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生命周期评价与管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ht 好奇是天性,理解是乐趣,解释是我的工作,预感应验了是RP爆发。

博文

风暴来了,新一轮欧盟环保政策——基于LCA的产品环境足迹(PEF 精选

已有 11208 次阅读 2013-4-30 03:03 |个人分类:行业动态|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环保, 产品, 产品环境足迹, PEF


生命周期评价(LCA)终将成为主流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国际环境毒理与化学学会(SETAC)联合成立的国际生命周期倡议工作组(UNEP/SETAC Life Cycle Initiative)是国际上最重要的推动LCA研究与应用的机构之一。去年在制订其第三个五年规划(2012-2016)时,其最终愿景是让LCA成为社会的主流(A world where life cycle approaches are mainstreamed)。没想到,这么快,LCA就被主流了!


   2013年4月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新的环保政策通知——“Communication on Building the Single Market for Green Products”,其核心是:未来欧盟市场将采用统一的方法评估绿色产品,从而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市场。欧盟同时发布了绿色产品的评估方法指南,称为产品环境足迹评价方法(Product Environmental Footprint,PEF。毫不意外,PEF是完全基于LCA方法的,就像是ISO-LCA标准的操作指南。(详见http://ec.europa.eu/environment/eussd/smgp/index.htm


   一直以来,生命周期思想都是欧盟制订产品环境政策的核心思想,LCA都被认为是评价产品环境影响的最佳方法,在各种法令和政策中被反复推荐、寄予厚望。例如:

*  2003年,“Integrated Product Policy - Building on Environmental Life-Cycle Thinking”

*  2008年,“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and Sustainable Industrial Policy Action Plan”

*  2010年,“Sustainable materials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  2011年,“Roadmap to a Resource Efficient Europe”

*  2013年,眼见着LCA方法、标准、工具和数据库日益成熟、基于LCA的产品碳足迹和水足迹席卷全球市场、而且法国已经在过去两年的试验期中完成了上千种产品的PEF,这次欧盟铁了心了,LCA被确立为评价绿色产品的唯一方法。欧盟相信,由此,可以避免因评价方法不同,给消费者和采购方带来混乱的环境信息,同时也减少企业披露产品环境信息的成本。


   从现在起,欧盟将再开展三年的试验期,召集企业和行业组织,制订各种产品的评价规则,开展上述评价工作,编制产品PEF报告,并将用于产品环境标志、产品生态设计等体系的评价方式。欧盟建议各成员国、企业、行业、认证机构、金融组织等市场相关方,在评价绿色产品时统一采用上述方法,从而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市场。


   一场环保法令风暴看来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其影响范围与以前的法令大不相同:

*  LCA和PEF适用于所有行业、所有产品,而不是只影响某些行业

*  LCA和PEF是基础的评价方法,将影响到各类与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相关的工作,例如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环境标志、以及相关产业政策制订、市场机制设计等等。这些工作都可以采用LCA和PEF评价方法,都可能受到LCA和PEF评价结果的影响

*  LCA和PEF意味着持续评价、持续改进、持续报告,这将是长期的产品环境管理工作,不会有达标完成的时候


 

中国制造、尤其是出口产品,面临新的挑战


   我从事LCA工作将近20年,一直梦想着LCA成为资源环境保护的主流分析方法——有一天,每种产品、每个企业、每次决策都做LCA分析,从而更快更好地实现全社会的资源环境保护目标。但当这一天似乎快来到的时候,却很担心中国制造、尤其是出口产品,还没有做好准备。


   欧盟的PEF方法和要求适用于所有出口到欧盟的产品。为此,欧盟去年发起了国际LCA会议“Quality Data Availability for Policy Making”,邀请了多个国家的政府机构讨论LCA的数据库和数据质量问题。2013年4月1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了第二次会议,来自欧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土耳其、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哥斯达黎加等国家的政府代表和LCA专家介绍了各国与LCA相关的政策以及数据库开发情况。


   作为唯一受邀参会的中国代表,我也在4月10日的会议上介绍了中国生命周期核心数据库(CLCD)的开发情况。另外,在4月8日的准备会议上,还受邀为各国代表讲解了UNEP/SETAC的《全球LCA数据库指导原则》、LCA数据库开发和数据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方法以及CLCD的开发经验。


   从会议介绍的情况看,以出口为导向的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加拿大、美国,以及泰国、墨西哥、马来西亚、巴西等出口较多的新兴经济体国家,都早已认识到LCA的重要性,已经开展了长期的LCA基础工作,可以为本国企业提供PEF技术支持。而且,类似的评价方法和政策有可能蔓延到世界各国市场。会议中,美国和墨西哥代表都提议下届会议到自己国家召开,我询问了美国代表,他说这是美国国务院、能源部、环保署和农业部四个部门商议的结果。想当初,欧盟出台限制电子电气产品有毒有害物质的RoHS指令,结果改变了全球的电子电气制造业,这一幕似乎正在重演。


   过去几年,因为产品出口的原因,在国外采购方和市场的要求下,已经有很多中国企业在咨询认证机构的帮助下,开展了产品碳足迹、水足迹等LCA评价,但很多时候只是临时应付,并未真正重视这项工作。欧盟新法令意味着:资源环境保护将是市场竞争中持久的主题,而LCA是唯一通用的语言。

*  这要求企业、行业、咨询认证机构建立更完善的LCA评价和应用能力

*  需要LCA研发机构开发出更丰富的数据库,开发出更高效、更简便的解决方案

*  并且,PEF指南提出了更严格的数据质量要求,那些采用国外LCA数据库分析中国产品、采用材料成分乘以排放系数的做法,是难以符合PEF数据质量要求的。


   作为制造业和出口大国,中国出口企业和出口产品将始终面临国内外巨大的环保压力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内过去几年产品碳足迹、碳交易的发展经验显示,消极抵触、心存侥幸,只会越来越被动,丧失应有的话语权。只有高度重视、积极应对,理性分析利弊,趋利避害,才能真正维护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也符合国内节能减排等政策目标的要求。


   近期,国内相关政府部门也不约而同地出台了多项支持LCA研究与应用的政策文件,尽管还缺乏统一协调,也尚未上升到更高的政策层面,但已经涉及到LCA应用的多个重要领域(如下)。如果这些政策得到切实落实,将有利于中国制造业的绿色升级、增强可持续竞争力,也有利于国内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实现。

*  技术评价方面:2012年9月,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工业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遴选、评估与推广工作的通知》,“鼓励采用多属性综合评估、生命周期评价、成本效益分析和专家辅助综合评估等定量化技术评估工具,提高评估过程的科学性和评估结果的客观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9598-625040.html

*  产品生态设计方面2013年1月,工信部、发改委、环保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的指导意见》,指出“生态设计是按照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系统考虑原材料选用、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力求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降低资源消耗、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原材料,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从而实现环境保护的活动”,并且在重点工作中建议“逐步建立产品生态设计基础数据库;试行产品生命周期评价”。

  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2843926/n13917012/15219403.html

*  清洁生产方面:2013年3月,发改委、环保部、工信部,组织编制了新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通则》,其中编制原则指出,“宜在选择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和权重时参考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的理论。权重由该项指标对清洁生产水平的影响程度及其实施的难易程度确定。”

   http://www.sdpc.gov.cn/tztg/t20130314_532592.htm


时不我待,国内的企业、行业、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咨询认证机构应该尽快行动起来,加快LCA能力建设和政策制订,保护中国制造和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支持国内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实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9598-685225.html

上一篇:中国生命周期评价研究与应用倡议 - 征求意见
下一篇:国内有哪些LCI数据库,有什么功能?内容包括什么?
收藏 IP: 125.69.103.*| 热度|

9 徐大彬 刘刚 石磊 曹聪 汪晓军 孙峙 严明佳 蔣勁松 强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