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红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hwang

博文

”中华民族真正要在世界民族之林崛起,必须要有自己的东西。”

已有 3983 次阅读 2011-7-11 11:47 |个人分类:人物专访|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中国科学院, style, 杜克大学, 王小凡

杜克大学教授王小凡: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科学院
 
□本报记者 王丹红
 
“中国科学院是一支重要的国家队,如何发挥它在科学技术领域的领头作用?我很高兴白春礼院长对此广泛征求国内外学者的建议。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最重要的还是中科院的定位问题,以及中科院的作用和管理机制。”
 
王小凡是美国杜克大学药理学院的讲席教授,曾主持参与过中科院8个研究所的国际评估。日前,他应邀参加“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征文活动,谈自己对中科院发展的建议。他指出,从历史上讲,中国科学院当初仿效苏联的做法而建立,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国家科学院,例如美国国家科学院就不是一个实体研究机构,而只是一个顾问机构。因为有这样的历史原因,中科院应博采众家之长,走自己的路,建成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研究院。
 
他认为中科院应该有三个主要作用:“第一是在基础科学知识上进行创新,第二是在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第三是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上发挥集团军的尖兵作用。这三个作用同等重要、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为了发挥这些重要作用,中科院应该建立合理的评估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人事制度,组建一支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队伍,成为走在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先遣队。”
 
定位非常重要
 
“中科院到底应该作什么研究?是自由探索还是任务驱动,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这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
 
王小凡表示:“在西方国家,自由探索型研究主要由研究型大学来做。但目前除了几所最好的大学之外,中国的大学多数还没有能力真正做世界一流的科研。目前中科院和科研型大学并没有太大差别,但从长远来讲,中科院应侧重于集中优势力量解决国家重大的基础和应用科技问题,中科院与研究型大学的研究使命和研究重点应该有所区别。”
 
他认为,使命根据定位确定,因此定位问题非常重要,虽然中国的学术体制不同于美国,但美国的学术体制有可资借鉴之处。美国联邦政府的学术或咨询机构的成立基本上都有立法依据,定位明确,其使命也随着国家目标的变化而相应调整。与中国科学院类似,美国也有从事医学、物质科学和太空探索的国家队,比如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内部研究所、能源部(DOE)所属国家实验室和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等。
 
美国科学院成立于美国内战期间,1863年根据林肯总统签署的国会法令创立,是科学家的荣誉性组织及政府咨询机构,其下不设研究机构,职责是应政府各部门要求,对科学和艺术领域的任一学科进行调查、检验并提出报告。随着科学问题的复杂化以及科学技术在公众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根据国家科学院法,国家科学院于1916年设立国家研究委员会为其执行机构,于1964年成立国家工程院,于1970年成立国家医学院。国家工程院和国家医学院均以国家科学院的名义提供咨询。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是美国联邦政府从事和资助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机构,初创于1887年美国海军总医院的一间卫生实验室,目的在于效仿德国的卫生设计,为公众健康服务。1901年,国会为该实验室建设拨款3.5万美元,在华盛顿特区的第25和E大街为其建造了新址。1930年, 美国国会通过“Ransdell法案”,将其正式更名为“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尽管正值经济大萧条时期,基金投入有限,但是仍然反映了美国科学界对公众健康的关注程度。2010年,NIH的预算达312亿美元,其中80%的预算以竞争性经费的方式资助NIH院外30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30多万研究人员,10%的预算用于院内的6000多名联邦科学家。NIH拥有27个研究所、研究中心和一个院长办公室,其中24个研究机构直接接受国会拨款从事研究,研究人员不需要向外申请经费。
 
1977年10月1日,美国能源部根据《能源部组织法》正式成立,其职责承担联邦政府能源政策制定、能源行业管理、能源研究和开发、武器研制等。其使命随国家需求而调整,比如20世纪70年代,强调能源的开发和管理,80年代,核武器的研究和开发、生产与储存是重点;冷战结束后,能源部则致力于与核武器有关的环境清理、不扩散核武器的储存和管理、能源效率和技术转移等。能源部下属10个国家实验室是从事物质科学研究的国家队,这些国家队有如航空母舰般巨大,比如,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现有员工5000余人,2010年的预算达11亿美元;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有员工6800多人,2010年预算达12亿美元。
 
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为主要依据成立和发展。王小凡指出,中国科学院也应该有相应的法律作为存在的依据和定位的基础。目前,中科院的定位不够明确,国家有直接拨款,但又不够支持全部研究人员,迫使他们到外面去竞争项目和经费,与大学形成矛盾,这些都需要从国家层面,从立法的角度来解决。
 
没有基础科学研究,国家是起不来的
 
“中华民族真正要在世界民族之林崛起,必须要有自己的东西。只有通过很多人的艰苦努力,发展基础科学、培养科技人才,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实现科学技术突破、解决国家的重大需求。”
 
王小凡认为,除了明确自身定位,中科院也要对自身作用有清楚的认识。中科院的三个主要作用,在基础科学中创新、在核心技术上突破和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计划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第一,中科院应该在基础科学知识上创新,对科学整体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不光是对中国而且应该对全人类的长远利益作贡献。但在国家战略需求的讨论中,部分学者将基础科学知识的创新和对国家的贡献对立起来,认为这无非就是发几篇文章而已,不能直接有益于老百姓,有人干脆将基础研究当做是“烧钱”。
 
“这是一种短视的偏见,一定要扭转。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上不去,就无法建立所期望的创新性经济发展模式,即使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只是别人的加工厂,在国际上也得不到尊重,甚至会受到批评或攻击。”
 
第二,中科院应该在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引领技术革命和创新。比如目前在能源需求上,国家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我们能否找到新能源?能否在能源新技术、材料、环境保护等方面有新突破?另外,在国家有重大需求的农业技术、医药技术等方面,能否有农业新品种的发现、能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这些都需要基础科学带动的核心技术突破。
 
“中科院的重点应该是技术的发明创造,拥有真正的专利,在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得到知识产权的认可和收益,而不是具体做某个产品,与企业进行比较。像有些研究所,津津乐道宣传的主要成果是某个具体产品赚了多少钱,这并不符合国家对科学院的预期。中科院要做核心技术突破上的带头人,一旦突破了,就应该把具体产品交给企业来做。”
 
第三,中科院要发挥100多个研究所“集团军”的力量,解决国家重大科学和工程问题,就像当年中科院集中优势力量,在“两弹一星”上为国家作出卓越贡献一样。“但重大的科学问题并不见得一定是应用问题,基础科学问题同样重要。不要错误地将国家科技需求等同为短期需求,一定得要做出符合眼前利益的具体东西出来才算成果。”
 
他强调,中科院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承担国家重大课题这三方面的作用是相互并行、有机联系的。基础科学研究在国家科技战略上应该是非常重要,不次于应用技术研究。因为没有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没有先进的基础科学研究所营造的氛围和培养的人才,国家是起不来的、是成为不了真正的世界一流强国的。
 
建立更加合理的评估和人事制度
 
“在现行的资源分配和科研评价体制下,中科院拥有的并非都是一流的队伍,应该建立比较公正的国际评估制度以及与之配套的人事制度。”
 
从2008年开始,王小凡主持参与了中科院生物领域8个研究所的国际评估,他指出,中科院下一步应该更加制度化,通过评估体系和人事制度的改变,保持一支始终走在世界前沿的国家科研队伍。
 
王小凡说:“因为知识和技术都在不断更新,长江后浪推前浪,没有人才的合理流动和调整,就会出现思维、知识和技术的老化。改革开放之初我还在上大学时,邓小平就说过,中科院只进不出怎么行呢?这么多年来,积累了15万人,但有多少人能作真正的前沿研究呢?现在应该是从制度上着手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通过对中科院8个研究所的评估,他认为在评估方面已经有了基础和一整套的做法、措施,但人事制度还没有完全跟上。“比如说,有些人不太适合作最前沿、第一流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怎么通过人性化的人事制度来发挥他们的作用;或者调整其岗位,做支撑性或辅助性的工作,或者转行。从中科院来讲,要作相应的制度改革,一方面,一定要有比较公正、国际化的评估体制,还要有具体的,与评估制度配套的人事措施,否则,评估好的多得一些钱,评估结果不好,不适合的人仍然在原岗位,再往下就人满为患,评估就白做了。”
 
他强调,中科院一定要下决心建立正常的人才流动制度。比如,现在一般都是招30岁、40岁左右的新人,如果过了5年或10年,发现其不适合作独立研究,但还占着这个位置,新人不能进来,或进来了也受压制,那么这个机构几十年都不会改变,这是非常危险的事。与此同时,人才的流动也包括优秀人才到不同的研究所或大学任职,要从积极的角度看,这是一个正常现象,而不是消极地认为别的部门又来“挖墙脚”了。
 
王小凡说:“这些事情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形成正常的制度,在这方面,中科院可以作出表率,培养优秀的科学家,允许他们到其他地方去施展才华,也是一件很好的事。而不应采取管、卡、压的方式,人为设置障碍。我听说,中科院研究所之间的调动也是很麻烦的事,应该作相应的改革。在下一个五年、十年中将之制度化,通过制度化来解决目前这些问题。”
 
《科学时报》 (2011-07-04 A1 要闻)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1192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1886-463723.html

上一篇:如果给国家培养出一批人,对什么事都没有标准地说好,这怎么行呢
下一篇:谢晓亮:美国学术系统最大的优点是有能力的年轻人能获得很大支持
收藏 IP: 71.94.219.*| 热度|

5 刘立 唐常杰 周可真 任胜利 Gpig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7: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