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普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instein

博文

穿越1000多年的“筒车”乌龙 精选

已有 6422 次阅读 2025-2-3 08:36 |个人分类:科学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今天要谈的,是一件“旧事”,早想写出来,无奈俗务缠身。近日得空,觉得有必要写出来予以澄清。

  2024年3月6日,湖南教育出版社的马潇老师给我发电子邮件,咨询我早年写道有关我国古代筒车的一则史料。2013年,我在《百科知识》杂志发表过一篇小文,其中谈到了“筒车”,内容如下:

  唐代诗人徐来军写有一首《调笑令》“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这里描述的就是我国唐代时期出现的一种新式提水器具——筒车。大型的筒车远远望去就像现代的摩天轮,只不过轮的外围悬挂的是竹筒,在流水的冲击下,竹筒在低处兜水,转到高处时倾泄到水槽中,水槽通向田地里进行灌溉。到了宋代筒车得到普遍应用,现在湖南西部、广西北部的溪流边,还能见到筒车的身影。

  马老师邮件中提到“徐来军这个名字很现代化,整首词也不像唐人风格,因此心生疑惑”,于是向我寻求该文献的出处。马老师的感觉是对的,我之前的确是被一些讹传蒙蔽过,因袭了这一错误。但2018年我发表过一篇论文《再论水车的起源和发展》(文末提供下载),发现这是一乌龙事件。拙文刊载在《产业与科技史研究》(第四辑),由于这本期刊是辑刊,网络上不宜找到,故对该部分照录如下:

  近几年有一则唐代筒车的“新史料”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一些纸质出版物(主要是高考历史考题类及文学类书籍)也因袭该说,认为唐代诗人徐来军写有一首《调笑令》:“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这首《调笑令》写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筒车的特征、结构和功能。但是,经核实这首《调笑令》根本不是“唐代诗人”徐来军所写,而是由现代人“徐来军”创作。原来,1985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第5期刊载有一首《调笑令·筒车》,作为页面补白,只是署名“徐来军”并未说是唐代人。何况,同页面补白的另一“豆腐块”也是今人所写。核实唐代的诗人,未发现有叫徐来军的。因此可推断,很可能是“调笑令”词牌名始于唐代,便把作者讹传为唐代的徐来军了。

8daaf2601d78f98f664d4aa8819a4cf3.jpeg

  尽管如此,这几年仍有不少的中学历史试卷上出现了以“唐代诗人徐来军”命题筒车的试题,无非是考这首调笑令描述的是何种农业器具,在翻车、筒车、曲辕犁、水排中选择。可见讹传久矣,有三人成虎之势。因此,不得不再次纠正:

   这首《调笑令》描述的的确是我国传统灌溉器具“筒车”,而且非常形象。但这首词并非写于唐代,作者也不是唐代的徐来军,而是当代人徐来军。

插图.jpg

明末《天工开物》筒车图

提到的拙文下载:《再论水车的起源和发展论文.pdf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927-1471391.html

上一篇:此情可待——中华农耕文明博物馆创建回忆
下一篇:真相:谁用王水溶解了谁的诺贝尔奖章?
收藏 IP: 111.76.148.*| 热度|

26 王涛 尤明庆 宁利中 葛及 刘全慧 宁笔 刘进平 许培扬 孙南屏 史仍飞 汪波 褚海亮 李志林 汪运山 武夷山 郑永军 王安良 张忆文 崔锦华 周忠浩 窦华书 冯大诚 李学宽 孙颉 朱晓刚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IP: 211.86.52.*   回复 | 赞 1 +1 [2]汪运山   2025-2-3 17:36
在济南朱家峪见过这是古老的“筒车”,当时我们都叫它水车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6326-1401012.html
回复  北方比较少见,除了兰州黄河岸边的大水车(木制,不同于南方竹制)。我感觉济南这里的可能是景观水车,不是实用的。它叫水车没问题,水车的含义更广泛一些,筒车更具体。
2025-2-3 21:4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1 | 回复
回复  回复史晓雷
2025-2-4 20:02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2025-2-4 20:023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IP: 123.119.251.*   回复 | 赞 1 +1 [1]李志林   2025-2-3 13:46
正本清源。现代人资料得到得太容易,但学风浮躁,往往断章取义,不加分辨,以讹传讹。所以我经常和学生说的,莫轻信百度。
回复  是的,要多小心“踩雷”。
2025-2-3 15:34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1/1 | 总计:2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2 19: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