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纽交所还没成立时,活跃在华尔街的经纪人业务并不像今天这样职业化,他们基本接受各种代理业务,其中有一种名为唐提的养老保险特别受欢迎,规则简单到一句话就可以说清:
所有参与者投资,一段时间后幸存者获取所有资金的收益。
举例而言,10个人每人出1000块,约定10年保险期然后把10000块交给投资人打理,许诺收益率6%,这样每年投资人会拿回600块利息,然后刚开始是10个人分每人60块,到了第五年,有4个人过世,投资人收益将由幸存者分,也就是每人100块。当然也可以不约定保险期,直到最后一个人过世为止,在那之前最后的幸存者独享每年600块的收益。至于本金可以在约定时间后留给死者后代或也留给那个幸存者,如果持续将后代也算进来那么理论上这种保险可以持续运行很久,直到某个家族完全消失,然后幸存家族的份额会得到提升。
这种保险形式非常特别,因为买这个保险完全不需要精算群体死亡率,只要看懂规则愿意加入就可以,甚至完全不需要保险公司来中介。从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混合了分红与赌博的产品,只要你赌自己可以活的长就行了,保险成本的负担从整体转嫁给了个人。事实上美国就有类似的教育储蓄产品,家长拿出一大笔钱放到银行一年后转回本金,然后大量本金产生的利息将作为子女完成高中教育后上大学的分红,但只有考上大学的人才能参与这笔分红。对每个人而言,整体入学率或死亡率都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只要你敢赌自己考得上或能活下来,那么就可以参与这个博弈。作为博弈的管理者也毫无精算风险,只要专注于许诺的收益率就可以了,不用担心投保人大量报案导致的高风险。其实诸如意外险、财产险甚至运费险背后都有这种逻辑,那就是让受害者而不是幸存者收获非受害者的本金。
从历史上看,最早提出概念的Lorenzo de Tonti 是建议用这种方法来为法王路易十四筹集军费,后来英国也采用过这个方法,他们给出的年利率都不低于10%。但100年后国家层面的唐提保险就消失了,不是因为幸存者之间互相残杀引发的道德问题,而是参与这个保险的人平均幸存率太高,结果国家层面许诺的利率又达不到,所以就维系不下去了。其实这些国家本来是给不出10%的利率的,但如果参与者不断有人离世,那么这个利率就可以维持,结果倒霉的是参与者似乎都很长寿(有些是通过欺诈),然后仅是维持许诺利率都让国家不堪重负了,最后无奈把这个保险转成了年金制。后来这个保险跑到了美国成了一种退休金并开始流行,到上世纪初,这种保险的规模甚至达到了美国总财富的7.5%。事实上,当时4%年收益的唐提保险实际上可以对投资者产生10%的收益。不过,到1904年这种形式就被禁止了,主要问题是保险公司利用这一制度短期聚集了大量资金并且20年内不交代用途只考虑分红,同时就是投资者死亡后面临本金无法赎回的道德问题。所有的参与人都希望自己活得长的另一个说法就是所有参与人都希望别人活的短,这甚至给美国文学作品创作提供了灵感。
事实上,直接形式的唐提保险虽然被禁止,但间接形式的唐提保险一直存在,在以色列集体农场中,一直都有农场共同基金是采用唐提保险形式的,这样作为集体的财产可以一直保留在集体中而不是伴随遗产外流。但最近几年,美国又有人提出唐提保险可能是一种很好的养老金形式,促成这个想法的技术趋势就是区块链。
区块链区块链算得上一个被IT行业炒烂的概念,跟它一组的还有:共享经济、大数据还有知识付费。我最近读了下中本聪那篇论文,说实话被震撼到了,并不是说看好比特币投机而是看好这个技术的巧妙设计,用同样的构架可以做很多事。下面我就大概说下核心概念:
如果我打算从市场买一个产品,付款后得到产品,然后作为媒介的钱究竟怎么来怎么去我并不感兴趣。但现在我告诉你存在一个公开的账本,所有交易的细节都可以广播后从所有人的账本上查到,这样你可以追踪你的货币到其铸造出的那一刻,而货币的铸造则是一个对大量交易打包封装成区块过程的验证奖金,最先验证成功的区块发出广播,所有的账本都会加入这个区块。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分布式造就的整体权威而非中心化的,如果活跃账本中多数先收到验证成功的广播,那么这就是主链区块。同时,基于数学特性,几乎不可能有人能小范围打包多个区块来声明更多的货币,因为这样即便延长了小范围的区块链但也不能被其他人认可,后果就是那个链成为废链。同时,所有交易是基于地址的,而这个地址根本不需要权威验证身份,也就是同时做到了匿名与公开,所有人从公共账本里看到的都是地址间的交易,但地址属于谁是无法得知的,因为这样的地址可以无限生成且互相交易,一换手就没办法查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年上半年勒索病毒要求比特币作为赎金,我们也能基于地址查到多少人交了赎金,但就是不知道地址主人是谁。
那么这跟唐提保险有什么关系呢?唐提保险当初被人诟病很大程度是因为这可能是个熟人间的保险,大家相互认可才签协议,举例而言你不想跟个婴儿签共同的唐提保险,其大概率会成为最终的幸存者,但如果大家相互认识就存在道德问题了,那就是有些人可通过谋杀另一些人来获利。但如果用区块链技术,我们可以匿名参与唐提保险,而由于你是一个区块链用户,我们可以追踪你在区块链上的活动来确认你是否符合参与保险的条件,例如在区块链设计中加入每天步行数上传或心率数据上传的设计,那么只要你活在可追踪的区块链中,唐提保险就会不断分红直到你的区块链活跃度为零。这样道德风险就几乎为零了,因为所有人都不知道谁在参与。同时唐提保险可以设计为无数条链,每条链人数固定,只有同一条链上的人可以凭借自己特有的地址不断收到作为分红的代币,只要保险公司或代币市场可以将其转为法币,那么这个游戏就可以悄无声息的运转,即使你知道别人也在游戏中但因为可能不在一条链上而没有利益冲突。其实这个机制可以很好的回答另一个问题:大数据下的个人价值。
个性化如果你的行为数据可以被收集用来预测寿命,一个生活习惯良好无不良嗜好的人基本不需要买保险或价格很低,留个遗嘱就可以了;而那些抽烟且有酒驾记录的人想买也会因为价格过高而无法负担。这其实对行业是不利的,保险行业里想买的需要那些不需要买的来共同承担风险,但如果我通过自测发现不需要买,那我很有可能就不加入,结果保险保的都成了高风险的人,最后也会入不敷出。技术上其实越来越允许数据持有者了解并预测自己的行为,巴拉巴西在《爆发》中提到,93%的人类行为可以预测,配合精准医疗技术,未来很多人可能很轻易的知晓自己的行为与最佳生存模式,这种情况下的危机就是人不会主动参与共同抵御危机。举例而言,如果你不可能患罕见病就无所谓购买相关保险,但罕见病患者则可能成为商业规则下被忘记的一批人,无利可图所以没有人关心,市场就是这样。越是精准的营销策略其实越不需要营销,因为你想让人买而那个人其实本来就想买,找到人就OK了。但这事实上会造成不平等,你的价格可能是量身定做的,但往往却是无法负担的。这样的不平等在我看来是可以通过技术来解决的。
在数据时代没有隐私,但隐私的价值却是变化的。如果存在一种算法,可以综合个人各种风险就可能解决信息不平等。举例而言,A喜欢极限运动但身体健康,B生活规律但带有癌症基因,也就是说A需要意外险不需要重疾险,B需要重疾险而不需要意外险,如果两种保险去卖估计都只能卖出去一份且价格偏高,但是如果A跟B是一组去买两人都可以得到保险且由于卖出两份边际成本会下降则价格不高。如果把一个人一生的动态风险不断打包整合到一个区块链上,综合风险类似的人出现在同一条链上而且不同区块链可以动态转接进行风险控制,保险公司收费后只要在不同风险的链上定期注资,概率上一定有人收益,这样所有人可能都乐于加入这样一个计划,只要你不是一个全面极端的人,在一点上的极端是可以被另外多点的不极端而中和掉。运行这样一个区块链系统同样并不需要实名,只要你乐意加入就够了。你总是会不断出现在跟你综合风险类似的人的链条上,由于你并不清楚对方实际哪方面有风险,实际我们可以引入唐提保险机制,这样可以保证参与度与整体系统的稳定性。这个机制的优点在于每个人即使对自己一清二楚也总能找到一个跟自己类似但细节完全不同的人进行生存游戏,每个人在算法公平下其实也实现了共同保险,而且算法够强的话没有人知道你具体是谁。
本着个人谋求私利的心降低整体风险,这是对算法技术的新要求,没必要寄托在慢半拍的政治、经济、法规跟伦理上,新的技术与博弈机制可能最终会解决社会风险问题。而个人隐私其实也成了未来每个人的生存筹码,毕竟天天在家里宅着看视频就不太可能被毒蛇咬到,那就找个野外科考队员来分担你II型糖尿病的风险吧,虽然你的数据被泄漏了,但也从某种方面证明了其价值,当这一切被配对整合后,大家都应该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用过多担心风险。
技术产生的问题还是要技术来解决,反正魔盒已经开启。
参考文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4: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