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寻芳草——周浙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浙昆

博文

我和周俊院士的二、三事 精选

已有 11698 次阅读 2020-3-30 09:32 |个人分类:人生感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周俊院士, 植物化学, 昆明植物研究所

 

zj.jpg

周俊院士

2020年3月27日中午时分在微信上收到一条消息,周俊院士去世了。

下午我坐在办公室,始终集中不了注意力,和周俊院士交往的几件事情不由自主地浮现在眼前。1985年,我硕士毕业到昆明植物研究所工作,那时周俊先生是所长。由于学科不同,我和周先生并没有多少交集,那个时候是我认识先生,而先生不认识我。我和周俊先生的第一次深度接触是1991年在研究所组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的研讨会上。那个时候我刚获得博士学位,跃跃欲试也准备提交一项申请。那是我第一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基金的要求,规则毫无概念。我准备的是青年基金项目,在会上周先生给了我不少建议,并让我直接申报面上项目。我按照周先生的建议修改了申请书,竟然拿到了我的第一个面上项目。

慢慢的我和周俊先生熟悉了起来。那个时候大家中午都在食堂吃饭,饭后我们一拨年轻人喜欢聚在一起,天南海北的聊天成了大家一天中最惬意的事情。有些时候周俊先生会主动凑过来了,要上一支烟,加入到这海阔天空无拘无束的聊天中。在闲聊中周俊先生广阔的知识面给我留下了深厚的印象。周先生从事植物化学的研究,但是对于植物分类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一些分类学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后来才知道先生发表过几篇利用植物次生代次生代谢产物进行植物分类的文章,算得上是我国植物化学分类的先驱。周俊先生甚至还和李承森先生发表过一篇文章,对于保留在化石植物中化学物质进行了研究。根据这篇文章,我曾经还让学生研究过保留在木材化石的化学成分,希望能够从木材化石保留的化学成分中,找到揭示植物在地质历史时期生长环境的奥秘。

我对于周俊先生的另一个印象是他归纳总结的能力特别强。在无数次的闲聊中他给我讲过,昆明所在上个世纪60年代,组织的一次战略研讨会的情况。周俊先生作为那次对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会议的学术秘书,他总结了大家的发言,将昆明所的战略规划形象地描述为:“花开三带,果结八方,群芳争妍,万紫千红”。“花开三带”是发展版纳、昆明和丽江三个植物园;“果结八方”是指形即分类、地植物、植化、资源、生理、土壤、引种驯化、微生物等八个发展方向。花开三带今天正在逐步实现,版纳植物园即将建成为世界上最美的植物园,丽江植物园历经种种波折,如今重新发展起来;八个学科方向,特别是植物分类和植物化学在昆明植物所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已经成为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一定影响力的学科。

2010年前后,我和几位师兄弟负责整理总结吴征镒院士参评国家最高科技成就奖的材料。吴征镒院士在植物学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成就卓著,如何用简单通俗的文字将吴先生的成绩总结出来,一开始让我们颇费思量,这个时候周先生提了一个建议,他说吴先生的成就可以总结为三句话,第一,吴征镒院士回答了中国有多少种植物,第二,他告诉我们这些植物分布在哪里,是如何分布的,第三,他告诉我们这些植物用什么用处。周先生画龙点睛的发言,给了我们很大启示。吴先生对于中国植物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植物分类和植物区系地理两个方面。吴先生定名和参与定名的植物分类群有1766个(含94科,334属其中包括新属22个),主持编撰了一系列重要的植物志,他是《中国植物志》的最后一任主编委,他组成编撰了中国植物志全部80卷126册中的54卷82册。吴先生用植物区系地理学的方法总结了中国植物分布的规律,将中国种子植物的属划分为15种分布区类型,后来就将这一方法拓展到世界种子植物科分布区类型的分析。因此,用吴先生回答了中国有多少种植物,这些植物分布在哪里来总结吴先生一身的成就既是高度的概况,又是形象的总结。

周俊院士对云南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分关心,每年春节前省里的领导都会去看望云南省的知名专家学者。周俊院士十分重视这个机会,每年他都会认真准备,当面向省委主要领导,就云南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几年前,他经常给我打电话,问及关于茶属植物分布及化石历史的事宜。茶产业是云南省重要的产业,云南省有一些人根据在景谷发现的所谓茶叶化石,提出茶叶起源的云南的观点,希望借此推动云南茶叶产业的发展。有人希望周俊院士能够支持这个观点。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周俊院士多次向我详细询问了茶叶化石的可靠性并和我讨论茶叶起源的问题。我告诉周俊院士,景谷的那个所谓茶叶化石是不可靠的,从化石记录和古气候环境看,云南又有可能是茶属植物的最早分布的区域,但是茶叶物种的起源和饮茶习惯的起源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要说景谷发现的茶叶化石不可能,就是这个茶叶化石可靠,也不能够证明饮茶习惯是起源于云南的。周俊院士很高兴我证实了他的看法,他对我说,我们爱省,但更要讲科学,科学家说话要以事实为依据。受周俊院士的启发,我在科学网上发表了关于茶起源的两篇博文(《漫话茶叶——何为茶》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727-1081948.html,《漫话茶——茶叶的起源》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727-1110706.html,)谈了自己对茶属植物起源的一些观点。

去年10月周俊院士获得吴征镒植物学奖的杰出贡献奖,我还没有来得及向周俊院士表示祝贺,就看到了他把50万元的奖金全部捐给贫困山区的消息,体现了一个老科学家高尚的情怀。周俊院士未能出现去年10月在成都举行的颁奖大会,用一段视频代替了他做了获奖感言。在视频中,先生的声音虽然依就洪亮,但也透露了也许的虚弱,不由对周先生的健康有了几分的担忧,不想先生竞驾鹤西去了。

周俊院士的院士的离去不仅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研究领域的重大损失。

如今斯人已去,幽思长存。

 

 

由于疫情的的原因,未能去送别周俊院士,仅以此文表达哀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727-1225937.html

上一篇:从我所经历的一次国际考评谈起
下一篇:干旱、火灾和季风气候的前世今生
收藏 IP: 159.226.69.*| 热度|

32 周忠浩 武夷山 黄永义 李东风 吴斌 向左甫 曾宇怀 王恪铭 徐旭东 王明明 石磊 寸玉鹏 赵建民 张亮生 赵凤光 王安良 江左其杲 黄嘉丰 李学友 张晓良 杨正瓴 李久煊 湛方栋 穆仕芳 蔡明 刘利 张珑 周朝宪 郁志勇 高建国 宁利中 杜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9: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