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去上海参加了个会议(July 5-8, 2018),2018第四届凝聚态物理会议,收获还是很多的,简单记录一下感受。
凝聚态物理会议会议前身是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densed Matter Theory and Computational Materials,后来2015年改名为The Conference of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CCMP),是凝聚态物理方向最专业的会议之一。相比较于9月份的物理学会秋季会议要小规模许多,没有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光学等专业。2015年在改名的同时也扩充了一些内容,细化了一些分类。本次会议包含9个分会:
Superconductivity and strongly correlated electron systems(超导与强关联电子体系)
Low dimensional and artificial microstructure physics (低维物理与人工微结构)
Computational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计算凝聚态物理及其应用)
Classical and quantum magnetism and multiferroic physics (经典和量子磁学和多铁物理)
Topological quantum systems (拓扑量子系统)
Cold atomic physics and quantum simulation (冷原子物理和量子模拟)
Soft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and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软凝聚物理学和跨学科科学)
Solid quantum information and quantum computations: Devices, algorithms and machine learning (English Session) (固体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设备,算法和机器学习)
Strongly correlated systems: Quantum many-body physics and computations, quantum phase transition, spin liquid and quantum magnetism, unconventional superconductivity (English Session)(强相关系统:量子多体物理和计算,量子相变,自旋液体和量子磁性,非常规超导)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在拓扑材料、超导材料、二维材料方面发表了很多高档次的文章,在某些小方向已经是世界引领,这些课题也成为了本次会议的重要内容。
大会报告由2003年诺奖得主80岁高龄的Anthony J. Leggett(安东尼·莱格特)主讲,讲的超流,实在是不明白。第二个大会报告由清华大学尤力教授主讲,尤力教授主要是做量子纠缠,听到最后还是不知道啥时Dicke态。
接下来的会议我基本上都是在session 3 听,这个分会虽说都是做计算方向的老师,但是做事的方式截然不同,比如说人民大学的卢仲毅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夏钶教授的工作主要是发展模型,或者更通俗的说要好好推推公式的,不是拿软件来算算。来说说自己的体会吧:
1、现在只是拿软件算一算结构和电子结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2、计算结构的话也需要使用一些优化算法,比如南开大学(现燕山大学)的周向锋教授使用USPEX,还有人使用吉林大学CALYPSO,还是能做出一些漂亮的工作的。
3、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更加紧密,理论计算需要跟踪最新的实验进展,甚至和实验同步进行,比如二分会的吴克辉老师所做的硅烯,硼烯等工作,都是伴随着和孟胜研究员课题组不断的讨论和理解。骆军委研究员关于锗机发光材料的研究,更胜一筹,现有理论预测,预测出来了还进一步考虑实验好不好做,能不能做出来,想出能做的方法以后,指导实验去寻找这些材料。
4、发现问题,用简单的物理图像解释,也是很好的工作,比如魏苏淮教授的band coupling model的工作,以及复旦大学吴骅教授的工作,都是使用一个简单的模型,解释了实验的发现和理论的争论。
5、关注新材料新热门。比如北京大学孙强教授第一次发现了拓扑材料在电池中的应用,大连理工赵纪军教授研究了二维材料的界面问题,人民大学季威教授研究了二维材料层间的作用力,提出了一种covalent-like quasi-bonding (CLQB)的层间作用力的概念。
6、编写程序或者脚本。这个工作量很大,比如说中科大何力新教授花了大概10年的时间,完成一个大型第一性原理计算的软件ABACUS :
现在功能也比较多了,可以尝试支持一下。
赵瑾教授最近开发的基于VASP的软件包:hefei-NAMD,
http://staff.ustc.edu.cn/~zhaojin/code.html
可处理非绝热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也欢迎使用。
湖南师范大学,陈明星教授开发了一个小的脚本,可以处理能带折叠的问题,unfolding electronic bands,这个没有网页,可以email联系陈老师。
另外还想说一下,本次第8分会安排了几个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与物理的工作。预计高通量计算,机器学习相关的工作有可能在下次会议上更多的出现。前段时间清华大学和物理所在清华也举办了一次机器学习与物理的会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会议主页查看具体情况:http://mlphys2018.csp.escience.cn/dct/page/1
花絮:最后一个报告是并行科技的报告,一上来,发现PPT上写的是唐刚,哈哈,原来还真是北理工的唐刚,各种VASP群的群主,群主威武,赶紧上去敬个礼,握握手。
只是听会的一些感受,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文末把这两个会议的程序册贴出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2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