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议“科学家”
科学需要有从旧模式中走出来的智慧和勇气。[荷]布易斯·百贝罗
“科学家”这个称谓,对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的人们来讲,是太熟悉不过了!真的是这样么?
对“科学家”的理解,至少可以从以下3个层面来理解:
1.“科学”是什么?
说起来“科学”,一般意义上指“自然科学”,广义上也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等。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研究的对象即自然界中的物质结构、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从而有所发现、创新;对于“哲学社会科学”而言,研究的对象即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哲学、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进而揭示人类文明的变化规律和特点;从“科学”自身来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等构成了科学的“三维世界”(见《科学论:科学的三维世界》,李醒民著,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而对于从事“科学”研究事业的“科学家”来说,“科学精神”是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
2.“科学精神”是什么?
“科学精神”,指人们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学术探索的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等的总称,是从事科学事业的内在需求、须臾不可或缺。对于“科学精神”的丰富内涵,听听科学前辈们的观点和看法——“科学精神”之求真、批判、创新、独立、自由、公有、无私:
竺可桢说:“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布鲁诺说:“在真理面前一步也不退让!”
任鸿隽说:“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矣。真理者,绝对名词也。此之为是者,必彼之为非,非如庄子所云:‘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科学家之所知者,以事实为基,以试验为稽,以推用为表,以证验为决,而无所容心于已成之教,前人之言。又不特无容心已也,苟已成之教,前人之言,有与吾所见之真理相背者,则虽艰难其身,赴汤蹈火以与之战,至死而不悔。若是者,吾谓之科学精神。”
约里奥·居里说:“凡献身于科学研究的人都有一种上下求索、不知休止的精神,喜欢为探索未知而冒险。”
雅思贝尔斯说:“科学的源泉不是权力意志(虽然权力确实偶尔对科学有刺激作用),而是求真意志。”
梁启超说:“有系统之真知识,叫做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做科学精神。”
钱三强说:“科学是不断创新,不断前进,永不停步,永无止境的。在科学上没有禁区,没有绝对的权威,也没有千古不易的定论和所谓“终极真理”。”
皮尔逊说:“批判是科学的生命。”
方以智说:“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
……
总之,“科学精神”里凸显的是科学家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因为“科学精神就是理性精神,就是自由的精神”(见《什么是科学》,吴国盛著,2016年,广东人民出版社);“科学精神”是科学家不断创新的力量和源泉,是科学家的思想之“家”。
3.“家”指什么?
“科学家”的“家”不是生活的安乐窝,而是工作的耕耘地;不是避风的港湾,而是探险的场所;不是人云亦云地附和,而是独立自由地坚持;不是循规蹈矩地传承,而是特立独行地超越;不是别人学术思想的应声虫,而是自身学术话语的呈现者……一言以蔽之,科学家要有自己的科学发现和学术思想,而非学术界的“搬运工”,须向着圣人所言的“三十而立”之境不断进发——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从学他人的一“家”之言到“立”自己的一“家”之言的过程中,正如杨振宁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学问是积累起来的,所以必须要先学习别人所做的东西,然后才可能有自己的见解。不过,在学习了一个相当程度以后,必须要发展自己的见解。不能老跟着当时“权威性”的看法跑。
我想,老跟着当时“权威性”的看法跑,永远只能看到“权威”的屁股!殊不知,“权威”也并不确切地知晓前方是阳关道还是独木桥,或者悬崖峭壁?
最后,抄录我的小诗两首,再表对“科学家”的拙见:
1-八国
沙场胜负正邪存,诗外功夫逐鹿尘。
理论实践论革命,医药莫分精髓真。
(2016年3月11日读《谁来做下一个“屠呦呦”》有感)
75-三大行书之寒食·祭侄·兰亭
悲喜顺逆命中定?江山易改秉性终?
心正字正人正训,不就不屈不倚名!
笔冢墨池十八缸,骨硬立稳至尊圣。
颜筋竖腴法度严,碑帖纸贵热血卿。
善书晓之术道存,不学而通尚意领。
宇宙家国脆芦苇,寒食祭侄赛兰亭!
参考文献:
《科学名言》,马来平主编,2013年,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