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普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instein

博文

此情可待——中华农耕文明博物馆创建回忆 精选

已有 5265 次阅读 2025-1-17 23:48 |个人分类:琐记|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案:这是篇旧文,2023年刊载在《湖南农业大学校报》(内部读物)上,今天算首次公开。本人自2007年读博以来,研究我国农耕文明史(特别是其中有关物质文化的部分)已近20年。一些新的发现或心得,多以论文或科普小文的形式与同行、公众交流、分享,从未想到参与到一座农耕文明为主题的博物馆建设中。因缘际会,2021年本人入职湖南农业大学,两年后该校迎来办学120周年校庆,学校辟思源馆三楼近1100平为“农耕文明”主题的博物馆,由通识教育中心牵头建设,作为该馆创建的重要参与者,特别是展陈内容的主要完成人,有必要留下一份回忆录,以纪念和同道共同奋斗的日子。

  2023年10月6日,湖南农业大学120周年校庆日的前两天,位于学校思源馆的中华农耕文明博物馆、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校史陈列馆面向公众正式开放。在开馆仪式上,我站在思源馆门前东侧的草坪上,百感交集,不知道用什么恰当的语言形容当时的心情,也许更多的是期待,期待更多的师生、社会公众前来参观、体验、品评我们为之付出巨大精力的中华农耕文明博物馆(以下简称农耕馆),还有一些欣慰,毕竟从此湖南农业大学可以像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样,在高等农业院校中建成了一座以弘扬中华农耕文明为主题的博物馆,必将成为学校开展通识教育、耕读教育,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也将成为促进学校与社会交流的重要纽带。作为农耕馆创建的亲历者之一,我不揣冒昧,把创建过程中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20231012130058__MG_2367.JPG

农耕博物馆序厅

                       一、心有所期

  2021年5月,我从北京到湖南农业大学应聘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一职。在九教试讲完之后,人事处赵YZ处长(时任)带我到老行政楼(现求真楼)三楼陈弘书记的办公室。陈弘书记谈了他对通识教育的一些认识与想法,大概在我离开时,他提到学校有意建设一座农耕(文化)主题的博物馆。由于我从博士阶段(2007年)开始,一直研究我国古代的农耕技术,听到这个消息,一下子兴奋起来,当即表示愿意参与到其中。

当年8月,我入职湖南农大,农耕馆筹建的事情,一直心有所期,只是当时尚不清楚学校的安排部署。大概到了2022年春季,学校将2023年120周年校庆工作提上了日程,其中由通识教育中心牵头负责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一馆一书”,一馆就是农耕馆,一书是校史资料丛书中的《湖南农业大学人物传略》(这是最初的名字,后来吴波副校长命名为《湘农人物》)。农耕馆与《湘农人物》各有一段值得回忆的经历,花开两朵,且表一枝,本文只谈农耕馆。

这样,从2022年春季开始,我对未来的“农耕馆”便有较明确的期待了。

                     二、统筹调整

  “农耕馆”的筹建,前后发生了重大调整。学校筹建“湖湘农耕文化博物馆”时,准备文渊馆的整个二楼,使用面积有1500多平;而且原计划是将农耕馆与“湖南农特产品展示馆”与置于一起,分别由笔者与社会服务处朱HW处长牵头。起初规划展陈布局时,文渊馆二楼除中心会议室保留外,周围四个大厅保留一个作农特产品展示馆,剩余三个作湖湘农耕文化馆的主题展。意向公司在今年春季也做了现场勘察。

2022年10月25日,“湖湘农耕文化博物馆展陈方案论证会”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在一教401举行。会议讨论的大纲是意向公司之前提交的,还非常粗糙。论证会由(时任)学校党委副书记段MJ教授主持,邀请的校外专家主要以农史专业为背景,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博物馆、隆平水稻博物馆等单位,专家组组长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樊志民教授。专家的意见主要是讲对湖湘农耕历史挖掘得不够,特色不明显,博物馆的未来定位也不清晰。会后,根据段书记的要求,我将专家的意见汇总形成了一份决议,准备供接下来修改参考。

这次论证后之后,有较长的时间,由于种种原因,农耕馆筹建事宜没有较大进展。

今年3月5日,陈弘书记主持现场勘察,统筹考虑后,将湖湘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地点调整为思源馆三楼,使用面积约为1100平。当时已经明确,基建处前期对思源馆的维修改造要在5月底完成,这也意味着展陈方案(大纲)必须在5月底前完成。

展陈方案工作,也费了很大周折。期间先后有意与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团队合作,但因各种原因未成功。今年春季郑晓峰副校长负责校庆工作后,曾建议与长沙大观仓艺术博物馆合作,因为该馆有大量的古代绘画收藏,这样可以减轻在征集实物方面的压力。他还专门带领我们到大观仓进行了参观学习。那段时间,撰写展陈大纲的思路已经改变,不再依靠校外,而转向自己从头做,主要资料参考了2012年时任校长符少辉教授牵头编纂的《湖南农业史》,因为地域范围集中在湖湘的话,内容就需要挖得较深,否则撑不起来。当时郑校长正在读一本美国学者写的《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他极力向我们推荐这本书,并让动医学院的柳YS老师买了一本送我。这种“大历史”观,就是在长时段历史视角下,看待人类、地球乃至宇宙的起源与演变。郑校长希望在撰写大纲中借鉴该书的视野,要做到以小见大。到5月10日时,我已经拟好了大纲的三分之二,也即“上篇:农为邦本、食为民天”,“中篇:天工开物、布泽三湘”;而“下篇:农虽旧业、其命维新”尚未完成。

5月11日,陈弘书记约我到他办公室,也可能他对当时拟的大纲不是很满意,感觉有些学究,也可能担心大纲完成的进度,决定对农耕馆的命名与定位重新考量。

记得那天下午在他办公室,他把门关上集中思考农耕馆的事宜。事先他让我找了5-6本国内现成的论述中华农耕文化、中华农耕文明的书籍,然后把这些书的封面和目录打印出来供参考。陈书记看了几本书的目录后,当即决定,农耕馆的思路要改变,就参考现成的书籍内容,相当于把农耕馆变成“一本”通用的(普及性)教材,不再局限于湖湘,而要做全国范围的,就叫中华××博物馆。他马上问我,是叫“农耕”还是“农业”,叫“文化”还是“文明”?当时我对这个问题也没深入思考,而国内高校类似场馆也没有定论,比如南京农业大学的叫“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许昌学院的叫“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陈书记见我犹豫,当即给湘南学院的张京华教授电话,征询他意见。张教授比较详细地解释了“文明”与“文化”、“农业”与“农耕”的区别,这样陈书记便确定馆名为“中华农耕文明博物馆”。

很快,5月14日,我拟定出了中华农耕文明博物馆的大纲(到三级标题),共分为九部分。这九部分,搭建了场馆展陈内容的框架,如今建成的农耕馆,基本沿用了这个大纲,只是在顺序与内容上有些调整与扩展。

                      三、马不停蹄

农耕馆与校史馆、隆平馆不同之处在于,其资金来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省财政资金300万,一部分出自学校教育基金会250万。原计划购买展陈实物的经费由中标公司承担,但公司表示购买过程中的发票问题难以解决,因此只好在校友基金会的250万中,单列了30万,通过基金会财务实报实销。

按照学校的规划,6月初中标公司应该进场施工了。农耕馆装修(含转换层)项目5月底才签合同,装饰工程(展陈)项目到7月12日才开标。正是在7月10日前后,农耕馆真正的建设才起步,这时距离预计9月25日试运行只剩2个半月。

郑校长主持的工作推进会、协调会在不断推进,我有了明显的紧迫感,任务主要有二:首先是细化大纲,完成展陈文本;其次实物收集需要提上日程了。

先说展陈大纲的细化,这项工作开始我有些“轻敌”,觉得只要公司方来人短时间驻长沙,我负责文字与图片,他们规划布局与形式,大概两周时间可以完成。理想很丰满,现实太“苦惨”。上海公司方策划代表千亚利女士为文案专程驻扎长沙三次,累计时间就近一个月。

展陈文案是怎么出来的呢?前面提到5月中旬大致有了框架,6月10日前后,千女士第一次驻扎长沙,我们要磨合工作流程。我们就在九教南511现场编纂文案。公司已经拟好了西、北、中三个厅的展陈路线与布局,由于北厅的层高比较低,大概只有2米多一点,如果“农耕器具”那一部分置于北厅,参观感受势必会很压抑,所以我建议把这一部分置于西厅,至少要留用西厅一半多的空间。每部分展区面积确定后,展板数量大致就确定了,然后公司建议,每块展板内容大概在300-400字,图片2-4幅。

我们事先找了一些农耕文明的资料,每一部分的逻辑顺序确定后,就一边查资料一边撰写,一般是我直接口述,千女士负责打字整理成文稿,她不时也提一些意见,包括一些表述方式。郑校长为了提高文案撰写的效率,成立了一个主要由学生组成的小组,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进来,只有他的硕士生、动医学院的袁赛玉同学参与较多,表现出色。这种形式,开始时效率比较低,但磨合顺利后,进展还是令人欣慰,只是难度还是超过了之前的预想,毕竟洋洋中华农耕文明涉及面太广了,加上各种资料数据有时抵牾,需要再三核实才能确定。

展陈图片基本上是我一人在家中利用晚上时间完成的,图片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我多年收集、扫描、拍摄的资料图片及文物照片,另一部分从专业图片网站购买版权图片。我完成一部分(展区)的图片,就发千女士,由她与公司设计方共同完成图片编排,然后我们再在九教511讨论图文呈现的形式,包括背景图案的选用、呈现逻辑等。

郑校长不但在全局上把握着三个场馆的进度,而且就整体效果与局部呈现方式不断对我们及公司方提出整改意见。郑校长很善于借鉴别人做的好的地方,为“我”所用。比如农耕馆序厅的四季缩微模型及四季元素,是他带领我们去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参观时留意到,并在回来后交代公司借鉴该做法的。学校对思源馆整体效果的要求,对我们撰写文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陈书记与郑校长要求,思源馆南侧的窗户,不做封挡,要保留自然光。这样,由于南侧窗户较多,原本的布展空间就会减少。比如农耕馆第二部分“驯化引种”就不得不压缩了内容。

接下来谈实物征集工作。今年3月14日,曾以校庆办与湖湘农耕文化博物馆筹建组的名义公布过一则“展品征集启事”,但反响不大,大致只得到校庆办甘JW老师的一批捐赠,米筒、瓷油盐罐等5件生活用具。到了4月,朱HW处长告诉一个好消息,因学校乡村振兴服务关系,她与张家界永定区“远方的家”民宿董事长瞿双全认识,得知那里有一些之前征集的不少农具。经朱处长问询后,对方答应可以捐赠给我们一些,其中有一部7米多长的龙骨水车,我急切想征集到博物馆。直到6月10日朱处长、我还有几位同学到张家界“远方的家”实地考察、商谈,得到了瞿董事长的大力支持,答应随后将农具运到学校。

就在我们去张家界前一天,学校社会服务处驻湘西花垣县吉卫镇吉卫社区乡村振兴工作队的马YJ老师电话我,告知吉卫社区有意捐赠农耕馆一批农具,很快清单发给了我。最终,在工作队队长罗X和马老师的帮助下,7月初来自吉卫社区的近30件农耕器具运到农耕馆的仓库——小麦楼102房间。学校专门为此举行了捐赠仪式,并向捐赠者颁发了捐赠证书。

还有一条重要渠道,是来自民间收藏家。今年6月,我通过网络联系上了山东滨州阳信县一位民间收藏家,从那里征集到一批共16件农具,特别是其中的一部虎头风扇车,具有典型的内蒙古、山西地域特征,品相也不错。阳信县是全国民俗物件收藏的一个集散中心,在另外一家,征集到了8件农具,其中一架汲水器具辘轳与一件水田滚耙为全木质,殊为难得。

有些实物,在民间收藏家那里要价较高,为了节约成本,只好另辟他途。北厅水利工程有一块展区空间较大,开始时想不到也征集不到对应的实物,后来想到那里有京杭大运河内容,可以放置一条真实的乌篷船,但老旧的乌篷船,4米多长的,至少要上万元。后来联系到江苏的一家木船厂,可以订做一艘4米长的乌篷船,包括运费只用了4000多元。运回来后布置在北厅,与场景相得益彰。

我对农耕类题材的图像早有关注,这次农耕馆也比较充分利用了这类素材,包括汉代画像石、魏晋的彩绘砖、宋元的小品画、明清版画以及一些老照片、民俗年画等。全国的年画分几大流派,其中山东杨家埠与河南开封朱仙镇的年画更接地气,比如著名的《男十忙》、《女十忙》、《打春牛》、《九九消寒图》等,都装裱后布展到了合适的位置。序厅主墙背景图,用的是南宋马远的《诗经豳风图》(局部),让公司用亚克力板高清复制了南宋的《耕获图》贴在了序厅的东侧,这样与序厅整体的清新、典雅风格相统一。

还值得提及的是,朱处长、景艺学院陶C老师与浏阳夏予和织艺公司的夏布非遗传承人谭智祥有过业务往来,经她们沟通,对方答应捐给我们两台织布机。9月1日,李Y副院长、陶C老师与我一起到浏阳完成了运送交接程序,这两台织布机为纺织印染展区增色不少。此后,陶C老师再联合景艺学院刘L老师,将她们指导学生完成的手工染织的十多件作品捐赠给了农耕馆,同时将她们珍藏的一些苗族、侗族绣片、背带借展给我们,加上朱处长捐赠的湘绣摆件一组,整个展区显得熠熠生辉了。

  实物征集过程中,还有很多的故事,限于篇幅,只能先写这些了。从上面可以看出,真应了傅斯年先生那句话,“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20231012130804__MG_2412.JPG

谭先生捐赠的两台织布机

                                                                   四、力求完美

基建处刘J老师在督促工程工期上费了很多心力,按照合同,9月15日就要达到试运行的条件。到了9月15日,布展已经接近尾声,但扫尾工作又拖了很久,一直到10月6日正式开馆、10月8日校庆,甚至一直到现在(10月下旬),“扫尾工作”还在持续,就是在不断完善、力求完美。

先谈序厅的整改。序厅四季耕作缩微模型的东西两侧,迟迟没有确定方案,最初我的想法是用四幅呈现四季的传统绘画。后来郑校长提出用带有四季特征的照片,然后把二十四节气分配到季节中,呈现在展板上。墙面展板,公司初步设计的是两侧各两个季节中间有一块较宽的空间,显得不紧凑。郑校长提出整改,要把中间间隔缩短。做好之后,发现四季的图片太大、太满,又再改小,才形成今天的布局,色彩明丽、布局紧凑,比原来效果好不少。

然后是上墙展板的内容,在布展之前在电脑上看过几遍,但仍避免不了一些错误。比如“古栽培稻”写作了“谷栽培稻”,“菜蔬”写作了“莱蔬”等。吴校长在10月2日参观时,在一块展板上就发现了两处错误。还有生僻字的问题,在上墙之前,我们把一些特别生僻的字加了注音。后来,陈书记与郑校长提出,在标题中出现的较不常见的生僻字,都要标上读音,这样观展体验感更好。当时,墙面已经贴好,大面积更换时间与成本要求高,只好采取“打补丁”的方式,用新制作的标题条块覆盖旧有的,尽可能保持颜色、形式上的协调与统一。

最后说下北厅西南角,也即序厅东门背后小空间的利用。这块空间的北侧是纺织印染部分的一个延伸,用了两套传统的《蚕织图》,南侧是北厅的出口,观众会通过它经序厅再转到东厅参观。最初公司有意设置一处“教稼台”,后来我建议做一个“中场”休息的区域,摆一套桌椅,周围用农耕题材的绘画装饰起来。东侧墙上选用了明代周臣的《渔乐图》(局部),公司订做了一套桌凳,手工制作了西侧的一张沙发。公司订做的桌椅摆放之后,郑校长发现太“现代”了,与周围的氛围不合,建议更换一套古朴的。当时已经9月底了,木桌样式征求了郑校长意见后,马上准备购买,在网上问了几家,要做1.8米长的仿古马鞍桌,需要一周多的时间,担心时间来不及,只好求其次,换成了1.6米的,找到一家,到货已经是10月2日了,距离开馆只剩4天。

在农耕馆收尾及开馆后,直到现在,公司方喻刚经理一直留守在现场,为农耕馆顺利开馆以及修补完善起了重要保障作用。

                                                        五、以宏教育

一所大学,应该依托学科建设或践行育人使命,建设一处或若干文化、科普类场所,一方面汇集珍藏,服务于学校教学育人,一方面面向公众,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近些年,国内高校博物馆建设蔚然兴起,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已蜚声海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博览园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农业科技主题的博物馆群。湖南农业大学中华农耕文明博物馆的创建,正逢其时。

学校党委行政,特别是陈弘书记(时任)、郑晓峰副校长亲自主抓、现场部署指导,党政办、基建处、采购与招标中心、财务处、审计处、校友办给予了大力支持。除了前文提到的各位外,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恕无法一一列出。谨将农耕馆结束语的一段话,作为感谢与共勉:

中华农耕文明博物馆之创建,乃有识者之共举,群起响应,鼎力襄助,不数月而成。其忧也深,其成也速,厥工既竣,惟期后来贤者,扩充修葺,以宏教育。

20231012125415__MG_2336.JPG

农耕器具部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927-1469295.html


下一篇:穿越1000多年的“筒车”乌龙
收藏 IP: 106.115.68.*| 热度|

21 郑永军 刁承泰 尤明庆 刘进平 王涛 周忠浩 张晓良 陆仲绩 冯大诚 汪波 杨正瓴 宁利中 晏丽红 崔锦华 王安良 孙颉 李学宽 李剑超 刘跃 李沣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1/0 | 总计:0 | 首页 | 上一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 1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