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中有时用“食性”这个词(FOOD HABIT),就是研究动物喜欢吃什么。这里的“性”,就有天然、习惯的意思。或许,还有本能的意味。本能这个词被用坏了,许多人不喜欢。许多看似很本能的东西,其实都是学习的;而这个学习过程,几乎是“透明的”,看不见摸不着。比如,麻雀喜欢吃什么,怎样判断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你看不到小麻雀是怎么跟他妈学的。当然,对本能也不能一概否定,比如蜘蛛,小蜘蛛织的网跟大蜘蛛一样,就是小一号,只能捉个蚊子,而大蜘蛛则能捉到蝉。这织网技术,小蜘蛛是没机会学习的,太复杂,5岁的孩子也学不会,只能把行为编在DNA中。
低等动物(比如虫子)喜欢吃什么,是不是本能的呢?或者说,是哪个层次的本能决定的?也不好说。或许,它只能吃某种东西,比如桑叶,其它的东西都消化不了;并且,它孵化后就只认桑叶,如果在别的树叶上孵化出来,发现味道不对,就跋山涉水去寻找桑叶。也或许,它的基因编码更简单:在什么树叶上孵化出来,就认定一生只吃这树的叶子;也就是说,它的胃口是有可塑性的,起决定作用的是是它的父母。这样,世世代代延续下来,其生理特征也就注定了它只能吃这树叶了。
这么说自然有道理,一种虫子,可以“进化”成另一种,吃不同的东西,必然说明其祖先的胃口是有可塑性的。否则,世界上的虫子就都吃一种东西了,就不会有的虫子吃甜食,有的虫子吃谢特。
动物经常选择的食物中,有一类听起来不太雅观,这里就不直接说出来。这类食物的乳名叫POO,大名叫FAECES,学名叫EXCREMENT,俗名叫SHIT。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专用名字,比如GUANO,DUNG等等。根据流行的说法,不妨将这类食物成为谢特。
相关的专业术语有个COPROPHAGY,似乎专指动物食用自己的谢特,比如一些啮齿动物和兔型目动物。这个肯定是很专业的、很本能的行为,如果没有合适的生理学基础,吃下去肯定有害。有人说,这是天生的消化“缺陷”决定的;其实,也不能说是缺陷,如果吃一点有益身心健康,何乐而不为。
别的动物吃谢特的情况,这里就不说了,就说说一种叫做HOMO SAPIENS的高等动物。这种动物中,有些个体也跟虫子差不多,不知是哪种本能的限制,一生只吃一种东西。如果童年习惯了谢特,就一生只认谢特,其他任何美味都不能打动他;如果别的个体说谢特很臭,他就立马恼羞成怒--顽固的家伙总是性情暴躁。
他们虽味觉原始,却掌握了一定知识和理论。比如,敌人反对的我就必须喜欢;如果敌人吃肉而不吃谢特,那就更加坚定了他对谢特的喜爱;比如,他相信任何东西都“一分为二”,那么,不管别的个体怎么说,谢特也是一分为二的,也是有好处的。当然,还有另一些个体,为了个体利益,在家吃肉在外吃谢特,并鼓动别的个体坚持自己的食性。
这些本能坚固的个体,就成了美食业发展的严重障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4394-1141785.html
上一篇:
Psychology of Juvenile Patriotism下一篇:
谢特、狗、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