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勿触学术不端红线丨学术的阶梯

已有 3603 次阅读 2019-2-18 10:5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吕氏春秋·自知》: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释文:


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640.webp (35).jpg

掩耳盗铃(朱颖弢)


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臣。吾谁欺?欺天乎?

              ——《论语》



在某网店的商品介绍里,店主介绍他们是一家生物公司,该店除了提供实验数据分析方面的服务外,店内销售最为火爆的是论文版权转让和快速发表,国家级、省级基金医学项目申请标书的撰写,以及硕士、博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综述、正文和答辩讲义的撰写服务。这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显性学术不端行为



显性学术不端行为,是指直接窃取他人的想法、过程、结果或文字而未给予他人贡献足够的承认。该行为包括如下几种做法。

 

第一类,杜撰资料或结果并予以记录或报告,即无中生有。

 

第二类,篡改资料或结果导致研究记录没有精确地反映研究工作。其一,篡改数据,以部分实践数据为基础推测研究结论,而对以其他实践数据为基准推测出的相反研究结论进行修改;其二,拼凑数据,按期望值主观取舍、任意组合实验结果,或者把与期望值不符的实验结果删除,只保留与期望值一致的实验结果;其三,故意曲解文献,即故意曲解所引文献的观点的适用范围和可信度,让一个文献综述看上去比原文更具确定性或范围更宽泛。

 

第三类,窃取他人的想法、过程、结果或文字而未给予他人贡献以足够的承认。具体包括:其一,盗窃他人谈话时透露的设想或初步成果,并加以研究,然后不经许可就予以发表。笔者曾听到同行们把一位屡犯不改的学者称为“学术强盗”。其二,一位学者仅仅指导了某项研究,而在联名发表论文时,他的名字排在重要位置,这样就把研究工作的主要功劳据为己有。名字排在前面的作者是资历高的作者,但所谓资历高是他在这项研究中负责的工作多,而不是他担任的职位高。其三,在转述独特的学术见解、逻辑或其他信息时,没有清晰地将他人及自己的学术见解、论断和逻辑区分开来。

 


隐性学术不端行为


 

隐性学术不端行为表现为自我窃取和无意的窃取两类,这两类行为不易被人察觉,却更要对之防微杜渐。

 

第一类,自我窃取。其主要是指重复使用自己已经发表的论文中研究方法部分的一个段落,这也许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种抄袭方式。尽管自我抄袭不是剽窃他人的原创学术见解,但是这种行为也是不正确的。

 

第二类,无意的窃取。这是一种无意的掩耳盗铃,窃取者常常称自己是忘记点子从哪里来,很可能是因为看了、听了很多信息,也跟很多人交换过意见,见多识广,脑中的信息量变得很庞大。虽然上述说法很可疑,但若从记忆的观点来看,是很有可能发生的。记忆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语意记忆,此类记忆与对世界的认知及概念理解有关;另一种则是情境记忆,其内容是关于事件发生时的环境事物及情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或许还能记得语意方面的记忆,但是情境方面的记忆却变得模糊甚至想不起来了。这时就会发生把他人的点子误认为是自己所原创的现象。

 

或许有人会反驳说,虽然知道记忆可能会出错,但学术论文中的抄袭可不一样,因为学术论文是一项有意识的创新工作,怎么可能会一不小心写出类似文章呢?Brown和Murphy(1989)探讨了人们混淆他人与自己的观点的难易程度,发现人们具有一种错觉:认为这是自己原创的成果,但其实是无意间参考其他人想法而得到的成果。他们的实验分成三个步骤:首先,让参与者4人为一组,轮流提出与某一概念相关的词汇,例如,讲出与乐器类有关的字词,此阶段每位参与者会轮到4次且不能有所重复。其次,要参与者回忆刚刚自己提出的4个字词。最后,则是请参与者试着给出另外4个全新的答案。

 

Brown和Murphy(1989)发现,在第三阶段要给出全新字词时,有些参与者会讲出其实早就被讲过的答案,且他们不会察觉自己正误用旧字词,甚至还以为那是他们新想出来的。另一个发现是,最常被误用的字词的来源是前一个参与者所提出的答案。这是因为当参与者在处理上一个人的答案时,脑中同时在思考待会儿要说什么,时间久了,就容易忘记那观点究竟属于谁。

 

在窃取与非窃取两种区域之间没有明显界限,中间是一片灰色地带:重新表述他人的研究成果。引用是对他人贡献的评判,也可以让感兴趣的读者找到更多的阅读材料。直接引用原文中的语句要使用引号,且要确保每一个单词和标点都相同,重新表述要确保含义相同。在重新表述的过程中,会使用高度相似的词汇或者句式,这不算窃取,所以不需要绞尽脑汁地在这里浪费时间。

 


学术不端行为的温床


 

不存在严谨的学术规范、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不容易区分开创新和抄袭。创新者和学术不端者知道自己的水平和投入,但是读者或许没有相应的鉴别能力,他们只知道两者观点相同,但不知道谁是原创的,谁是窃取的。久而久之,越是从事创新的学者越得不到公正评价,而学术不端者会得到越来越多不属于他的声望与奖励,最终所有学者都不愿意创新,而把应该用于学术研究的精力都用在学术不端中了。

 


建立端正的学术行为


 

准确地引用文献。在阅读文献时,要十分谨慎地记录下所有参考文献的来源。可行的方法之一,就是多花点时间留点心去记录,虽然记忆不一定精确,但可以用辅助工具做成简单的来源对照表。然后,自己写作之时,尽量不要让自己无意识地处在丰富的文献之中,如此便能有效地降低自己无意地临摹他人的研究工作的概率。退一步讲,在研究初期,学者阅读文献时,尽量选择几篇经典的文献,保持少读、精读的状态吧!

 

可行方法之二是管理文献。利用文献管理工具的原因之一,在于此项技术能提供一种可搜索记忆的功能。想象一张堆满了论文的桌子,电脑里充斥着存放各类文件的电子文件夹,在很多时候,电脑文件夹不容易操控。不过,有了文献管理软件,知识被埋葬和被发现之间只有一个关键词的距离。

 

不过,文献管理软件仅仅是一个工具。在文献管理软件诞生以前,也有很多顶级的学者,所以软件未必是科研工作者必需的东西,也不是成为顶级学者的必要条件。

 

采用反抄袭检测工具自我检查。随着学术经验的积累,学者能很快地识别出他人的论文或学生提交的作业,是否带着一股复印机的气味。除此之外,很多学术期刊已开始使用抄袭检测工具,如CrossCheck,通过对投稿的论文与大量已发表论文的数据库进行检索和对比来检测是否存在抄袭。

 

维护同行评议制度。虽然学术行政化和功利化有可能毁灭学者本应有的学术尊严,进而影响到同行评议制度的正常运转,但是同行评议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基于学术诚信与学术尊严,实行同行评议,强调学者的声誉,多数学者也十分珍惜自己的声誉。

 

学术刊物出版集团施普林格发现,一些需要同行评议的论文,论文作者提供了评议专家的名字,但伪造了其电子邮件地址,当审稿邀请被发送到伪造邮箱时,就会收到对论文持正面评价的意见,以便论文被期刊采用。为了维护学术声誉,施普林格撤回这批相关论文。

 

学术不端行为稀释了有价值的学术研究的影响力,更败坏了学者的形象。每每看到学者抄袭事件曝光,总是令人痛心疾首。这是对学术同行的不尊重,也无助于自己的学术进步,实在是自毁前程的行为。

 

学者必须无时无刻提醒自己要小心谨慎,这样才有底气向同行说,这些文章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得来的,由此得到的尊重才会有一定的分量。

 


本文摘编自李娟学术的阶梯:师生相处之道与学术研究入门一书,有删改

 

640.webp (36).jpg

学术的阶梯:师生相处之道与学术研究入门

李娟 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2

ISBN 978-7-03-055928-9

责任编辑:朱丽娜 高丽丽


学术的阶梯:师生相处之道与学术研究入门以诚朴的笔触勾勒出学者创造研究成果的漫长艰辛却又沉迷其中自得其乐的过程。本书适合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在读学生、高校教学科研人员,以及对相关问题感兴趣且善于思考的人士阅读。


 (本期编辑:王芳)


640.webp (22).jpg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162333.html

上一篇:千倍超越,量子隧穿重燃量子计算机破译公钥密码希望之火
下一篇:空气净化装备,你真的了解吗丨科学还原清新生活
收藏 IP: 192.168.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7: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