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新线索] 大质量黑洞喷流的秘密是什么?

已有 4593 次阅读 2018-12-27 15:29 |个人分类:《中国科学》论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黑洞喷流的起源是天文研究的一个未解之迷。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具有喷流的大质量黑洞周围吸积盘内区更稳定,揭示了喷流的产生与吸积盘内区的强磁场有关。

类星体:吞噬气体的大质量黑洞

类星体是宇宙中最明亮的一类天体,它位于星系的核心,亮度可以比整个星系还要高100倍。普遍认为,类星体的高光度是由星系中心大质量黑洞吸积气体产生的

12-257.jpg

黑洞,吸积盘和喷流的想象图(图片来源:JPL/NASA)

大质量黑洞喷流的起源?

天文观测表明,大约10%的类星体具有相对论性喷流(上图中垂直于盘平面的螺旋状结构),产生很强的射电辐射(射电噪类星体),与之相反,大部分类星体是射电宁静的。喷流是由速度接近光速的带电粒子构成,保持着从几光天延展到几百万光年的准直特点,其尺度可以远远超出星系的范围

12-258.jpg

哈勃空间望远镜观测到的M87的相对论性喷流

http://hubblesite.org/image/968/news_release/2000-20

然而,喷流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只有一小部分类星体具有相对论性喷流?这是天体物理研究的未解之迷。理论研究表明,磁场和吸积盘在类星体喷流的产生中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观测上缺乏直接的证据。

光变:全新的研究角度

最近的一项研究通过比较射电噪和射电宁静类星体的光变性质,揭示了它们的吸积盘内区存在差异,可能与强磁场有关,为理解喷流的产生提供了新线索

12-259.jpg

吸积盘与喷流的磁场(图片来源:NASA, ESA)

相关研究的论文题目为:“New clues to jet launching: The inner disks in radio loud quasars may be more stable”,近期在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英文版)2019年62卷第6期出版,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王俊贤教授小组与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学者合作撰写,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蔡振翼博士和研究生孙玉涵

该研究小组在2014年首次提出利用不同时标的光变分辨类星体吸积盘的技术手段,文章发表于国际天体物理领域权威学术杂志《天体物理期刊》。利用该方法,将能借助不同时标下的光变特征等效地“分辨”当下望远镜所不能空间分辨的吸积盘,有望在时域天文时代取得广泛的运用。

强磁场:稳定吸积盘,保障喷流的产生

利用该手段,研究小组系统对比了射电噪和射电宁静类星体快速和缓慢变化的区别,并通过数值模拟揭示了两类天体差别应来自吸积盘极内区,即射电噪类星体的吸积盘内区可能更加稳定。

12-2510.jpg

射电噪类星体(RL,括号内数字为相应源数目)和射电宁静类星体(RQ)在不同时标下的颜色光变对比图。横坐标单位为天,纵坐标值偏离1越远,表示颜色变化程度越显著。

已有的理论研究认为,吸积盘内区的强磁场有助于稳定吸积盘的扰动。同时理论认为强磁场在喷流产生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这项研究表明,射电噪类星体的吸积盘内区有更强的磁场,对强磁场和内区吸积盘在喷流产生中的作用给出了新的观测线索




点击下方链接免费读全文:

Z.Y. Cai, Y. H. Sun, J. X. Wang, F. F. Zhu, W. M. Gu, and F. Yuan, New clues to jet launching: The inner disks in radio loud quasars may be more stable, Sci.China-Phys. Mech. Astron. 62, 069511 (2019)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CPMA/62/6/10.1007/s11433-018-9330-4?slug=fulltext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China Press 

公众微信号:scichina1950

qrcode_for_gh_0af4ee15a3e6_430.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153831.html

上一篇:前沿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9
下一篇:一个“肺癌细胞”的独白:我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处
收藏 IP: 124.17.27.*| 热度|

3 侯修洲 王维 黄永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