,缺乏监测数据;3、对重要作物主要传粉者缺乏长期规范的基础生物学研究;4、传粉昆虫迫切需要包括分类学、进化生物学和农学、林学方面多学科交叉合作。这一重要工作,也促使我们很快就启动了首届中国传粉昆虫学术论坛的筹备。
2016年6月,“中国昆虫学会传粉昆虫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昆虫学会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昆虫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北京生态学会协办。会议主题为“传粉昆虫研究”。本次会议围绕传粉昆虫相关科学议题、传粉价值评价与利用组织学术报告,并就委员会、工作组和能力建设等议题展开研讨。澳大利亚西澳大学Raphael Didham教授得到了中国科学院PIFI访问教授项目资助。他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功能量化分析的专家。他全程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并和委员会成员讨论了下列建议:尽快联系德国哥廷根大学Teja教授参与;鼓励报告人用英文交流;传粉昆虫研讨会每年举办1届,时间固定,并提前1个月确定报告人和日程;国内外研究团队推荐传粉昆虫/传粉生物学国际知名同行,供委员会讨论;国内外研究团队推荐5-8名学者做30分钟报告,10-15名研究生做研究进展报告;推动加强野外试验和室内数据分析的1天研讨班;设立1名传粉昆虫研究生奖项。除了研究生奖项,涉及经费支出没有实现,其它部分均在第二届学术论坛得到实现。
专业委员会的科普工作得到了加强:我们结合油茶传粉者多样性研究工作和本地野生蜜蜂保护两个角度,对蜜蜂巢穴生物学进行了宣传。2006年前后,和吴燕如先生讨论如何开展中国蜜蜂总科研究。吴燕如先生提到中国油茶传粉的问题以及他们80年代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情况。通过实地了解和研讨会,我们了解到油茶在湖南、江西、广西等地非常普遍。我们很快发现:山地、基地和村边油茶林的传粉蜂数量明显不同。山地和村边少有人工管理,油茶林均有巢穴;而基地则由于除草剂和其它耕作措施,导致地面板结,很少巢穴。这些长期定点工作为设计人工巢穴奠定了基础,也为人工增加单位面积传粉蜂巢密度,保护传粉蜂提供了思路:为保护野生蜂巢穴,新造油茶林在整地之前,可以根据该蜂的巢穴特征,即巢口四周有细土覆盖,对整个林地进行踏查并对该蜂的巢区进行标记,采取措施避免人工活动对其栖息地环境的破坏;油茶成林后,通过维持林下杂草适宜盖度的方式来保护蜂巢,避免过度人类活动干预,杜绝大面积除草剂和杀虫剂的使用;对已经整地结束,严重破坏油茶新造林地野生蜜蜂栖息地环境的林区,建议根据油茶传粉野生蜜蜂的栖息地环境特性,人工营造适宜栖息地吸引油茶传粉的野生蜜蜂定居并建立固定的种群。保护栖息地的思路得到中国绿色时报报导。
蜜蜂蜂群下降、野生蜜蜂多样性下降已经在欧美国家引起了很高的关注。中国尽管数据缺乏,但来自农林一线的信息,已经向科技工作者提出了重要需求。大量果业基地,基本看不到野生传粉者,需要人工授粉。随着人工成本的急剧增加,野生传粉者保护和利用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话题。机器小蜜蜂的报道,在世界范围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同样在传粉昆虫学界也引起思考。该想法从传粉功能角度,进行仿生设计。我们及时作出了反应,认为:在设施农业中,对应花部结构比较简单的特定作物,机器小蜜蜂应该有一定程度的应用空间。但是,这样的设计,恰恰忽略了物种互作及生物学特化结构的重要性。花部结构和不同的花型、电池续航能力等因素,是机器小蜜蜂实现规模化应用面临的巨大挑战。设施农业推广熊蜂授粉,山东、陕西部分果业基地应用壁蜂授粉,宁夏实验用切叶蜂给苜蓿授粉,应该还是农业授粉的主流思路。人工授粉是否能够替代当地野生传粉昆虫?人工授粉过程能否持续?围绕这些问题,中国昆虫学会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工作组成员通过多种方式,对此进行了评论。我们列举了果树授粉过程中,科研、科普有待加强的几个问题。其中,保护本土野生蜂巢穴生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6560-1040474.html)应该是未来果园授粉引导的方向这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在北京科技报的采访内容中得到体现。
(照片来自媒体报道)
2017年6月,第二届中国传粉昆虫学术研讨会在动物研究所召开。本次论坛邀请了德国Georg-August-University的Teja Tscharntke教授、University of Freiburg的Alexandra Klein教授以及Michael Staab博士、澳大利亚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的Raphael Didham教授和美国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的黄智勇副教授就农业生态系统中蜜蜂管理、全球传粉系统评估以及传粉生态学、传粉昆虫监测网络和蜜蜂在实际运输等相关内容做学术报告。在学术报告之后,委员会和参会代表继续就下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学科咨询;学科规划;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人才培养;科普宣传和学术交流等。其中,学科咨询部分,委员会建议设立中国昆虫学会传粉专业委员会科学咨询小组,邀请Teja Tscharntke教授出任科学咨询小组主席,便于国际智力的引入、科学规程制定等相关事宜的组织和安排。人才培养方面,委员会认为传粉课程的开展以及相关教材的编撰等方面的匮乏也是制约我国青年传粉昆虫研究学者的扩展和我国传粉昆虫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一届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遴选工作中,覆盖面更加广泛。推荐人选达到71人。经过反复商讨,最后确定了名单,由我任主任,安建东、李捷、彭艳琼和周欣担任副主任。我们坚信有了前期工作基础,有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中国传粉昆虫事业会在本届有新的发展。
附1:首届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名单
主 任:武春生
副主任:朱朝东 安建东 彭艳琼
委 员:张爱兵 王宪辉 肖治术 葛斯琴 罗毅波 谭垦 罗世孝 房丽君 李秀山 龙春林 任东 黄双全 吉挺 阚云超 肖金花 梁红斌 白明 陈立 孙海芹 金效华 任宗昕 徐环李 吴军 张峰 李江红 李捷 贺春玲 黄敦元 牛庆生 牛泽清 欧阳芳 罗阿蓉 王志良 马方舟 谢正华 黄家兴 姜玉锁 蒲德强
附2:第二届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名单
主 任:朱朝东
副主任:安建东 李 捷 彭艳琼 周 欣
委 员:段元文 贺春玲 胡红英 黄敦元 吉 挺 姜玉锁 金 倩 李江红 刘云慧 罗阿蓉 罗世孝 金效华 门兴元 牛庆生 牛泽清 乔慧捷 任宗昕 谭敦炎 王文峰 王亚红 王永杰 魏淑花 邢济春 徐环李 徐希莲 张婷婷 张 祎 赵中华 郑火青 欧阳芳 王宪辉
说明:
青年工作委员会和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需要同时提交小结,并做报告。作为青年工作委员5年重要工作成果之一,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和前者有部分重叠。相信两个委员会在未来活跃学术交流气氛、加强学科交叉、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年轻人才和新兴学科方向培育等方面有更多合作。
梳理青年工作委员会和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同时整理重点实验室工作报告内容,时段尽管非常重叠,但却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整理和思考的契机。再次体会到压力产生动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8 05: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