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产业观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reenbz 发布抗菌产业资讯,推出抗菌产业研究

博文

《健康室内环境 抗(抑)菌防霉材料及制品应用指南》第六部分和第七部分起草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

已有 1597 次阅读 2021-6-11 09:29 |个人分类:行业观察|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
5月28日,《健康室内环境 抗(抑)菌防霉材料及制品应用指南》系列团体标准第六部分(公共交通工具)、第七部分(公共场所)起草工作会议在南京同曦两右堂召开。该次会议由中关村汇智抗菌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下简称:抗菌产业联盟)主办,同曦集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行业领导和编制组成员,共19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 王俊起

抗菌产业联盟/抗菌协会 秘书长 张迎增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副主任 徐燕

同曦集团 董事长/总裁 陈广川

同曦集团 副董事长 万荣芳

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 主任 谢小保

中科院理化所抗菌检测中心 副主任 郑苏江

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陈健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教授 陈进  

广东雅洁五金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利浩添

广东雅洁五金有限公司 工程师 李小波

海尔家电集团开放创新平台 经理 张同鑫

中关村汇智抗菌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主任 曾雅晶

同曦集团 副总裁 胡茂琦

同曦集团 总裁特别助理 马华艳

同曦健康产业发展及管理大中心 高级副总监 张力  

同曦健康产业发展及管理大中心 副总监 于红光

同曦健康产业发展及管理大中心 研发技术中心常务副总监 陈忠涛

同曦房产公司工程管理部 总监 赵有飞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的卫生管理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关于如何预防和控制各类公共场所的病源微生物污染,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成为社会各界的使命与责任。基于此,由同曦集团提出立项,由抗菌产业联盟归口管理,在2020年制定发布了《健康室内环境 抗(抑)菌防霉材料及制品应用指南》系列团体标准首批5项标准(总则、住宅、酒店、商业场所、教培场所)

 

继上述5项抗菌应用场景团体标准之后,此次仍然由同曦集团提出立项申请,经抗菌产业联盟团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核,针对公共交通工具和其他公共场所立项了《健康室内环境 抗(抑)菌防霉材料及制品应用指南》第六部分和第七部分。

\

会议开始,由抗菌产业联盟/抗菌协会张迎增秘书长向参会嘉宾介绍了本次标准制定的缘由。

\

同曦集团作为标准立项单位,陈广川董事长致欢迎辞,并对各位专家以及抗菌协会对我国健康抗菌事业建设所作出的贡献表示钦佩。同时,也向在场嘉宾介绍,同曦集团正联合南京工业大学研究开发空气抗菌过滤网、公用餐饮油烟净化装置等相关产品、标准及评价方法,并已成功研发生产出抗菌过滤网产品。未来,同曦集团还将联合南工大建立具有CMA资质的空气危害物检测中心,围绕空气治理方向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对于提升室内环境,尤其是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随后,在中科院理化所抗菌检测中心郑苏江主任的主持下,各位专家针对《健康室内环境 抗(抑)菌防霉材料及制品应用指南》第6部分:公共交通工具和第7部分:公共场所的标准内容进行探讨交流。  

 

讨论会上,多数参会代表都是行业内权威专家,以及领域内有实力、有代表性的企业,他们对此次同曦集团提出的系列团体标准整体表示认可,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其中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王俊起老师,提出了多项建议,其中对标准的适用范围中内容的必要性、适用场景的特殊性,提出了重要见解,进一步拓宽了本次标准编制的思路。来自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徐燕女士,提出要站在标准执行使用方的角度,需要考虑抗菌防霉材料及制品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标准应用场景的实际可操作性。未来标准实施后,可以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

 

目前,基于该系列团体标准,同曦集团正在积极进行抗菌应用场景商业模式设计,并快速整合旗下各板块资源,正积极打造抗菌健康环保示范住宅、抗菌环保五星级示范酒店,还对旗下商场、教培场所的公共空间及公共服务设备进行全面的抗菌抗病毒升级处理,致力打造符合该系列团体标准的抗菌示范商场和抗菌示范教培场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469-1290699.html

上一篇:2021年抗菌防臭/消臭技术及其在袜业中的应用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下一篇:《医院用铜基抗菌防霉剂》线上审查会召开
收藏 IP: 1.203.6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9 2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