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于公司内部调动,我被公司派到深圳总部开展半年的工作。想着到了那边工作之余可以跟很多的朋友和老乡一起吃喝玩乐,心里就美滋滋的。所以老早我就定好了机票。昨天我开始电话联系那些朋友,告知我将去深圳的消息,结果却把我吓了一跳。开公司的朋友去年年底把公司迁到了苏州;做教授的亲戚离开深大去了香港;做管理的同学跳槽去了昆明当经理;做生产的老乡调去了成都分公司;其他打工的乡亲也走了一大把…… 掐指一算,原本百八十人的召集计划现在剩下不到一半。我还在纳闷儿,是不是我点儿背,来了大家都躲着我?于是,我开始问原因,也开始搜索网络。这一搜我发现了,“逃离北上广”的现象正在深圳神奇般的继续发生着。不光是人走,公司搬走的也不在少数。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按理说以深圳这样的城市形象和经济实力,对人才应该有极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深圳到底怎么了?是什么原因使得人才纷纷离开深圳?深圳到底能不能留住人才?通过查询网络和电话咨询,我似乎有了一些答案。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还得先来看看深圳现在有什么。一说土地。大家都知道深圳市是由一个小渔船发展起来的国际大都市,土地资源缺乏,寸土丈金,东部龙岗山区较多,能继续开发的土地资源有限;围海造地成本较高,技术含量较大,可操作性不高。二说历史。深圳是一个新兴城市,总共发展时间也就二三十年,没有充分的历史沉淀和旅游资源可以作为城市的精髓。三说人才。深圳本地居民较少,大多都是外来务工人员,而且以女性居多,流动性极大,而且深圳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城市,外来人员中,高技术人才偏少。四说企业。深圳的企业虽然繁多,但以制造加工业这种低附加值的企业居多。这类企业保证了深圳大量的用人需要,也是闯荡深圳人才大军中最主要的就业单位。五说政策。深圳从改革开放之初就成为中国改革的窗户,各种政策措施都是本着快速经济发展制定的。正是在这样的国家积极政策下,使得深圳成为中国的创新之都和品牌之都,深圳传奇也一度使深圳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榜样和楷模,成为年轻人追逐梦想的天堂。但是随着现在国家打造长三角和环渤海湾经济圈的决心和毅力的不断增强,处于珠三角的深圳的政策优势正在一步步削弱。所以即使深圳之和香港一墙之隔,但是也捞不到政策上的好处。六说教育。深圳不是中国的教育之都,没有“北上广”的高校林立。深圳大学在教育界名气偏低,学科建设非可圈可点;刚成立的南方科技大学虽凝聚了全体国民对“教改”的殷切希望,但是也被教育部搞得筋疲力尽。所以深圳并没有完整的本地人才培养和储备的完整体系。
综上分析,深圳有限的土地供应,加上大量的流动人口和深圳的窗口效应使得深圳的房价飞速增长。同时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教育和历史,使得本身对人才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也在不断下降。在加上深圳劳动密集型企业特点,劳动强度大,收入较低,使得深圳的人才无法面对如此大的生活压力被迫纷纷选择离开。应该说深圳现在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期。解决不好这些问题,深圳的人才将会继续流失。人才流失的结果必定会带动企业的转移,到时候对深圳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那么深圳到底能不能留住人才?说实话我挺悲观的。从大环境下看,现在比深圳更有发展前途的城市比比皆是,各类人才的选择面更广,需要付出的代价更低。而从深圳内部来看,首先,深圳无法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土地供应量,在这个前提上要谈控制高房价无疑痴人说梦。谁都看得出来,在深圳的楼市明显是僧多粥少。其次,国家政策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改变的,所以深圳要想在国家决心创建长三角和环渤海湾经济圈的时候捞到政策上的好处,难度有点大。再有,深圳的本土人才供给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重点谈谈深圳的企业。深圳无法在几年里将现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全部改成技术密集型。这个别说深圳了,整个大中华范围内都很难,或者说深圳乃至国家主观上不情愿这么做。因为这样做,一个人干了10个人的活,其余9个人没有工作岗位提供,他们干什么去?这造就了社会的潜在不和谐因素。
我想深圳现在只能想办法减缓人才的流失,将重点精力放在留住高端人才上,利用高端人才逐渐改善现有企业特色或建立真正高兴技术企业,带动其他有志青年回归深圳。然后再建立完善的工资收入体系,提供满意的住房需求,增强留深人员来深的归属感和幸福指数。这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深圳人才流失的问题。最后也希望深圳政府能够积极面对这个现象,采取更多的措施,让外来人才更加热爱这座原本就很美丽的城市。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