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村坝横卧在山东省东平县汶水河道,始建于永乐九年(1411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以“引汶济运”的奇思妙想,保证了大运河的畅通,堪称中国古代非常伟大的水利奇观。
据记载,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为了实现南粮北运,在元代京杭运河的基础上,对重要河段进行了疏浚改造。当时,京杭运河的“制高点”和“分水岭”在济宁市南旺段,所处位置比北面的临清高出了30米(9丈)。比南面的徐州高出了40米(12丈),无法通行重载潜船。面对水量不足的难题,工部尚书宋礼深入访查后,采纳了民间水利专家白英的建议,在汶水下游南城子附近拦河筑坝,遏汶水入小汶河,引流到南旺的分水口,通过河底部的鱼脊状石拔,将汶水分流南北,实现水量分配的“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成功解决了京杭大运河水脊缺水的难题,因此,戴村坝被誉为“运河之心”。
戴村坝工程全长480丈(1599.5米),包括两个“三者合一”主石坝,窦公堤和灰土坝(泄洪坝)构成大的“三者合一”,灰土坝是长78丈(260米)的三合土坝,当主石坝漫水超过6尺(2米),此坝即自行漫水,起泄洪保坝的作用。在主石坝与泄洪坝之间,是一道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千米堤防窦公堤,迎水面为石砌,当水量过大过猛时,水头至此碰壁南流,从而缓解水流速度,确保主石坝安全泄洪。主石坝长133丈(1443米),略成弧形,弓背向着迎水面,滚水坝、乱石坝、玲珑坝三段,构成小的“三者合一”,乱石坝最低,南边的滚水坝高出3寸(10厘米),北边的玲珑坝又比乱石坝高6寸(20厘米),随着大汶河水位的升降,三坝分级漫水,调储汶水水量。
整个大坝为石结构,巨大的石料镶砌得十分精密,石与石之间采用“束腰扣结合法”,一个个铁扣把大坝锁为一体,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戴村坝的建成保障了500多年的漕运畅通。“八百斛之舟迅流无滞”,每年的运力增加至400万石,是元朝的10倍,对我国南北经济交流、文化融合、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戴村坝高卓的建筑艺术,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无数血汗和智慧。戴村坝三位一体,相互配套的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在当时经济比较落后,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时代是非常惊人的,设计之巧妙,造型之美观,是我国水利史上的一大壮举,虽历经数百年,任洪水千磨万击,今仍铁扣紧锁,岿然不动。清康熙皇帝曾为之叹服:“此等胆识,后人时所不及,亦不能得水平如此之准也。”民国初年,荷兰水利专家方维,亦十分敬佩得说:“此种工作,当十四、五世纪工程学胚胎时代,必视为绝大事业,彼古人之综其事,主其谋,而遂如许完善结果者,今我后人见之,焉得不敬而崇也!”
现如今,大汶河水经戴村坝流入大清河,注入东平湖,在缓洪拦沙、控制河势、灌溉农田等方面,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戴村坝作为重要的文化印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如今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就应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充分发挥人类的智慧,造福于更加美好的未来。(冯亮哲)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0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