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寻芳草——周浙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浙昆

博文

为一篇一分的论文点个赞 精选

已有 5810 次阅读 2020-5-19 13:32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植物化石, 分类, 期刊, 学术共同体


前几天研究组法籍博士后Cédric,兴冲冲到我办公室给我说,他的论文终于发表了。从那个高兴劲来看,这起码是一篇10分以上的论文。殊不知他口中这篇题为“Survey of the fruits and endocarps of Icacinaceae(Lamiids, Icacinales)”的论文,发表于影响因子仅为1.188European Journal of Taxonomy欧洲分类学杂志)。在今天为这样一篇论文点赞真是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土包子一个。然而,当我了解这篇论文背后的故事,我不仅要为作者点赞,更要为这篇论文的审稿人和期刊的编辑点赞,并且不由自主的为Cédric博士做在的那个学术共同体充满了敬意。

Cédric的博士论文是做茶茱萸科(Icacinaceae)果实和种子化石的研究。茶茱萸科有58属,400种,在被子植物中算一个小科。茶茱萸科植物现在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却在欧洲古近纪的地层中有广泛的分布。在古植物学的研究中,为了能够准确鉴定某个类群的化石,需要对这个类群的现代植物的器官如叶、果实种子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从中发掘出能够用于化石分类鉴定的形状,这是因为在很多时候现代植物分类使用的形状不能用于植物化石的分类。这些工作是仅仅是系统古植物学的一个基础,要花很多时间,但通常不能产生什么重要的成果。

茶茱萸科果实种子特征的研究,就是Cédric博士论文的一个章节。由于在论文中收集了大量的果实种子的形状并建立了一个数据库,一开始他只是想发表一篇短文,把这个数据库发表出来,但是他的导师不同意。他的导师认为,必须要系统完整地展示整个工作。于是他不得不对这些果实和种子的标本进行了形态学描述和相关的分类学处理。做过博士的论文都有这样的体会,要把博士论文的某个章节改编为期刊的论文,是要花不少时间和力气的。Cédric花了大量的时间,按照期刊的要求来修改把博士论文的章节。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不少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这篇论文实在是太长了。一般而言,一篇论文就是5-6000字,7-8页,他的这篇论文发表出来的版本有130页。经过几个月的修改,他终于在201910月份终于完成了投稿。11月份他收到了审稿意见,第一个审稿人提了101个评论和299条修改建议,第二个审稿人提了198个评论和659条修改意见,整个修改建议合在一起接近1000条。如果是我收到这么多的修改意见,第一个念头就是直接放弃得了。而Cedric花了三个星期的时间,逐条修改建议修改的问题或者对修改意见进行了说明。文章接受后,编辑又对Proof进行了三轮文的修改和校对,到20205月文章最终发表了。文章发表后,Cédric进行了一个统计,从他提交的稿子,到论文最终发表,他经过6000多处修改。

大家也许会说,这篇文章有这么多的修改,是不是Cédric自己不认真,留下了那么多的错误。非也,这是一篇分类学的长文,错误比别的文章肯定会多一些,这是其一。其二,分类学的文章有着自己纷繁的格式和规定,一个地方的修改,会导致其它个关联部分的修改,稍不留意就会遗漏或者留下错误。那么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来修改这么一篇文章,是否值得?一人的学术声誉是由一篇篇的论文打造而成的,如果一个人的论文是篇篇精品,字字珠玑,那么好声誉就会自然而然建立起来。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科学就是准确和客观事实的代名词,一个领域的科学研究的成果,如果在自身的表达上都充满了谬误,势必影响公众对科学的信任。

作为一个期刊的主编,听了Cédric的故事,我是十分羡慕Cédric所在那个学术共同体。任何一篇文章,首先是作者的成绩和水平的体现,但是作者后面的审稿人,编辑等幕后人员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很多时候一篇文章通过作者、审稿人和编辑的共同努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科学共同中,每个人既是作者,又是审稿人,有些还是编辑,在这个科学共同体中,只有每个角色的努力和付出,才能不断产生认识未知世界新知识和造福人类社会的新成果。作为一个主编,我邀请合格的审稿人成为我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很多时候我们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们,不愿意担任审稿人这个角色,或者说不愿意认真履行审稿人的角色。试想一下,Cédric所遇到的那两位提了近1000条修改意见的审稿人所花的时间,说不定不比作者要少,他们甘愿如此的付出,就是因为他们知道,审稿是每个科学共同体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对一篇一分的论文写下这些文字,请原谅我的格局和目光。

图1. Cedric论文的首页 

图2. 论文的一个图标,现代茶茱萸果实的解

LQ1-25-FaceB-01.jpg

图3. 古近纪茶茱萸科的果皮化石

图4. 对果皮化石的解剖

图5. 微花藤(Iodes cirrhosa)(茶茱萸科植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727-1233898.html

上一篇:干旱、火灾和季风气候的前世今生
下一篇:在喜马拉雅和冈底斯之间穿行——阿里古植物学考察笔记
收藏 IP: 159.226.69.*| 热度|

31 何俊 王庆浩 帅凌鹰 刘立 刁承泰 杨正瓴 晏丽红 王生亮 张勇 吴斌 梁洪泽 宁利中 李学宽 王安良 谭平连 张晓良 蔡宁 杨金波 杜学领 孟佳 郁志勇 史晓雷 杜芳 李雄 孙志鸿 黄河宁 李东风 高建国 朱良君 孙颉 梁星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