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秀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yuxiu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向大家致意了!

博文

又到清明

已有 2904 次阅读 2011-4-4 00:06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时间, 清明时节雨, 经典诗句

时间过得真快,又到清明了。想起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经典诗句;想起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想起韩愈的诗句: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但是,这个清明,海口的天却不是细雨纷纷,而是一扫十几天的阴暗潮湿,太阳终于难得地露出了久违的笑脸,阳光和煦,风中飘来阵阵桂花的香味;这个清明,慈母手中线,再也不能缝游子身上衣;这个清明,当我们姐弟要远行,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的景象再也不会出现了:十六年前母亲因病离开了我们。晚上和姐姐们通了电话,得知姐姐、姐夫她们清明前去墓地给母亲扫墓了,并发来了扫墓的照片。

看到母亲的墓地,历历往事像过电影一样从眼前一一闪过。一晃,母亲离开我们将近十六年了,享年只有67岁。可以说,这么多年了,伤心的情感已逐渐变得平静,越来越像山中溪水,但母亲的身影却几乎每天都在不同时段出现在我眼前。可以说,我性格中很多因素源自母亲,母亲是我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

从母亲身上我学到了乐观、坚强、与人为善;学到了勇气和宽容。在我以前的博文中我曾说过解放前我爷爷在河南开封曾是一个不算小的地主,我父亲则是出身于这样家庭的长子,而我母亲则是以一个城市平民身份土改后嫁给我父亲的。可想而知,在那样的年代我母亲嫁给这样家庭的人会有一种多不容易的生活。

我父亲在那个年代是个较有文化的人,而母亲则没什么文化,父亲年轻时一表人才,又能诗能文,兄妹几个都是在各自奶妈哺乳下长大的,父亲是在家庭落魄时不得已娶的我母亲。而母亲则是在城市贫民家庭中长大的,家里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兄弟姐妹几个都是从小就要劳动挣钱养家的,是深知生活艰辛的苦孩子。两个家庭背景反差极大的人因为历史的原因走到了一起。两人结婚后,为了离开伤心地,少受剥削家庭拖累,父亲带着母亲1954年背井离乡告别河南开封,来到举目无亲的东北长春。说是支援东北建设,实际上是为了逃离一种环境,一种让人抬不起头深受精神压抑的环境。

但是,不管走到哪里,父亲那种剥削家庭出身的人所有的孤傲、脆弱,还是紧紧地跟随着他,再加上家庭出身原因,让他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运动中深受其苦。那个年代里,在单位他经常挨批斗,接受劳动改造,精神上倍受压抑;回到家就要找个发泄的出口,那通常就是我母亲。母亲那时要上班还要照顾全家六口人的吃喝,在外还要承受地主婆这样的恶名,在这种情况下还常常要听父亲大发雷霆。记不得有多少次,年幼的我和姐姐发现母亲神色不对生怕母亲想不开,就悄悄尾随其后,被母亲发现,母女抱在一起默默流泪。想到几个未成年的孩子,母亲后来每每遇到这种情况都昂头咬牙挺了过来。

母亲很能干,即便生活最难的时候,我们姐弟几个在衣着方面,虽然都是大的穿完了给小的,但是大家都干净整洁;母亲手很巧,做得一手好食物:她烙的葱油饼非常松软,可口,左邻右舍无人能比;她做的腐乳蒸肉,芥菜扣肉,香味至今还在我们唇齿间挥之不去;她做的豆角肉蒸面让我们姐弟几个吃完了有限的份量还是馋得流口水,眼巴巴地望着锅里所剩不多的蒸面;在粮食供给不足的年代,母亲还把玉米面、盐、调料和榆树钱拌在一起放锅上蒸了给我们吃,调料和榆树钱拌在一起蒸出来非常好吃,使我们饥肠辘辘的胃得到了安慰;生活虽然很难,但母亲经常告诫我们人穷不能志短。印象中,大姐上小学时跟同学借了一分钱买零食,母亲把我们姐弟三个叫来站在旁边看大姐挨打,其义不言自明;母亲爱整洁,即便生活最艰难的时候,家里也总是收拾得干净整齐,母亲常说,人活一张脸,再难,再落魄也要有一种精神在。

母亲这辈子没什么文化,特别羡慕有文化的人,她经常和我们讲,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看到大学生穿着白衬衣、蓝裤子在斯大林大街游行,就特别羡慕,心想我的孩子要都能上大学该多好。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后,母亲非常支持我们姐弟考大学,为了让我们安心备考,谁考大学她就不让谁做任何家务。母亲的殷切目光是我们姐弟70年代末80年代初相继走入大学的重要动力之一;是我们相继成才的动力之一。

母亲,值此清明时分,女儿在遥远的海岛对着蓝天大海,向北方遥拜,千言万语汇成一句:母亲,女儿想您了,如果还有来生,我还要做您的女儿,好好疼您、爱您,补偿您这辈子所受的苦。母亲安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6920-429440.html

上一篇:周末,种了三棵小咖啡树
下一篇:这些可爱的小东西!
收藏 IP: 112.66.171.*| 热度|

12 曾庆平 马磊 李学宽 杨月琴 陈绥阳 陈湘明 吉宗祥 杨正瓴 吕秀齐 余昕 曾新林 yumin1958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8 1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