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三步写好Introduction

已有 3431 次阅读 2020-12-9 13:51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论文的Introduction部分怎么写得更好。

在你开始动笔之前,依然要仔细阅读期刊的作者指南,或下载一篇期刊已经发表的文章看一看。


640.webp.jpg


1

第一步,前人研究的背景


必须要意识到并不是每个读者都熟悉你的论文主题。

如果不了解你的研究主题,读者/审稿人就很难完全理解你的研究发现的重要性。因此建议首先将引言的背景部分分为:针对所有读者的一般背景,以及针对那些熟悉你的研究的人的特定背景。


尽量避免使用缩写,不要使用太偏僻的“专业术语”。

很多作者倾向于在整篇论文中使用“专业术语(lab talk)”和/或太多的缩写。引言部分将决定你的研究领域之外的读者是否有能力阅读你的论文。如果你使用的语言只在你的专业领域内使用,或者如果你使用了太多的缩写,那么论文读起来就像用代码语言写的。


640.webp (1).jpg

(图片来源:pixabay)


★一般的背景介绍 


这部分是针对与你的研究领域不太相关的读者。尽可能的概括,不要假定读者对你的研究领域有任何具体的了解。

此外,期刊的主编可能会指派与你的研究领域不是特别相关的审稿人。如果审稿人不重视你的研究的重要性,因为一个糟糕的背景讨论,审稿人将可能直接拒掉你的论文。


在这个部分,应尽量减少使用缩写和专业术语。读者/审稿人只需要了解必要的/大概的背景知识,就可以充分读懂并欣赏你的研究成果,而不必回去查阅资料或努力记住一些很少使用的缩写。


★特定的背景介绍


一般的背景介绍将构成描述你研究领域的具体进展的基础。特定的背景介绍是针对那些与你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人。


• 你应该介绍你的研究所基于的主要科学出版物,以及你的研究如何能够解决以前的研究争论。

• 此外,你应该强调你的研究结果弥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 最重要的是,当你提交论文时,不要假设审稿人熟悉与你的研究相关的所有研究。因为,即使是专业期刊有时也会要求你的研究领域以外的审稿人来评审你的论文。


在这一部分,提到你自己实验室之前的研究也是很重要的,这将确认你在该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提供了证据,证明你的实验室有技术能力在该领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请注意,期刊编辑可能会使用你在文中引用的文献来寻找合适的审稿人。如果在你的领域中有一位研究者熟悉你的工作,并且会给你一个公正的评价,那么引用他/她的论文是很重要的,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该研究者被选为审稿人的可能性。


2

第二步,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既然你已经为读者/审稿人提供了背景信息,接下来的部分应该为当前的研究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理论基础。这是引言中最重要的部分。你要问自己的问题是“为什么这篇论文值得出版?”


如果你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句子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主编/审稿人很可能也不会认为你的文章值得发表。这是期刊审稿人经常拒稿的主要原因,他们会认为你的论文只是在特定领域取得了“增量”进展。


在这一部分,强调你的研究有助于该领域的发展,并做出详细的解释。或者,你的研究结果可能会证明一个重要的假设和/或解决之前研究结果冲突所引起的争议。


与其笼统地描述与你的研究有关的问题的重要性,还不如尽可能地提供一些统计数据,比如如果你提出的目标实现了,节省了多少钱、治愈了多少病人和/或节省了多少时间。


3

第三步,一个“迷你摘要”来总结Introduction部分


读者很多时候没有时间去阅读整篇论文,通常会只阅读摘要。有时读者只有时间读几句话。因此,引言的最后1-2句常常包含一个“微型摘要”,它简明扼要地总结了论文的贡献,如“……根据之前的研究结果,我们的研究表明……这样,通过1-2句话,读者就能了解论文的主要贡献,并对方法和结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读者对剩余内容的理解。

总结一下,Introduction部分你需要用简洁而又充足的信息来告诉读者为什么你的研究工作推动了一个领域的发展。你需要介绍你的研究所基于的主要科学出版物。引用一些原创的和重要的作品,包括最近的评论,让读者了解你的论文是如何融入这些文献的。但引用不要过多,也不要引用不相关的内容,即使是你自己的。

你要清楚地表达:最终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有解决方案吗? 如果有,什么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你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记住,你的Introduction应该是独特的~


本期编辑丨王芳


640.webp (7).jpg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传播科学,欢迎您点亮星标,点赞、在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261754.html

上一篇:夏建白院士:科学家与学术期刊应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
下一篇:王恩哥院士:我与Science Bulletin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8: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