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于日前发布消息,今年起教育部部属高校在学校所在地招生的比例将缩减到25%以内,调整空出的招生计划将重点投放到中西部地区。这一政策被视为要求部属高校招生“去本地化”,并被提升到实现“教育公平”的层面上展开热烈讨论。
社会上很多人对教育部的政策表示赞成,但我还是想泼点冷水,毋容置疑目前的高招方式在过去尤其是计划经济时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毕业生就业进入市场化运作以来,高校依旧按计划招生就已显得相形见拙,不管你的计划怎么投放,东部多一点,还是西部多一点,都市多一点或是农村多一点都不触及实质问题,因为前提就出问题了,高校的入口和出口不匹配,过去招多招少有依据,依据就是毕业生分配制度。因此我建议高校招生一定要尽快打破计划经济的框框,给大学以充分的招生自由,同时也把责任交给了学校,学校必须充分研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规模、办学特色等等一系列问题,就业等工作也会迎刃而解。或许有的人担心如果取消了招生计划学校就会只考虑吸引优秀生源,对教育欠发达的地区的考生不公平,那我就要说,比如汶川地震了,为了照顾当地的利益,增加点计划,或者哪个地区教育落后了,追加点指标,看似公平,其实是极大的不公平,优秀的学生就因为家乡没有地震可能会与名校无门,因为家乡处于教育较发达的地区就提高了入学门槛,结果受照顾进了大学的的很多学生由于基础较差按学校要求根本完不成学业,最后成了牺牲品,我认为这种照顾现象的本质就是把教育当成廉价的蛋糕,当成慰问品,和很多社会问题缠绕在一起,最后牺牲掉的是教育本身。那怎么解决地区教育差距问题呢,其实这个不能也不应该让大学来解决,而是教育落后地区必须不断加大各种投入,尽快把自己的教育抓好,而不是把精力花在争取招生计划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7: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