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时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onbin 自我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系统

博文

Nature也来玩民科:评一篇关于人源进化的文章 精选

已有 10333 次阅读 2013-10-8 21:05 |个人分类:一起读顶刊|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昨天发了一篇博文,是有关“人类世”系列文章之四。其实在整理这篇博文的时候,我就挺纠结的:尽管是Nature的文章,但其中的许多观点和认识,是我作为一位同行所无法认同的!因此在行文中,我字里行间还是透露出了对那篇文章的不满,而且在拟定标题的时候,还特意在后面加了一个问号(?),以表明我的质疑。昨天将那篇文章发布出来,正是想今天作为靶子来进行评论的。

我不知道Nature为何在这个时候要发表这样观点的文章,文章本身并不结合什么新闻事件,主题也没有什么新意,而内容和论据又近似民科的认识。我这样说,并非有意要黑Nature,而是有一定根据的。因为我曾经与大众进行类似话题的科普时,就有人提出疑问:外来(入侵)种到达一个新的领地,不是增加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吗?自然资源这么有限,我们为什么还要建自然保护区?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消灭互花米草等入侵种呢?当然,有时候也会在网上看到一些民科提出自己对进化论的新认识,也会大力辩解入侵种无害论等等。实话说,我看到Nature的那篇文章,第一感觉就是民科,但看发布这些观点的人,我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因为他们自己应该是官科,所以我写到“我惊讶的是,Chris D. Thomasis作为一名保护生物学教授,居然从明显与主流认识相悖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这尤其吸引我的注意”。读完文章,写罢博文,我毫不犹疑在博文后面加上了一个伏笔:这样的观点出台,我想多少会引起一些争议的。如果注意到文章之后的在线评论中,就会发现大多数人对文中的观点也表示了怀疑和反对(其实是明确的反对)。我相信,一般在Nature的文章之后进行评论者,大多还是对这个行当比较了解的人,读完评论,更坚信了这个认识。今天的博文,我就想整理他们的看法,与大家分享一下,同时理顺一下我自己的思路。


首先是Gavin Masterson  2013-10-02 06:31 PM来发表评论,他说:在对待外来种的问题上“并非所有的改变都是不好的变化”这个论点是正确的(博文注:“并非所有...都是不好”,这样结构的句子永远是正确的),但你在引进新物种时需要一定的规范,并把它放在当地生态系统的背景下进行考虑例如,如果按照作者所描述的物种引入会对生物多样性有好处,那么控制物种输入的机构是否就会变得不那么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呢?难道他们之前就应该一直将引入种当做“稀缺的保护资源”进行保护,直到很长时间之后有证据表明这些引入种对当地生态系统会造成破坏之时才采取行动吗?而一旦危害效应显现,再采取行动会不会太晚?

接着,Matt Chew 2013-10-02 10:01 PM 对这个评论进行了回复(原文非常费解,以下内容主要为意译):物种的无意引入目前已颇为多样,而且频率很高,这表明当前的交通状况、模式和基础设施非常有利于活有机体的扩散和繁殖。如果要打破这些扩散和繁殖过程,需要商业、政治和科技上的革命。运输行业依赖于长距离的输送,其职责(以及相关的成本)都非常具体,而且在有意无意之间就将非目标种进行了传输。如果要求行业采取一定的行动,来防止对物种的无意引进,这肯定会所带来一定的成本,如果要这些部门自行消化这些成本,那么就不清楚我们目前的全球化商务是否还可保持其活力。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要达成政治共识,并采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来进行要求是极不可能的。因此,要起诉那些帮助无意引入的入侵种的运输行业似乎有些可笑,只能准备一些有关入侵力方面的理论问题耐心说服他们,让其给予很小的承诺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但这似乎与真实世界的情况有些相反。(他显然对防止外来种扩散实践的可能性表示了极大的担心

然后,第三位评论者Mike Male 2013-10-03 01:32 AM 上台,他说:为了保护一些注定只能在动物园里存在的标志性物种而花费大量的金钱和资源,的确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企图有朝一日在这些标志性物种生存的环境改善了或者得到了保护时让其重回栖息环境中,这个想法是不现实的,除非改变人性的弱点,否则这些愿望永远也不可能实现。(读到这里,我还以为是赞成Nature的那篇文章呢但对于这篇文章所言,我总体上并不赞成,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忽略了时间。根据进化的时间尺度,人类世在整个旅途上仅仅是一眨眼的功夫。气候破坏的速度在地质学上是快速的,现在让我们把双手举起来,任由入侵物种肆意繁殖还为时过早。我们并不知道食物网和环系物种(ring species)如果最终受到干扰将如何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难道我们现在应该坐下来,任由杂草接管热带雨林而进行改变吗?当然,这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多样性,但依然是杂草的多样性。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数百万年的进化所产生的内在价值。我们可以用一百种海藻来替换大堡礁上的一百种珊瑚。这种替换,多样性并没有减少,但你知道有多少依赖于原来那个生态系统的物种也一同消失了吗?也许我们可以改变一些浪费在东北虎、大熊猫、澳洲毛鼻袋熊和白犀牛等保护上的花费,致力于改变人类本性,并修复气候破坏的起因,这样的花费是否更好一些呢?(这位评论者的观点我特别赞成,而且几个问号也非常有力!

Bernard Gore 2013-10-03 01:56 AM 说:我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在一个人为理想的世界中“可能的”理论发生,并非我们在现实世界所能预料的那样。物种为适应变化而迁移,这是我们对过去能够测量的一种方式,但这并不是在人类世中所发生的。人类世的情况是,许多栖息地已经完全消失了,尚存的栖息地是孤立的,被完全人为化的环境所分离。现在不是物种跨越环境梯度(纬度和海拔变化)移动的问题。随着每公里的条件变化,物种也只会移动不太远的距离,会有大片荒芜的土地,许多物种是无法穿越的。即使在不远处有合适的条件,它们只能到达一些边界而无法继续前行。第二个问题是,那句“人类在发现他们自己被“流离失所”物种所“入侵”时,其态度通常是非理性的。处心积虑要迫害这些新的物种——仅仅因为它们是新的——让其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不再继续”。虽然在某些情况下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人类生活如此密集的条件下,我们的生存非常依赖于作物和其他条件。任何物种的到来都有可能会扰乱其环境和条件,而一个区域的人口是承受不起“拭目以待”的——因为即使最后的结果仅仅是1%的情况有害,但这迟早发生的1%可能是灾难性的用汉语表述就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生活在“边缘”的人口(其实许多人正是这样的,未来这样的情况可能会更多)因此而寻求消除这些潜在威胁并非是不理性的,他们的行为完全是为了理性地增加其生存的机会。

Silvio Pitlik 2013-10-03 05:15 AM对微生物随抗生素的进化问题进行了讨论:至于微生物世界,在人类世最大的生态进化影响可能是在环境中大规模释放了成千上万吨的抗生素。我们不知道这个过程如何影响土壤以及动物和人类中的微生物群中的微生物进化。我们是否刺激微生物世界中更多的生物多样性?对抗生素的耐受能力能否更有利于新的微生物种类的产生?

Bernard Gore 2013-10-04 04:34 AM 一看就是微生物生态学家,他似乎并不完全赞同Silvio Pitlik的说法,又用了很长的篇幅进行论述:我怀疑并不是由于抗生素——我们所生产的所有抗生素只是感染与免疫系统之间自然战争的一部分。在战争中,细菌进化出抗性的速度表明,外界影响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最大的努力是设法消除某种细菌——其实只是一种疾病,更多的被推向一边,但这看来似乎完全不可能根除之。这样,我可以看到一个潜在的进化机制,抗生素推动了更多有益细菌的发展——毕竟我们只针对那些造成危害的细菌,这不太可能是我们可以管理的最好方式,这只是暂时的,只影响了细菌种群一个很小的比例。但是,我们可能已经以另一种与人类世有关的方式改变了整个细菌景观——跳跃和连续的种群。我们未来可能会继续这么做,也可能因此而导致一场灾难。历史上的许多事件告诉我们,如果出现一个真正具毁灭性病原体,似乎会消灭整个人群,之后消灭其本身。许多物种(包括我们自己)生活在分离和孤立的群体中,这是一个自然的限制因素。即使一个受感染的个体离开该地区,他们也不太可能遇到足够的新宿主,成为高杀伤力的病原体继续蔓延。然而,目前人类种群(作为单一物种)已经有效地覆盖了整个地球,而如果某种病原体出现且没有被迅速遏制(最近的许多事件表明不会被迅速遏制),那么病原体将有效地进行无限制的传播。在还没有导致整个灾难的条件上,这种广泛传播使得病原体以人类及其日常的食用动物为宿主,这与其他不易演化的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有可能这些与人类相关的过程将变得越来越普遍,这可能导致细菌景观的重大转变。

看来Brian Sanderson 2013-10-04 03:40 PM 是一位生态学家,他的评论很生态当我们想在生态系统游戏中扮演能手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自己所处的生态学问题。在Paul Colinvaux的优秀作品《为什么大型凶猛的动物是罕见的》中,他将人类看做人类动物(human animal),并考虑其生态学问题。从整个人类的经历来看,人类也属比较稀罕的,我们目前正占用着狼和熊的生态位。但是之后,在最后一个冰河时代,人类动物使用技术创新开发了更多的资源,是为了进一步增加人类种群将其他物种赶出其栖息地。术语“人类世”只是人类人口过剩的一种委婉说法而已。但最明显的是,当我们的人口数量足以改变自然的秩序时,我们并不会非常明智地对待这个能力而主张采用某种形式的合理控制。迄今为止,灵长类的人类已显示出其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如果让他们来经营地球生态与进化问题,显然还完全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人类可以比自然界的盲目运作做得更好。“人类世”是否增加或减少了生物多样性,这一点儿也不重要。真正的问题是人类人口过剩已征服了我们的大多行星伙伴,引起了它们的贫穷和苦难。

Doug Downie 2013-10-04 06:44 PM的评论很短,但显然触及了关键性的问题这篇文章似乎没有区分“入侵”种和“引入”种。根据定义,入侵种是指那些对本地生物多样性或必须的人类活动正在呈现其负面影响的物种。许多引入种并没有达到这种影响水平,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会成为入侵种,但也可能不行。也许试图消除它们很可能是浪费时间和金钱,但在试图控制真正的入侵种方面似乎并不算是误导。

Raymond Hasey 2013-10-07 12:46 AM对这个评论表示了赞同,并进行了补充:很好的观点。就拿猎豹来说,这是一个最近在加州灭绝的物种。有人主张用“再野化”(rewilding)计划来恢复这个已经灭绝的,与羚羊共同进化的捕食者。那么是重新引入本地哺乳动物呢,还是引入一个非本土的物种?生物控制方法经常是引入非本土的昆虫来控制非本土的害虫。这种引入是增加还是降低了生物多样性?这个新引进的物种会自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好或者坏的影响吗?我想说,当我们做这些决定的时候,应该主要取决于实际的科学评判而非纯粹的观点。

Salman Khan 2013-10-05 12:52 AM 看似一位生态与进化生物学方面的专家,大神一样的评论呀我不能同意文章的看法,我怀疑人源的物种形成过程可产生能与自然进化过程和选择通过数十亿年塑造的物种相媲美我认为,物种形成的自然速率正在遭到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我们多见的是全球巨型动物的灭绝、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关系遭到严重破坏、进化上遥远的物种处于边缘位置、共生物种也受到威胁。我们有大量的研究清楚地表明,生物多样性正走向灭绝。我有一个假想,进化本身也正面临着灭绝的风险。我必须说,有很多研究正在专注这个主题,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里所要提出的是进化灭绝理论,但现在的科学现实是我们无法放弃一些错误的观念,认为人源杂交能给我们带来类似进化所产生的生物多样性这句话批到了关键性的问题,原Nature文章的民科性昭然于天下)。即使在2013年及之前新发现的物种都面临着灭绝的威胁。我的论点是,人源杂交不能产生遗传学上可行,生物学上多样的物种,它们能继续在快速变化的生态系统中繁荣。生命自身已有的多样性是很弱的,以至于物种形成的速率受到人类的严重影响。

Raymond Hasey 2013-10-07 12:20 AM明显是批判性的评论:很难想象,哪位科学家会将论文的主题引入到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更加集中对新种产生的速率进行调查,对不同过程所产生多样性的速度应该进行综合分析“。我的问题是,如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都同意Chris Thomas的看法,那么汇集所有引如物种的总效用,我们还是无法知道某个特定的生态系统其生物多样性究竟是增加还是是减少。难道我们真有人知道引入物种对某些特定生态系统具有净的正效应或负效应?我们都认识到,某些引入种对当地生物多样性是有非常负面影响的。我不知道其净效应是正的还是负的,因此我只能认为Chris Thomas的说法是正确的,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非常欣赏他能想到这个观点(这最后一句话是讽刺吗?否则看不懂)。

Russell Seitz  2013-10-07 03:06 PM 以文学性的描述进行了评论:人类世从开始到工业革命,再到现在。在这个大开发的时代,当植物园开始交换活体植物标本时,这俨然成了一个生物变化的发动机。这些植物突破它们的帝国边界,常常带着土壤与共生体,漫游整个世界。由此产生的生物圈均质化,不仅导致外来物种进入每个国家,而且还让原生植物的基因第一次发生了远距离的跳跃。只有那些最顽强的物种可以忍受长距离旅途的颠簸和磨难,有朝一日到达了能继续生长繁衍的世外桃源。

Cpt Jerzy Nemo Cpt Jerzy Nemo 2013-10-08 02:05 PM认为作者似乎在混淆一个事实:“这是一个独立于人类的过程”,而且他还有一个意见:“这是值得保护的”。一些新的小型杂草其基因几乎与它们的祖先相同,所以生物多样性增长是微不足道的。那怕从功利主义角度其保护价值也没有。一片杂草在数值上可以有许多物种,但并没有原始森林的生物多样性或休闲价值。与常见的外来植物作战的确是无稽之谈,在这一点儿上作者是正确的。一次又一次去对付那些持续侵扰的物种是事倍功半的。然而,阻止新的外来种建立种群是颇具实际意义的。摧毁一个小的入侵物种种群是很便宜的。预防策略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避免小的可能性可预防未来造成更大破坏。可类比的问题就是医学中对新疾病的监控。大多数新疾病会迅速自然地消亡。然而,医疗是不等待的,这样可避免可能的流行病。在新的外来种还比较少的时候,在它们还没有造成危害之前就采取措施,这应该成为入侵种防治的预设政策。


坦率地说,很少看到Nature的一篇文章,遭遇如此一边倒的批驳声,本想在Nature网站上也评论一下,但显然不如在这里发表自己的看法更自由。网上评论的语言随意性很大,有些句子本身就不通,或者前言不搭后语,所以文中的内容大多为意译,如有错误,请善意指出,谢谢!

参考网页:http://www.nature.com/news/the-anthropocene-could-raise-biological-diversity-1.1386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731190.html

上一篇:人类世(4):杂交形成的物种提高了地球生物多样性?
下一篇:迎接新时代挑战的环境遥感技术
收藏 IP: 101.87.157.*| 热度|

23 曹聪 陈楷翰 赵星 武夷山 赵序茅 赵美娣 刘全慧 戴小华 程智 张骥 陈安 应行仁 蔡小宁 丁凡 叶威源 文克玲 马兆武 李天成 李土荣 蔡庆华 马志超 biofans clp286

发表评论 评论 (3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