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微生物学家Rosemary Redfield率先对Felisa Wolfe-Simon的Science文章中的实验细节提出质疑,但是发表在博客上。 加州拉霍亚Scripts研究所的生化学家Gerald Joyce也对此作出评论“这是一个关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故事,而与外星人无关” (这个评论应该是针对NASA的新闻发布会和新闻媒体对研究结果的过度解读)。
质疑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数据不够clear,所谓无磷培养条件还是有残留的痕量磷(5微摩,来源于实验材料,如其他盐类,这个难以克服),第二就是就是这篇文章还没有提供充分证据证明砷确实掺入到DNA或RNA中去。鉴于第一条是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解决,因此核心问题就是第二个了。做回事后诸葛亮:这个问题俺当时也想过,也觉得这部分证据有点单薄,如何排除砷不是真正掺入了DNA而像溴化乙啶(一种DNA荧光染料)一样插入DNA的螺旋沟内,或者只是简单得附着在DNA上?作者做了CCT分析(Thermo X-series quadrupole ICP-MS with Collision Cell Technology,俺不懂这个实验,所以不能判断它的价值),但是对于这么个重大结论,证据是多多亦善,孤证往往是不够的(not good engough)。 为什么不能再多做一些呢?MIT的生化学家Roger Summon的建议是靶向质谱分析(把纯化的DNA打断,通过质谱测定精确的分子量,从分子量变化确定砷是否真的掺入)。
批评者的结论:GFAJ-1代表新形式的“砷基生命”这一结论不够成熟。
质疑是科学研究的正常过程,科学就是在质疑声中成长的,大家也不必大惊小怪。有点遗憾的是,Felisa Wolfe-Simon对质疑的问题没有做出直接回答,还表示不想介入争论,并说出匪夷所思的话“任何(质疑性)言论应该像我们的文章一样经过同行评议和审查过程...”(Any discourse will have to be peer-reviewed in the same manner as our paper was, and go through a vetting process so that all discussion is properly moderated." ) 。科学的原则:谁主张,谁举证,质疑者有提问的权利,却没有提供证据的义务;只要提出的问题是合理的(reasonable),被质疑者都要面对---作者的答复却令人失望。
看来,对一些新的重大突破还是要多一些挑剔的眼光、谨慎的态度。
http://www.nature.com/news/2010/101207/full/468741a.html
Published online 7 December 2010 | Nature | doi:10.1038/
News
Microbe gets toxic response
Researchers question the science behind last week's revelation of arsenic-based life.
Alla Katsnel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