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h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chwang

博文

深藏干热河谷的珍稀植物——维明刺榄 精选

已有 4970 次阅读 2025-2-26 21:13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一、热带植物家族的新成员现身云岭腹地

在植物王国里,山榄科(Sapotaceae)可能不是一个“明星”,因为其大多数成员隐匿于热带丛林之中,是个典型的热带植物类群。不过,很多山榄科植物,你可能还是不太陌生,比如香甜可口的蛋黄果、鸡蛋果和人心果,甚至还有神秘果——那种吃了之后能让酸味变甜的神奇植物。不过今天,我要给你介绍的是一位新成员——维明刺榄(Xantolis weimingii),这是我们在2024年正式发表的一个新物种。

image.png

山榄科植物在中国并不常见。我国大部分国土处于温带和亚热带,真正的热带区域较少。根据《中国植物志》和其英文版Flora of China记载,山榄科在我国的种类不算多,总共也就二十个野生种。维明刺榄发现我国的山榄科植物由24种变成了25,也云南省的拥有了第14个山榄科野生植物。不过,令人意外的是,这个新物种并不是在云南南部或西南部的热带丛林里被发现的,而是出现在云南中部腹地,具体来说,玉溪市的峨山、易门和元江等县,发现于元江及其支流绿汁江的河谷地带。这个新发现更新了我们对山榄科植物分布的知识,维明刺榄的分布区很可能是我国山榄科植物自然分布的最北边界。

image.png

二、发现过程——想说爱你不容易

想说爱你真不容易——这话用在维明刺榄的发现过程上,可能不算过分我们第一次见到它是在2015年10月份,距今快十年了。当时,我们正在进行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项目的工作野外调查队伍来到了玉溪市峨山县一个偏远的乡镇——大龙潭乡下面的法吾村。这是一个位于绿汁江支流十街河河谷一侧半山坡的小村庄,区域属于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酷热难耐。村庄后面以白头树为优势的落叶季雨林再往上走,就是一座陡峭的石灰岩悬崖。据当地林业局的同志介绍,悬崖分布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龙棕,数量稀少。而我们此行的目标就是调查龙棕。下午三四点钟,队伍终于抵达悬崖脚下。当时队伍人很多,有云南大学的王跃华老师、玉溪市林业局的吴建勇老师等,还有县上林业局的老师和参加项目的研究生,队伍中还有一位村里面的老人家当向导,背着两把砍刀开路。到了爬悬崖,大家才知道“小锅锅是铁打的”。悬崖上没有路,到处是带刺的灌丛,脚下满是碎石,爬起来极为费劲。大家靠摸爬滚打、手脚并用来前进。爬了一个半小时,才到半山腰,个个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找了个能落屁股的地方,坐下休整一下。就在这时,同行的玉溪市林草局吴建勇老师突然指着旁边一株植物喊道:“王老师,这是什么奇怪的东西?”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发现吴老师所指的是长在悬崖上的小乔木,大约2-3米高,全身密被着锈色的绒毛,上面还挂着许多奇特的果实。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植物,不由得非常兴奋,急忙过去一探究竟。根据它的果实,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山榄科的锈毛梭子果不过这个果实比锈毛梭子果小很多。采集标本的时候,发现这个植物具有刺,同时有乳汁。综合这些信息,基本可以确定是山榄科的植物,但是具体的种类尚并不清楚。不过此时心里面还是很激动,因为在滇中地区发现山榄科植物,这在植物地理学上就已经很有价值了。当天晚上,我花了好几个小时试图鉴定这株植物,可惜一无所获。回到昆明后,我还是念念不忘。山榄科在中国种类不多,一个个比对下来,竟然没有一个对得上与亚洲的已知物种也不同。我隐隐约约感觉到,这个植物应该是一个没有被发现的新物种。但遗憾的是,我们当时只采到了果实标本,没有花。花的特征对鉴定物种至关重要。

image.png

有花的标本,成了下一步的目标。从2016年起,我们开始了对这个神秘植物的追踪调查。在绿汁江流域及其支流河谷地带,我们跑遍了大大小小的角落。除了法吾村,最终我们还在另外两个地方发现了它的踪迹。非常遗憾的是,有花的标本一直没有采到即使法吾村后山的分布点,尽管我们多次跟踪,也以失败而告终。这个遗憾让我们一直不愿发表这个新种,虽然没有花,也足够证明它。

到了2023年,我们几乎感到了绝望这个物种成了我们的一个心病。峰回路转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园元江干热河谷监测站的陈超发来了一张照片请我们帮忙看看。我一看,欣喜若狂——这不就是我们苦苦寻找的那家伙吗?赶紧请陈超把标本寄到云南大学。杨凤博士对标本进行了解剖观察和仔细鉴定,并与同属植物再一次做了全面的比较研究,最终石头落地

说干就干,工作很快加速,论文写作也进入了加速度。投稿和发表过程也非常顺利。2024年9月,这个新物种被正式命名为维明刺榄,并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Keys》上发表。回想这八年的追寻,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三、最长久的纪念给辞世恩师

发现新物种如同迎接新生儿诞生,总要为它取个名字。在论文写作初期,我们原本打算根据其形态特征,将这个新种命名为锈毛刺榄,用拉丁词 ferruginea(锈色的)作为种加词。然而,在稿件完成过程中,我最敬重的朱维明先生不幸离世,享年 93 岁。朱先生是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毕一生于一事,为我国蕨类植物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先生是云南大学植物标本馆的奠基人之一,是最大的贡献者。我初次见到朱先生是在 2002 年,那时先生 70 多岁高龄2003 年本科毕业后,我有幸在云大标本馆工作此后二十年,朱先生一直在标本馆陪伴着我们,是我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在生活中也给予我诸多关照。朱先生不仅是对我学术研究影响最大的老师,更是我做人做事的楷模,对我的影响深远。由于天生语拙,在朱先生生前从未向他表达过感恩之情很是遗憾。先生治学严谨、淡泊名利,对我们要求也是非常严格,所以我一直不敢用先生的名字命名植物。先生离世悲痛之情无以表达,谨以先生之名来命名这个非常独特的物种,表达我们最长情的纪念。

image.png

四、更多的未知与未来

分类学是我们认识、利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第一步。维明刺榄虽然发表了,但对它我们还有太多的未知和疑问。为什么在云岭腹地会分布着如此神奇的热带性植物?它是如何适应干热河谷特殊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它是怎么来到这儿的?它将来何去何从?它的存在,是不是要给我们讲述一个宏大的地质历史故事?而这些种种,我们现在都不得而知,需要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也许,发现本身就代表着解开这些问题的开始吧。

根据现在的调查和研究,只能说维明刺榄是个“极度濒危”的小可怜。迄今为止,我们只发现了四个分布点,每个分布点的个体数量都很少。在元江县洼垤村峨山县法吾村,两个分布点由于人难到达,幸存有成熟的植株。不过,很遗憾我们没找到幼苗或小树,说明维明刺榄自然更新能力可能很弱。而在易门县绿汁江河谷的两个分布点人类活动可能已经影响到它的生存环境,所能见到个体大多数灌木状,很可能历史上曾经被砍伐过发现就意味着濒危,那我们如何来保护它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4316-1474963.html


收藏 IP: 183.225.3.*| 热度|

4 王涛 李文靖 科学网互动 yangsk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IP: 182.51.86.*   回复 | 赞 +1 [1]科学网互动   2025-3-3 10:50
欢迎王老师回归科学网为我们分享如此精彩的科普文章,让我们了解到这些隐匿于热带丛林之中神奇植物,小科期待您的更多精彩内容。

1/1 | 总计:1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2 0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