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的孔雀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mallland
↙中国的社会生物学保卫战↘

博文

本能、童年与性取向

已有 4443 次阅读 2011-2-11 19:58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本能, 同性恋, 童年, 性取向

上回说到,许多“本能”不是基因决定的,而只是个体发育过程中特定时间的特定学习程序,这个程序的结果可能影响人的一生,而不是像背课文一样,第二天就忘啦。

如果虫子的“口味取向”是学习的,为什么人的性取向就不能学习?重申一下,这个学习跟读书不是一回事,跟一般人理解的“文化”不是一回事。这个问题我跟【anonymity】争论过无数次,他坚持认为性取向是“纯心理”的,是文化现象,与“本能“无关,并断言社会生物无权插手。

社会生物学无权解释学习微积分的问题,但一些原始的学习程序,仍属于“本能”的范畴,跟小鸭子认妈妈是差不多的无意识过程。与上回我“猜测”的几个例子相比,性取向不是简单的学习,而是一个在外界条件刺激下的“成型”过程。

一般说来,因为雄性要追逐雌性交配,他的性取向及识别能力要比雌性重要,雌性甚至不需要这方面的能力。所以,从理论上讲,雌性的性取向不需要童年的“定型”。雌性的同性恋,更多决定于目前的环境因素,是一种浪漫情怀。当然,这种情怀也具有进化与适应意义。

和雌性相比,雄性的性取向发育很重要。如果童年受到社会环境的压抑,就可能发育成同性恋。这个时间段,可能比语言发育更晚,在他能体会到压力和竞争的年龄,估计应该在现在幼儿园指到小学初期这个时间段。这种情况有亲代操纵的,譬如萨摩亚人的第三种性别,更多的情形是“自然的”,还没有定论的因素。

您可能要问,由基因决定直接指向异性不就完了,为什么还要“学习”,为什么要指向同性?这关系到一个重要概念,即kin selection,如果一个雄性“感觉到”长大后不可能有和异性交配的机会和能力,就干脆别冒死竞争了,做一个近亲的帮手也不错。类似的策略中,也有两面派(动物中也有),对雌雄两性都有“性”趣,这样,既能伪装自己,也能实现自己的生殖利益。在表演舞台上,有人也这样做,结果雌性观众都喜欢(题外话)。

和雌性不同,雄性之间的攻击性从小就充分体现出来,竞争从小就公然开始了。至于众多的“压抑”因素,无法细述。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个过程的受害者更多是雄性,至少从性取向发育的角度看是这样。人类从野蛮状态发展到高度规则化高度道德化的状态,是否产生了更多的同性恋,也未可知。

本文仍是“猜测”,没有定论不容易找到证据的东西是社会生物学的难题,也容易受到强烈的批评,感兴趣的请参考:

同性恋与社会生物学
基因、本能、同性恋、恐高症与进化心理学
Gay的另类解释
浪漫情怀--女同性恋
男同性恋--第三种性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4394-412044.html

上一篇:本能与童年
下一篇:封建社会中母与子的择偶矛盾
收藏 IP: 124.201.14.*| 热度|

4 孙学军 李学宽 吉宗祥 zgg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1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