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周前在云南出差,碰到一位在中国某机关工作的德国人,聊天中无意涉及到科研课题的申请问题,他一语道破了天机。他说,在德国,课题申请非常容易,但很难交差;在中国,课题很难申请上,但非常容易交差。乍一听,觉得很有道理,我于是对他这句话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其实,这不是一个新的话题,甚至不是这位德国朋友的发明,他的汉语很好,能用汉语聊天,所以这样的见识也许是从他的同事那里获得的认识,只是被他总结出来而已。但另一方面,他应该算是非常熟悉欧洲和中国体制的研究人员了,能说出这样的话,应该是将他自己的切身体会与俏皮话高度融合的产物。
其实,类似的问题在中国有很多,我们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招生制度非常严格(20-30年前应该更加明显),但读书是非常容易的活儿,正常情况下(排除出国和收到学校处分、违法等客观放弃学业的理由)很少有中途辍学或者无法毕业的。以前曾有人将这些问题进行总结,称之为“严进宽出”。当然,一般说到这个事儿,都是给予的负面评价,其改进措施自然是“宽进严出”,其他的两个组合“宽进宽出”和“严进严出”几乎不考虑。那么,对于科研课题的申请,是否也应该提倡“宽进严出”呢?
“宽”和“严”,从词义上看都是褒义词。“宽”是宽松,宽容等含义,而“严”是严格、严谨等之意,按道理,这两个词不是反义词的,而是从不同的维度说明问题,所以不管是放在“进”还是“出”的前面,都应该属正确的做法,为何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情形呢?问题就在于对宽和严的理解上,“宽”被曲解成宽恕,“严”被曲解成苛刻。对于做了坏事和没有很好完成任务的人要给予宽恕,对一些不必要的细节进行吹毛求疵即为苛刻。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南京大学校门前毛泽东的题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早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课题不管是在进还是出,都需要在宽松而不失严谨,严格但不失宽容的条件下进行。但本博文讨论的“宽”和“严”正好想采用这种曲解的含义。
显然,以上论述只是一个文字游戏,并未给出任何有操作性和建设性的建议。说实话,还真不知道,只能继续发发牢骚。
将“严”理解成苛刻是有其社会背景和基础的,我们的国家人口多、底子薄,是在推翻三座大山、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此处省略365个字),总之,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但人数多,人均资源当然少,门槛就抬高到了苛刻的程度。但人的个子有高有低,同样的门槛,高个子的巨人毫不费力就过去了,比普通人要费很大的气力才能爬过去,而低于平均个头的人可能永远也爬不过去。我觉得,如果在人均资源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保持的“严进”办法并无可厚非。但问题是,这些所谓的高个子巨人并不是个子高,而是踩着高跷过来的,或者上面有绳索吊着,根本就不需要脚着地(总称为假巨人),自然连门槛都不用跨。如果采用“宽进”的做法,这些假巨人甚至都不屑作假就进来了,而出去的时候,他们很快就会摇身一变成为假巨人,“严出”对于他们也是毫无压力。所以,不管是“严进宽出”还是“宽进严出”归根到底是用来约束普通人的,只是一个在前面约束,一个在后面约束而已。作为一个普通人,根本没有必要去吆喝或者倡导宽进严出好还是宽进严出好。只要有假巨人存在,什么政策都不好,消灭假巨人,任何政策都不错。至少在目前来说,“宽进”的弊端比“严进”更多,在没有真正能完善“严出”策略之前,千万别贸然进行“宽进”的改革,否则到时候真的成了“宽进宽出”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