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destrian9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edestrian99

博文

链霉菌属于放线菌而不属于霉菌

已有 22238 次阅读 2011-4-11 20:2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咋一听链霉菌的名字,不假思索会想到夏季物品上黑乎乎或青嘘嘘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其实霉菌里面并不包括链霉菌,可见不能望文生义呀。因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是最高等的放线菌;而放线菌是一类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革兰染色为阳性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是细菌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为什么会叫链霉菌呢。主要是它能生产链霉素而得名的。放线菌是不是细菌存在着一些曾论。但查资料可看出其为细菌的一种。
周德庆教授所著《微生物学教程》一书,发现以下几段话:
(第18页):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细胞直径约0.5μm,长度约0.5-5μm)、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
(第39页)放线菌(actinomycetes)是一类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 孢子繁殖 和 陆生性较强 的原核生物。由于它与细菌十分接近,加上至今发现的五六十属放线菌都呈革兰氏阳性,因此,也可认为放线菌就是一类 呈丝状生长、 以孢子繁殖 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
放线菌的细胞一般呈分枝丝状,因此,过去曾认为它是 “介于细菌与真菌之间的微生物” 。随着电子显微镜的广泛应用和一系列其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放线菌无非是一类具有丝状分枝细胞的细菌。主要根据为:
(1)有原核;
(2)菌丝直径与细菌相仿;
(3)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4)有的放线菌产生有鞭毛的孢子,其鞭毛类型也与细菌的相同;
(5)放线菌噬菌体的形状与细菌的相似;
(6)最适生长pH与多数细菌的生长pH相近,一般呈微碱性;
(7)DNA的重组方式与细菌的相同;
(8)核糖体同为70S;
(9)对溶菌酶敏感;
(10)凡细菌所敏感的抗生素,放线菌也同样敏感。)
链霉菌在分类地位上属放线细菌纲,放线菌目,链霉菌科。它是一类胞壁类型为I型、革兰氏阳性、好气,G+C含量为69%~78%的放线菌。
链霉菌科(Streptomycetaceae)   放线菌目的1科。基内菌丝不断裂,气生菌丝通常发育良好,形成长(有时短)的孢子丝。孢子不能运动,外鞘上常有疣、刺或毛发等状饰物。至今所含各属细胞壁化学组分均为Ⅰ型,即以左旋二氨基庚二酸和甘氨酸为特征性组分。本科下分6属。 
  链霉菌属
    基内菌丝多分枝,一般横隔稀疏,很少断裂,常产生各种水溶性或脂溶性的色素;气生菌丝比基内菌丝稍粗,为外鞘所包,气生菌丝部分分化成直形、柔曲、钩环状至松敞或紧密螺旋形的孢子丝,时常含50个左右的孢子,短者含5~10个孢子;孢子为节孢子,由菌丝断裂而成,有的脱去外鞘,有的携带外鞘或残余,外鞘决定孢子的表面结构;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69~76%。本属菌种数最多,分类鉴定比较困难,一般认为孢子丝的形状、孢子的表面结构、孢子的颜色和在有机培养基内是否产生类黑色素是最主要的分类指征。它们在土壤中分布极广,大多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茂盛,少数是植物致病菌。因许多种是抗生素的产生菌而且产生抗生素的种类最多而著名(如链霉素)。代表种为白色链霉菌。
  孢囊放线菌属
    气生孢子丝常较短,大多形成为粘液所包的球形或椭圆形假孢囊。其余与链霉菌属相同。代表种为紫色孢囊放线菌。
  钦氏菌属
    基内菌丝有分枝不断裂,部分分化发育成有纵横隔且膨大的菌核菌丝,彼此交织、缠绕形成大小不等的不规则浑圆形菌核;气生菌丝无或稀少,可带有象链霉菌那样的孢子链;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70.9~71.9%。常见于热带贫瘠土壤。代表种为抗生钦氏菌。
  孢器放线菌属
    基内菌丝交织并先组成小团,后增大成似真菌分生孢子器那样的子实体。子实体球形至卵圆形,直径可达200微米。外壳致密,内部菌丝分裂为短节,形成球形或椭圆形的器孢子,直径1.0~2.0微米,此外,气生菌丝上还产生链霉菌那样的孢子链。这属菌很少见,至今未被大多数分类工作者承认。
  链孢菌属
    基内菌丝上形成常为单个(有时2~4个)孢子的短链。气生菌丝上形成链霉菌那样的孢子丝。目前仅烬灰链孢菌1种。
  链轮丝菌属
    气生菌丝发育良好,在长轴丝上形成轮生的孢子链。单轮生孢子链,每丛2~3根以上,二级轮生的孢子链,在轴丝上轮生的是2~5个孢子柄,每个孢子柄的顶端长出3~10条短孢子链,孢子链多直形或柔曲,有时钩状。孢子表面光滑,有时粗糙。细胞壁Ⅰ形,可能含少量赖氨酸。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69~70%。代表种为巴氏链轮丝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4065-432040.html

上一篇:“超级月亮”
下一篇:又是一个-----地球日
收藏 IP: 58.16.27.*|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3 19: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