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时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onbin 自我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系统

博文

评审青年科学基金中的问题与收获 精选

已有 34084 次阅读 2013-5-12 22:04 |个人分类:基金申请|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评审, 青年基金, 2013

4月28日,陆续收到基金委的基金评议通知信。可能是基金委怕浪费了宝贵的三天,硬是赶在劳动节前给大家布置了任务。清点了一下,约有30份左右,按照我的评审速度,这约需要10天的时间。今年收到的标书中,青年基金占多数,有19份。相对来说,我比较喜欢看青年基金,每次都能从评审中有许多收获,特别是学习年轻人不拘一格的思考方式,这样我自己也能与时俱进了。所以,每次我都是先看青年基金的,到今天为止,终于将19份青年基金看完了。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数字,以前从来没有一次收到这么多青年基金的评审请求的。于是心血来潮,顺便做一个简单的统计。在这19份标书中,女性占多数(女11:男8);从年龄分布来看,80前有9份,80后有10份,大致相当;从所获得的学位来看,博士学位者占多数(硕士6:博士13);从职称来看,中级职称占绝对多数,还有几份博士后的(中级13:副高3:博士后3)。我想这个比例也大致反映了青年基金申请者的总体分布情况。

基金委对青年科学基金的定位是青年科研人员的“起步基金”,旨在“稳定青年队伍,培育后继人才,扶持独立科研,激励创新思维,不断增强青年人 才勇于创新的研究能力,促进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而且“应特别注意评议申请人的创新潜力和创新思维,不必过于强调其研究队伍和工作积累。”。在评审前,我对这句话反复看了多遍,让其进入我的脑子,希望达到潜移默化的程度。评审时,我将主要精力放在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方面,并做一个初步的评价,主要询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申请者提出的研究工作意义重要,或者有趣吗?他们对国内外研究现状是真的了解,还是仅仅看了一些综述文章而已?后面所列的参考文献,申请者自己读过吗,这些文献足够吗?他们有创新性思考,并提出了新的科学问题吗?解决方案是否能部分或全部解决前面所提出的问题呢?如果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我本来觉得就可以忽略后面的内容了。当然,大多时候,特别是碰到自己看好的标书,也还是需要参考一下他们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特别是想把握一下申请者提出这些有趣问题的来龙去脉。而对于那些缺乏亮点的标书,看后面的内容其实是显得多余的,有时候只是因为好奇顺便看看而已。

总体来说,看完这些标书,还是有不少收获的,也有许多感想,特意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年轻的朋友撰写基金申请书有些许帮助。人就是这么奇怪,换一个身份,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的时候,有些认识和感觉就不一样。以下的内容,我只是站在评议者的角度来讨论的。虽然我这里说起来看似头头是道,而我自己在写申请书的时候也可能犯同样的错误,因此请大家正确对待其中的一些细节内容,不同的人可能认识也不尽相同  。

还是先说问题吧:
(1)术语翻译不严谨。有一份标书,如果仅看中文题目,那用词是极其怪异的,正文中也有许多术语的翻译让人匪夷所思,其实这些术语有大家都认可的说法,为什么要自立一套呢,甚至在一段文字中一个术语居然有多种说法。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申请者没有严肃对待科学术语,或者对科学术语的翻译不熟悉。
(2)文献调研不足。为了说明研究的重要性,申请者套用“过去XX的研究,比较多地集中XX方面,有关XX的研究还是近期的事”以及“在国内,有关XX的调查与研究多集中在XX系统”这样的格式,本来没有什么不可,但必须是真实的,而必须在充分调研文献基础上这样说,不能想当然。恰好有这么写的一份标书,其内容是我非常熟悉的,我感觉这种说法完全不是事实。还有一份申请书,花费了大量的文字,讨论了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几乎没有看出什么新意。而且,整个论述所引证的文献极其陈旧,显示出申请者者对这方面研究的跟踪了解是非常不足的。因此,研究内容和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就非常单薄,更看不出其特色和创新点是什么。工作基础和工作条件,更是简单到“本课题申请人曾做XXX方面的相关研究。”和“有一定的适于研究本次课题的设备,完善的实验室,处于XX市,方便对XX进行调研。”等聊聊几个字,看不出有什么能力完成该项目。这也是我看到的最不认真的申请书。
(3)胡思乱想的成分偏大。一个实验方法应该建立在正确的理论基础之上,或者参考一些标准的方法进行改进,而不是想当然,设计一个贻笑大方的方法。比如,有一位申请者拟采用扬土的办法产生PM2.5,这说明申请者对PM2.5的产生机理缺乏足够的认识。许多研究者,甚至是一些成熟的科学家,有时候也会犯有同样的毛病,就是将普遍性的优势,或者本归属于其他类型的优势,硬套用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上。
(4)设置的体量太大,青年基金的资助额度难于完成。这体现在,或者研究头绪太多,或者任务量巨大。头绪太多,整体研究方案就显得比较凌乱,不知道具体想解决什么问题;任务量巨大,可行性也就不足了。比如,一项研究拟对某市划分数千个网格进行采样。与其说这样的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倒不如说是普查项目。
(5)有些申请者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但却没有提供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这是比较令人遗憾的。本来我饶有兴致地读完了立项依据,期待其解决方案时,却发现按照那种方法,问题依旧存在。还有些交叉研究的标书,至少涉及了多个方面的专业技能,但从项目组成人员的专业结构来说,有些方面可能是无法解决的,因此其可行性就不足了。
(6)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缺乏,整个研究只是用常规方法解决常规问题,而这些问题已经研究得相对比较透彻了;或者,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提炼不好,没有体现“关键”二字。由此,特色与创新也都是传统的思维模式,研究内容和方法泛泛而谈,针对性不强。比如,一申请书聚焦于湿地植被,但在具体论述遥感方法时,与其他植被也没有什么差异,缺乏针对性,也说明对湿地植被遥感的特殊性理解不够。另外,虽然高光谱遥感能解决一些问题,但近地面遥感的研究如果不结合航空/航天遥感,似乎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大尺度监测才是遥感的精髓。
(7)论述前后矛盾。在前面说,“现阶段XX在XX科学中的应用相对于农业、水文和地质等领域还十分有限”,之后,突然改口说“近年来, 国内学者已经开始利用XX技术进行了大量的XX研究”,这说明申请者对这方面了解还不深,更多的是想当然。
(8)申请书写得晦涩难懂,许多句子要读多遍才知道其含义。立项依据中,申请者似乎无意讨论选题的必要性,一直在强调自己的研究是在做什么,并假想一个可能的潜在成果,并认为“其成果将为各种XX系统运行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借鉴”,但实现该成果的路径是什么,却很少提及。总体上还是在泛泛而谈,不能说不对,但也很难令人完全信服。更多的时候,申请者是在做科普式的综述,却没有总结该领域亟需解决的具体问题是什么,其科学性何在?
(9)抄袭问题。这是一个相对比较严重的问题,这次在评审中,看第一本标书的时候,觉得还不错,后来看另外一份标书的时候,感觉许多句子已经读过了,于是找到前一份标书,一比较,发现大段大段的内容是一样的,看来这两个申请者都是抄袭的同一个地方的内容,当然也就不可能对这两份标书有好感了。
(10)自我评价的内容不妥。比如,一本标书,在可行性分析中,申请者写到:“项目中所用的技术和方法均已相对成熟,项目申请人所知研究小组已具备各方面研究条件,并具有较强的科研条件和研究平台;本项目设计合理,各研究内容具体、清楚,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均切实可行,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其实应该是同行评议者对申请者工作评价的说法。

在阅读申请书中,也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
(1)坦率地说,有些申请者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背景,我并不熟悉。而有些标书写得很好,申请者对该领域的研究颇为熟悉,阅读其申请书,我自己也是一个学习过程,立项依据条理非常清晰,顺理成章所提出的问题也非常具体明确。也可能就是因为这样的思考和总结,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就非常全面和完善,是否合理那当然只能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2)申请者为了说清某个科学问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许多背景知识,这显然对于我来理解这份申请书是有很大帮助的。另外,也就是因为基于这种有的放矢的介绍,让申请者自己对科学问题的理解也更加透彻,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操作性也非常强。
(3)申请者在“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中,将往年评议意见放在这里,并针对这些意见进行了修改的说明也一同呈现出来,让我能看出申请者对本子完善所付出的努力。我觉得在目前基金委还没有提供官方的格式来让申请者反馈评审意见的条件下,这个办法是非常值得尝试的。从中也看出了这些年轻科学家不拘一格的创造力和对自己研究领域的信心,值得鼓励!【注:从2012年开始,基金委的申请书增加了“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一项,有心的申请者完全可以利用这项内容,象论文投稿时的修改说明来反馈对申请书的修改和一些辩解的内容。】
(4)申请者在工作基础中,客观而翔实地说明了自己的学术发展历程,让人看到了他对该选题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对XXX的兴趣,促使了他的博士研究。该选题可看做是他博士研究的自然延伸,虽然申请者在这个跨领域的研究中目前还没有正式论文发表,但其研究的潜在学术产出是可期待的。

我还想到其他一些问题,这些与申请书写作本身无关:
(1)申请者所列出的一些正在参与的科研项目,似乎与项目研究主题没有必然的联系。我理解这是一个非常无奈之举,年轻人还没有自己的项目的时候,只能参与一些与自己研究关联不大项目,虽然看似在积累一些经验,但似乎更是在浪费时间。
(2)如何列出一些研究成果。有一本标书,从申请者的研究基础来看,也应该能胜任这个工作。本来工作应该算做得不错的,特别在这个领域也属专家了,但不知为何,申请者的产出很低,至今没有发表一篇像样的文章。当然,最后我还是鼓励这个工作开展下去,因为标书本身还是写得不错的。问题是,申请者将发表在AMR和AMM上的文章也列在那里,并作为重要文章标注出来,我怎么觉得这些文章只能给申请者减分呢?如果不列,是否有更好呢?其实,我也不知道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




基金申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689303.html

上一篇:人类世(3):人为地层与自然地层的混杂
下一篇:相约在崇明:2013年复旦大学“崇明东滩湿地探索科学夏令营”
收藏 IP: 220.181.118.*| 热度|

87 曹聪 李学宽 蔡庆华 陈楷翰 罗德海 马建敏 喻海良 时志强 张忆文 肖映雄 王善勇 王涛 孙广东 范丁丁 张卫 梁建华 汤旭光 陈建伟 秦承志 彭真明 徐绍辉 李培光 曹凯 徐长庆 戴小华 汪志昊 陈万浩 长龙 喻平 李涛 李宇斌 王亮 黄晓磊 黄仁勇 吕小游 陈凯敏 刘桂锋 许有瑞 曹建军 刘新 唐剑锋 董焱章 陈建刚 杨月琴 董侠 贺泽龙 王启云 张其威 杨秀峰 孙建 黄彬彬 周士贵 何学锋 陈沐 韦玉程 魏青山 李万春 余世锋 申艳军 李天成 苏金亚 吕喆 庄世宇 钟伟 刘振华 刘晓晴 吴斌 董全 王卿 李鹤平 赵宝友 刘津梁 马飞 王志红 成爱芳 李可 wenbo88818 wgq3867 zaimingyu zhouguanghui liuzhan001st arsian zhangtingyu happyspoon cmhuang xialooking zhokzhok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