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少花钱赚吆喝,多崇尚做学问 精选

已有 6479 次阅读 2017-9-18 14:1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双一流建设, 高校, 学科建设, 问题讨论

少花钱赚吆喝,多崇尚做学问

——一位高校教师对“双一流”建设的弱弱期盼

这个年头花钱赚吆喝的事很多,但数数其中之最的可能应算是国内高校莫属,诸如不断办国际学术会议、搞国际交流合作、引进挂名高端人才、造一时轰动效应等等,大都是花钱赚吆喝的事。为什么国内高校多乐意花钱赚吆喝?主要原因有以下这些:

1.首先是有钱花,多年来高等教育部门从上到下都形成了共识,在做学科建设规划时,都要划一块经费做学科影响提升和人才引进等事情。按照财务规定,钱已经计划了肯定得按时花完,有钱不花完可就显得没有做事甚至被误认为造假计划等。

2.学科评估指标要求。几乎所有的学科建设和评价内容都有一项国际学术交流与声誉的栏目,而完成这项指标的传统做法就是办国际学术会议,哪怕没有外国人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也行。为了邀请到洋人参加会议,哪怕给他们出往返机票和免费吃住也在所不惜,而且不论来者何等层次,大会合影一般都请洋面孔参会者坐前排以示其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学术会议。

3.同样是评估指标要求的事。如今那个单位都知道人才的重要,而且是戴有国字号的高端人才更是对单位评估排名尤为重要,而且谁都知道引进人才比培养人才来的快。可是如果大家都达成了这样一个共同的想法,这时引进人才即使能出大钱也很难成事。真实引进人才既然做不到,虚的名义的也是可以的,因此,花钱虚引高端人才、设院士工作站、双聘多聘人才等形式多处可见。

4.国人大都喜欢攀比,而且是表面的攀比,进而发展到盲目追随排名的地步。因此大学排名一直受热捧,每年数百上千万的大学考生报考学校和专业的志愿不少被由一二十个人组成的大学排名小团队牵着走,上千个号称是知识传承和创新的大学为了争取生源也被大学排名牵着走。大学为了挣脱排名的位置,就需要拼命的吆喝,现在每年各高校的招生宣传已经逐渐白热化。

5.吆喝的效应比什么来的都快都响。比如开个国际会议或全国性会议,几天时间内来自四面八方的同行参会者很快就对承办单位留下深刻印象,而承办单位的师生也都会忙乎起来,加之会前会中会后的媒体宣传报道,再偏远的单位也会名声大噪一时,可消失也快。

6.类似办个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甚至请个外籍学者做国际学术交流之事,都要承办单位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就是走完规定的程序也要花费很多时间的,幸好高校有大量的研究生本科生这些义工帮助,而且国内不论大小高校都有专门对口的组织机构在专门做这事,有了这些人力才能吆喝得起来。

7.还有一个是国人大都喜欢人多热闹,有个机会大家聚聚会碰碰头和吃个饭,彼此之间顺便拉拉关系套套近乎,也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

还有更多的原因就不多说了,大家懂的。而我更想说的下面的东西

其实,一所高校的影响力和水平绝对不是靠吆喝而来的(英文有句名言:A tree is known by its fruit.),而是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并经过长期积累而成的。吆喝风气和模式在国内高校已经盛行二十多年了,实践也证明效果逐渐变差。从某个角度来说,如果把同样的经费和时间支持师生安安静静地把精力花在教学和科研之上,长期坚持下去可能更为实际和有效。

如果实在需要吆喝,现在不花钱赚吆喝的方式也不少,单位可利用的媒体和工具很多,个人同样也可以自媒体。从个人传播学术效果来说,在一个学术会议做30分钟的报告,还不如将参会所花的时间用心写一条微信在不错的公众平台上传播来的效果好。

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潮也将要来临了,从目前的模式看,肯定又少不了有让高校花钱赚吆喝项目。在世界著名大学,学术交流的确也非常频繁,但他们做交流一般不吆喝。不像有些大学开个会来个外宾需要打个大标语表示热烈欢迎,但用的文字却是汉语,其实主要目的是做给本单位自己的师生看的。  

高校“双一流”建设如果还是过去的老模式:写建设规划设定几个指标——执行单位分解指标完成——然后大把花钱——大家为指标而奋斗——取得中国特色成就——到时候比对数字是否满足了事。则现在未建就可以预知建后的是什么结果了,因为我们已经经历多次。

素本人见识短浅,对世界一流大学知之甚少。个人觉得,世界一流大学在于有许多一流学科支撑,而一流学科靠有一群群一流人才维持,而这一群群人才的共同特征是,他们有自己的学术思想、有自己的学术兴趣、有自己的学术自信、有自己的学术创新,能自觉将做学问当作终身(至少是在岗期间)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事业,这个群体大都不需要考核也不在意考核,他们每个人都能拿得出一些自己独特的和可以向同行说事的闪光的东西,而且一说时就能眼睛发亮和自我陶醉。而这才是判断一所高校是否是世界一流的重要标准,并且也是一流大学保持一流的源动力。

世界一流大学绝不是靠吆喝而来的。让大学里所有教师都崇尚做学问和能做学问才是“双一流”建设的持久举措与发展之道。个人在这里弱弱的呼吁一句。

顺便附上一首十多年前不知谁说的顺口溜窃笑一下:“年青是个宝,文章不能少,关系最重要,学问算个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1076489.html

上一篇:为“我校开展新生学习实验室安全知识的活动”点个赞
下一篇:为什么说安全已经成为独立的行业了!
收藏 IP: 110.53.160.*| 热度|

6 文玉林 罗鸿幸 牛丕业 王从彦 xlsd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2: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