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llgump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illgump First he is a person,then a man,a runner,a patent examer,is willing to be a philosopher,a writer,a poet,a cooker,

博文

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引子

已有 6204 次阅读 2011-9-11 20:16 |个人分类:批判性思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引子

2011911

       今天突然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发生兴趣。实际上,在本科阶段就想研究这个东西。长期在科学网或者其他论坛网站上看帖子,我发现了这些现象:

1.一位博主就一个社会问题或者一个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思考。仔细查看博主的博文之后,感觉自己被博主说服了。但继续看博文下面网友的评论,总是会发现一些不同的观点,而且细读之后,感觉也颇有道理。于是自己对之前博文中表达的观点产生了怀疑与动摇,不知到底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我该相信哪个观点,对这些观点如何做出自己的判断,是选择A,B,C,D中的哪一个,还是有其他的选项,还是根本就没有答案。(但没有答案岂非也是答案。)纠结之中,发现自己缺乏独立正确判断的能力,也就是如何对博主的博文进行分析,分析该博文论证的是什么,有什么大前提,有什么证据证明博文中的观点,行文思路如何。网友的评论是否是就事论事。要知道,在有些情况下,网友评论中所论述的问题根本与博主论述的问题不同。(这产生的原因在于有时候文字只是表达思想的媒介,误会发生了)

2.在网友评论中,你常会发现有很多人只是简单的写上“顶”,“文字写的好”,“文字写的不好”等等。仔细分析这些回复,发现根本没有任何营养。仅仅表达了评论者一个态度,评论者根本没有透过博文与博主进行了思想交流,只可以算个语言交流,甚至连语言交流都不是。你在欣赏一幅画的时候,直觉上感觉它很美。那我问你:“美在何处?”。你需要对该画进行表征,也就是要对该画进行解释。“嗯。它长宽比例符合黄金比例,它颜色为绿色,给人活力,安静的感觉。”看,这样的简单解释,已经显示出你对这幅画进行了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而不是直觉上的好看啦。同理,对博主博文的回复也应该这样。这样回复才是有营养的。而批判性思维有助于这样评论的产生。

       更为重要是,生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平时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和观点,正确的,错误的,这样如何对接受的信息进行过滤,分析,判断,批判,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这样才不易于受骗,成为一个盲目的信息接受者。因为难保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使用文字或者其他媒介来误导你。既然有自己的大脑,那就该用起来,要别人代替它,那是有风险的,对它的健康快速运作也不是一个好的事情。脑越用越活嘛。

       如此,如何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呢?

       Google了下,发现国外已有研究机构对这种能力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学生在各年龄阶段的训练计划,小到小学生,大到大学生,研究生。国内似乎重视的不多。如此,如何能形成公民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


       链接如下(陆续更新):

维基百科Critical_thinkinghttp://en.wikipedia.org/wiki/Critical_thinking

The Critical Thinking Community: http://www.criticalthinking.org/

————————————————————————————————————

来自The Critical Thinking Community站点上的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中文译本链接:http://www.criticalthinking.org/resources/international/Chinese.cfm

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书籍1:批判性思考(观念与工具)[中文繁体,word版电子书,20页]: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1167&do=blog&id=48562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1167-485302.html

上一篇:关于大学教育的一些属性
下一篇: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书籍1:《批判性思考(观念与工具)》
收藏 IP: 222.247.53.*| 热度|

6 张玉秀 张天翼 杨华磊 刘全慧 刘立 wgq386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 19: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