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yongjun

博文

卷心菜:从菜园到药房的逆袭之路

已有 798 次阅读 2025-3-24 11:21 |个人分类:好摄之图|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IMG_20250317_180407.jpg

一、蔬菜界的"霸道总裁":甘蓝的生物学密码

卷心菜(大头菜),学名结球甘蓝,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的植物。又名洋白菜、疙瘩白、包菜、圆白菜、包心菜、莲花白等。甘蓝具有耐寒、抗病、适应性强、易贮耐运、产量高、品质好等特点。在中国各地普遍栽培,是中国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春、夏、秋季的主要蔬菜之一。在蔬菜王国里,甘蓝堪称"变形金刚"。这种十字花科芸薹属的狠角色,用层层叠叠的叶片把自己武装成绿色堡垒,活脱脱一个"植物界的俄罗斯套娃"。其生物学特性足以让植物学家拍案叫绝:二年生草本植物的身份,却能玩转温带到寒带的生存游戏;看似憨厚的球状体型,实则暗藏"几何学最优解"——叶片以斐波那契数列螺旋排列,确保每片叶子都能精准捕捉阳光。

这位蔬菜界的"霸道总裁"在进化路上可谓机关算尽。其体内特有的芥子油苷堪称生化武器库,当遭遇虫害时迅速分解为异硫氰酸酯,让啃食者体验"辣到怀疑虫生"的酸爽。更绝的是,它竟把防癌物质硫代葡萄糖苷当作常规装备,在人类发现其药用价值之前,早就给自己上了"抗癌保险"

    

IMG_20250317_180402.jpg 

二、从地中海到紫禁城:一株蔬菜的征服史

甘蓝的栽培史堪称一部"植物版丝绸之路传奇"3000年前,腓尼基商人带着它的野生祖先沿地中海沿岸开疆拓土;古罗马军团将其作为"行军干粮",硬是把军粮吃成了国民美食。中世纪欧洲修道院里,修士们发现这货不仅抗饿还治病,愣是把菜园子种成了"天然药房"

16世纪,这个"绿色使节"随着葡萄牙商船登陆中国,上演了教科书级的文化融合。明朝文人初见这"西域奇蔬"时,曾误以为是玉石雕成的工艺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形如莲花而色青,味甘平无毒",寥寥数语却暗藏玄机——他恐怕已经窥见了甘蓝的药用潜力。

    

IMG_20250317_180344.jpg 

三、餐桌上的"营养核弹":解密甘蓝的食疗密码

若论营养界的"扫地僧",非甘蓝莫属。每100克维生素C含量高达70毫克,足以让号称"C之王"的柠檬羞红脸(字面意义的红)。更绝的是其独有的维生素U——这个胃溃疡克星能让制药公司咬牙切齿:你们卷心菜抢什么胃药生意?

现代研究揭示,甘蓝中的萝卜硫素堪称"癌细胞狙击手"。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显示,这种物质能精准激活抑癌基因,其抗癌效果让实验室小白鼠都忍不住"点赞"。难怪德国人把酸菜当国宝,韩国人用辣白菜征服世界——原来都在偷偷修炼"甘蓝神功"

    

IMG_20250317_180347.jpg 

四、药典里的"双面特工":中西医碰撞中的甘蓝智慧

翻开《本草拾遗》,甘蓝以"利五脏六腑"之姿登场;切换到现代药理学,它又化身"代谢综合征克星"。这种横跨千年的医学对话,在甘蓝身上达成完美统一。中医看中其疏肝理气的柔性攻势,西医则痴迷于其诱导癌细胞凋亡的硬核操作。 

最魔幻的是临床发现:甘蓝提取物既能调节雌激素(乳腺癌患者福音),又能促进睾酮分泌(健身狂人狂喜),这种"左右逢源"的本事,连最精明的外交官都要甘拜下风。难怪有老中医戏言:"抓把甘蓝叶,能顶半个逍遥散"

    

IMG_20250317_180349.jpg 

结语:

这个曾被当作"穷人的牛排"的球形蔬菜,如今已然完成从灶台到实验室的华丽转身。它用400多个变种(从皱叶甘蓝到羽衣甘蓝)演绎着生命的可能性,用跨越三大洲的栽培史书写植物传奇。当我们咀嚼爽脆的甘蓝时,不妨细品这份来自大地的时间胶囊——既是古老智慧的结晶,更是未来医学的密码。正所谓:一颗卷心菜,半部人类文明史。

    

IMG_20250317_180353.jpg 

 

 

《中药大辞典》:甘蓝

拼音注音Gān Lán

别名蓝菜(《千金·食治》),西土蓝(《本草拾遗》),包心菜、洋白菜(《中国蔬菜栽培学》),卷心菜、莲花白、葵花白菜(《中国药植图鉴》)。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甘蓝的茎叶。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有栽培。

原形态二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全体具白粉。基生叶广大,肉质而厚,倒卵形或长圆形,长1540厘米。如牡丹花瓣样,层层重叠,至中央密集成球形,内部的叶白色,包于外部的叶常呈淡绿色;茎生叶倒卵圆形,较小,无柄。花轴从包围的基生叶中抽出,总状花序,花淡黄色;萼片4,狭而直立,星袋形;花瓣44强雄蕊;罐蕊1。长角果呈圆锥形。花期56月。

化学成分甘蓝含葡萄糖芸薹素和吲哚-3-乙醛。前者的含量在嫩叶为0.50.9%,老叶为0.050.2%。含酚类成分黄酮醇、花白甙和绿原酸,异硫氰酸烯丙酯,含硫的抗甲状腺物质。这种抗甲状腺物质在烹调加热以后即消失。此外,含维生素U样物质甚多,有治胃溃疡痛的作用。种子含脂肪油35%,异硫氰酸烯丙酮和异硫氰酸3-丁烯酯125毫克%,以及抗甲状腺物质-5-乙烯基-2-硫代恶唑烷酮。此外,尚含多种氨基酸、甲硫氨基酸等。

性味《千金·食治》:"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①《千金·食治》:"久食大益肾,填髓脑,利五脏,调六腑。"②《本草拾遗》:"补骨髓,利五藏六腑,利苯节,通经络中结气,明耳目,健人,少睡,益心力,壮筋骨。治黄毒,煮作菹,经宿渍色黄,和盐食之,去心下结伏气。"

——摘录 《中药大辞典》

    

IMG_20250317_180356.jpg 

《中华本草》:甘蓝

拼音注音Gān Lán

别名蓝菜、西土蓝。

英文名stem and leaf of Cabbage

出处出自1.《本草拾遗》。2.《胡洽百病方》:甘蓝,河东陇西多种食之。汉地甚少有。其叶长大厚,煮食甘美。经冬不死,春亦有英,其花黄,生角结子。子甚治人多睡。3.《本草拾遗》:甘蓝是西土蓝,阔叶可食。4.《纲目》:甘蓝,亦大叶冬蓝之类也。

来源药材基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甘蓝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rassica oleracea L.var.capitata L.

生境分布各地均有栽培,作为主要的蔬菜和饲料。

原形态甘蓝 二年生草本。一年生茎肉质,无分枝;基生叶多数,纸质而柔嫩,叶片长圆状倒卵形或近圆形,层层包裹,成球状体、心状体或扁圆形,重可达2-2.5kg,外层叶片淡蓝绿色,被白粉,肉质叶片乳白色,长和宽达30cm,基部骤窄。二年生茎有分枝,具茎生叶,基生叶蓝绿色,具白粉,质厚,叶片宽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全缘或边缘具浅锯齿,基部具浅耳;茎上部叶有明显锯齿,基部抱茎;最上部叶线形。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大;萼片4,黄绿色,光滑无毛,基部成囊状;花瓣4,乳黄色,瓣片为宽椭圆状卵形或长椭圆形,长18-19mm,先端钝圆,基部具细长爪;雄蕊642短,长雄蓝长10-11mm,短雄蕊长9-10mm;雌蕊1,子房圆柱形,花柱略细,柱头膨大,具喙。长角果圆柱形,长6-9cm,具短喙。种子圆球形。花期4-5月,果期5-6月。

栽培多于复、秋季采收,鲜用。

性状性状鉴别茎肉质且短,扁平圆形或圆锥形,直径10-40cm,被层层叶片包被。叶片自外层向内渐小,鲜时圆形、倒卵形或阔肾形,主脉较宽;外层叶片绿色或蓝绿色,内层叶片乳白色,全绿或边缘具浅钝齿,质厚;干燥叶片淡黄棕色,质薄。气徽,味淡。

化学成分根含葡萄糖豆瓣菜素(gluconasturtiin)。全株含有11种葡萄糖异硫氰酸酯类(glucosinalates),其水解产物中有异硫氰酸烯丙酯(allylisothiocyanate),异硫氰酸-3-甲亚硫酰基丙酯(3-methylsulfinylpropylisothiocyanate),异硫氰酸-4-甲亚硫酰基丁酯(4-methylsulfinylbutylisothiocyanate),告伊春(goitrin)等。还含菜子甾醇(brassicasterol),22-去氢菜油甾醇(22-dehydrocampesterol)。种子有的含葡萄糖异硫氰酸酯量比全株高10倍。种子油中含大量的芥酸(eruc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和亚麻酸(linolenic acid)。

药理作用种子提取物有某些抑菌作用,全草几无抗菌作用。其叶(加热处理)应用于局部有刺激作用,可缓解胆疾痛。同属植物B. oleracea L.种子中所含的挥发油,性质与芥子油相似,对细菌、真菌及酵母菌有抗菌作用;有人报告,它的某些变种需在室温中贮存几天后,方有抗菌效力。也有报告其果皮中的黄色固体为抗菌成分。

炮制净制:取去根甘蓝,除掉不洁的外叶,洗净用。

归经胃;肾经

性味甘;平

注意胃有积滞者宜慎。止痛宜鲜品生用。

功能主治清利湿热;散结止痛;益肾补虚。主湿热黄疸;消化道溃疡疼痛;关节不利;虚损

用法用量内服:绞汁饮,200-300ml;或适量拌食、煮食。

各家论述 1.《千金·食治》:久食大益肾,填髓脑,利五脏,调六腑。2.《本草拾遗》:补骨髓,利五藏六腑,利关节,通经络中结气,明耳目,健人,少睡,益心力,壮筋骨。治黄毒,煮作葅经宿渍色黄,和盐食之。去心下结伏气。

——摘录 《中华本草》

    

   

IMG_20250317_180342.jpg

IMG_20250317_180359.jpg

IMG_20250317_180413.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7607-1479062.html

上一篇:西湖暴走实录:断桥挤满法海,白堤直播雷峰塔倒掉
下一篇:FT画法爆红!金刚鹦鹉的尾羽暗藏着SCI期刊密码
收藏 IP: 120.230.19.*| 热度|

22 许培扬 王涛 刘进平 孙南屏 王从彦 农绍庄 徐长庆 高宏 杨正瓴 杨学祥 史永文 张晓良 刘炜 钟炳 郭战胜 王安良 孙颉 窦华书 崔锦华 孔令国 雒运强 胡泽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IP: 39.144.187.*   回复 | 赞 +1 [5]孔令国   2025-3-25 10:50
  
回复  感谢孔总的关注   
2025-3-26 18:21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23.102.86.*   回复 | 赞 +1 [4]史永文   2025-3-25 00:29
我最喜欢羽衣甘蓝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026-1177137.html
回复  感谢史教授的关注   
2025-3-25 10:10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59.152.39.*   回复 | 赞 +1 [3]农绍庄   2025-3-24 18:23
   食品安全法与广告法明确规定,不允许实事求是宣传视频的医疗作用。
回复  感谢农教授的关注!     
2025-3-25 10:12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23.72.64.*   回复 | 赞 +1 [2]许培扬   2025-3-24 12:09
甘蓝的“生物学密码”体现在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关键基因调控网络以及与人类驯化的协同进化中。从野生种到多样化栽培变种的演变,揭示了植物适应环境和人工选择的分子机制,为未来作物改良提供了重要资源。
回复  感谢许教授的精彩点评   
2025-3-25 10:1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20.230.19.*   回复 | 赞 +1 [1]郑永军   2025-3-24 11:41
360百科:甘蓝
https://baike.so.com/doc/5396786-5634034.html

1/1 | 总计:5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3-30 08: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