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参加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建站40周年的站庆,让我有幸走进了位于张庄村的科技小院,并有幸认识了一批长期住在农村的研究生。
提起科技小院,在当地那可是小有名气,几乎到了老幼皆知的程度。由于张庄村科技小院就建在村里,所以住在小院里的研究生就能够天天接触农民,还要把每天的工作以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来。
这些来自农业大学的研究生们,首先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如建示范田,树宣传栏,出科普黑板报,进行农业技术培训等。他们还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如土地流转政策、村民宅基地政策等。更出人意料的是,他们还教农民识字、跳舞,辅导中小学生等。村民们过去并没有跳过舞,但这些研究生们来了之后,农民也跟着跳起舞来,还成立了舞蹈队,并没有感到羞怯。
研究生们在农村的宿舍
给我触动最大的是,这些研究生们为农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服务。冯霞是中国农大资环学院研二的学生,来张庄已经一年,他给我讲起了小院里的故事。比如教农民打农药,在技术培训时明明已经告诉农民,一亩地打一袋药,一袋药配两桶水,可农民在打药的时候,为了省事,偏偏一袋药配一桶水,还是打一亩地,打完早回家。农民们认为,反正地里都是打了一袋药,用多少水无所谓。但他们根本不知道,掺两桶水的真正原因,是让药水能够覆盖到更多的麦茎,不但上部能够打到,叶子较稠密的下部也能打到,否则虽然上面的虫子死了,但下部的虫子没死,用不了几天又爬上来了。所以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不是手把手的教,甚至不是亲眼看着农民干,有时都会走样。
他们的故事
听冯霞讲,长住科技小院的研究生,都是农业推广硕士,本科也都有一定的农学背景。住到村里之后,就能够把书本上学到的很多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来,他们的论文选题,也是所在村农业技术示范和生产活动中发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非常接地气。发现问题之后,通过一到两年的实践,不但帮农民解决了现实困难,还完成了论文,而且这篇论文具有实用性和推广价值,是非常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说,他们的论文写的好不好,最后是农民说了算。
中国农大长住曲周县的李晓林老师说:“科技小院实现了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和零费用的农民培训,克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而且我们培养出了有真本事的农学研究生。中国农业大学的校训是‘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解具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了解农民的艰辛,另一层是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
作为一名年轻时也曾经在村里工作过多年的人,我对这些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只能羡慕、嫉妒、恨啊,因为他们的科研做的非常扎实,又非常实用,还有老师在身边指导。如果我还有这样的机会,我会毫不忧郁的加入到科技小院的队伍当中来。
祝福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祝你们把握住人生的好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你们的青春无悔。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